目前分類:哇咧林老師1.0 (17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以前在台灣教書的時候,有前輩跟我們講過,教書需要讚美學生,但不能過度的讚美。讚美一旦氾濫,學生便不會當真,那倒不如不說。我個人上課的時候,基本上是不吝於給讚美的,好像參加獎一樣,學生都來上課了,給他們一聲鼓勵,無可厚非。我有很多聽起來普普通通的讚美詞,例如學生造完一個句子,我就給了他們:很好、不錯,其實這都是拿來當作參加獎的,哈哈。但我還有一個[漂亮],非到關鍵時刻是不會使用的。這個很少出現的讚美才是那些好學生追求的,因此,每次分組念書,好學生都念得很做作,只求我那高呼的一聲漂亮落在他們頭上。實在很有趣。

讚美根據時機被我劃分成共通性與個人性。比起共通性讚美我更喜歡個人性讚美。我所謂的共通性就是學生學中文在課堂上時的表現,只要達到我的要求,像我剛才說的,很好、不錯就會源源不絕的冒出,這樣的讚美一節課就可以給出幾十個。個人性讚美則不需要在上課時像是要讓大家見賢思齊似的宣布,也不見得真的需要跟中文相關,讚美的內容方式卻可以千變萬化。我這次出了個作文題目,多數人草草了事交卷就好,有個上課不是那麼搶戲的學生卻寫出了一個好清新的小故事,我欣賞的不是她所使用的詞彙句法,而是故事本身的創意,下課後我到她面前誇她一句想出這個故事以後可以當作家,學生眼睛發亮地告訴我,她學校的英文老師也這樣跟她說,而且她真的好想當一名作家。

我喜歡讚美我的學生,但我更期待能更多看到他們在中文以外的強項。題外話,讚美跟一針見血搭配在一起真是說不出的詭異。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年總有兩個時節,會讓我深陷於慈悲為懷及追求公義的沼泥中。是的,又要打成績了。

其實,成績多少打多少,我一直認為是老師的職業道德,本來就沒甚麼好講的。但這個觀念,在第一年到中文學校打出一個D-以後,就徹底瓦解了。眾親友得知我給週五來學校辛苦學中文的華裔子弟打這種成績後,無不對我怒喝,說我沒天良、殘暴、發神經......此後,每每成為家族間叫罵的把柄。可是,可是,學生考試每次抱蛋,我總是不能睜眼說瞎話,把D改成B啊。

今年又到了打成績的時候了,本想圖個最爛也拿B的,結果,有個女學生,一整學期只出現過一半,而且那一半還都只來第二節,所以每次小考都沒考,不知為何的,作業也就不交,期中期末當然也都是缺席.....我左打右打,好不容易擠出來,也只有C,又被男人教訓一頓。男人堅持,我最低給到B-就已經很超過了,不能再低下去,最好全班都A以上,圖個皆大歡喜。

可是,可是...如果她只能拿C我卻給她B-,那本來B-的學生心裡不會不爽嗎?沒來上課的人跟來了的人分數都一樣,寫了作業跟沒寫的都一樣,考了小考跟沒考的都一樣,這樣那些來了、寫了、考了的人不會心裡想我這一學期的努力是為啥嗎?又,我這樣如何對得起第一年被我打D的那位學生呢???但我若真給出了C,會不會就此抹殺了一個華裔對中文僅存的那點點,那點點,那點點......愛嗎??????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眼間,第一學期就快要結束了,我還在跟三年級那班奮鬥,麻呀,三年級超難搞的,看來我跟teenager的痛還是比較和一點。

我必須再講一次,我們班總共也只有四個人,但是他們四位仁兄從來沒有一刻鐘,可以通通坐好安靜上課。我很不喜歡壓學生,結果變成了,上課每三分鐘就會被打斷,一下子可憐巴巴說I am hungry,一下子問還有幾分鐘還有幾分鐘,更別提課本鉛筆不停地掉在地上,不停地互相踢來踢去這種很滑稽的場面,要不是我按著為人師表不能亂來,我常常很想一個衝動就往他們頭上巴下去。上個星期我大發慈悲的讓大家來玩皮偶戲,整個台詞加起來最多也就三分鐘,他們硬是能演成六分鐘,而且沒有一場是完全OK不NGk的。我在痛定思痛後,發現我不能再用對待大人的方式來教這四個小孩了,畢竟他們真的年紀小,我也準備好我的ppt了以及萬年Hi-CHEW了。好吧!從這個星期起,我們該認真上堂課了,孩子們。

說實話,我一直不是喜歡在課堂上動用ppt的那款老師,背後的原因也說不清,不知道是因為有次所上學姊跟我們分享她在普大是赤手打天下讓我覺得很震撼,還是那三年我在博愛十樓用得太厲害,真的開始教書後,我一個學期頂頂多多只會放個兩次吧。想當然耳,我也就從來沒有替自己的課設計過PPT,但是我發現教年紀小的孩子,用PPT還是有他的道理。第一個,學生不用拿出她們的課本,就省掉好多(一直在重複掉課本撿課本調鉛筆撿鉛筆的)麻煩了!第二個,小孩子還是比較容易騙的,PPT稍微動點花樣,大家就目不轉睛看到眼花,也顧不得要互相踢來踢去搓來搓去這種看上去讓我抄想打爆他們的超幼稚行為了。

第三冊課本共十課,平均一學期要教五課,如果都不考期中期末,就這樣三週一課是挺好的分配。我自己礙於學校有學校規定,因此我的方式是兩到三週上一課。重點生字課文分成兩週教完,故事穿插其中。第三週做複習,或是讓學生上台說故事,或是像我上次那樣辦一場不堪回首的皮偶戲,如果有的課沒時間,第三週直接跳過也無妨,這樣排下來,一學期五課就沒有問題了。

那再來要講講PPT了,說真話,教三年級的老師其實很幸福(我之前真的是因為我在撐看看是不是能不用),網路上的資源太多,願意分享的無私老師也太多了。教小學生,基本功是重要的,比方聲調、部首筆順等等,像是部首筆順方面,本來是想用教育部的常用國字標準字體筆順學習網,但有點可惜的是,如果教室不提供網路連線,就無法使用。不過後來我從思寧老師的中文園地中連結到周芳惠老師製作的生字筆順,喔,有了這個我們還需要什麼呢!老師先進們,如果想強調部首,那麼在周老師的版本上再下點功夫,把部首用不同色標示出來就可以了。另外,美洲華語編輯團隊,也自己設計了相關的教學資源ppt供老師們下載使用。在這樣的基礎上,我今天只是稍微重排一下教學順序,或許微調一下ppt呈現的畫面,一課(三週)就做出來了。

我已一掃上週皮偶戲給師生帶來的陰霾與陰影,再給我一次機會,這個星期六我要你們通通乖乖跟我上課!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個人是不太在意學生遲到的,畢竟我也曾經有過很荒唐的遲到歲月。但是我知道許多老師的大忌就是學生遲到,因為我每每跟老師聊天,就會聽到A師抱怨「那個誰誰誰很愛遲到」、B師狂罵「他們班真的很離譜,半個小時了還有人進教室」。有鑒於此,我在這邊跟大家分享幾個我用過的方法來預防學生遲到,其實只要把握住一個原則,「遲到你就虧了」,就(應該多多少少)可以降低學生遲到的現象。

活動1:小考
小考是大家都會用的招數。你遲到沒考試是你家的事,下次請早。這招對於很容易被嚇到的小孩子來說還滿奏效的,但是對青少年來講就沒什麼用,反正中文學校的成績也不會影響將來的什麼。你告訴他小考成績這樣會很低喔,他會問你「小考成績是什麼?可以吃嗎??」所以這招請慎重參考對象使用之。

活動2:聽歌
這是我三不五時就會拿出來用用的招式。我覺得還滿好用的,音樂一下,全班立刻陷入一片沈寂,只剩下歌聲流轉跟大家振筆疾書唰唰唰的聲音。做這個活動要事前準備的東西也不多,就一首華語歌曲,跟一張歌詞,然後歌詞挖幾個洞,讓學生聽歌寫拼音,等下舉手搶答加分,大家競爭得可激烈呢!至於我為何只是三不五時用用而不是每次都用,只是很單純地因為我已經很久沒聽中文歌了.....再怎麼給學生聽,還是五月天的擁抱...(啊我好老我好老我好老~~~~~) 

活動3:聊天
有一年的班,我每次一開始上課都會開放五分鐘讓學生自由聊天。學生那時候剛上九年級,很多以前本來同個國中的如今卻進了不同高中,學生之間有很多高中八卦要講,與其等下上課在下面悉悉簌簌,不如一開始就讓他們講個夠,學生當然會想早點來,可不想錯過上課難得開放的聊天機會呢。當然,我會讓他們用中文聊,等下還要上台分享聊了什麼。

活動4:討論
這是今年的新嘗試,搭配活動2一起使用。我找了一些論語或是較富道理的句子寫在黑板,大概只會花一分鐘解釋,剩下來我就讓學生討論例子,或想想道理何在。比方說「三人行必有我師」,我就會請大家討論原因,或者講「知易行難」我就請大家討論哪些例子。

這幾個活動都是我使用過還算是可見到成效的,希望老師們下次別再為了遲到的孩子而皺眉,人嘛,誰無那荒唐歲月。=D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之前請辭的學校暑假那時問我秋天可否再回去,我本也就有意在卸貨後回去那間學校繼續教書,當然就一口答應了下來。教務還跟我拍胸脯保證,今年給我一個三年級的班,全班總共四個人,肯定很輕鬆。結果.....

根本就不輕鬆!!!!!

我已經很久沒有跟小學生接觸過,根本忘記他們的模樣。我那個班的確只有四個人,但不知怎的,教四個小男生,比我教快二十個叛逆少年那班還累人。那四個小男生無邪到毫無規矩可言,要講話就講話,從來不舉手,這個話都還沒說完,另一個馬上插話,而且可以風馬牛不相干的亂插。最可怕的是,他們會上課集體作勢親我。我因為曾經有過陰影*,真的對這種突如其來的親親感到極度恐懼。

這四個男生上課的時後很喜歡在(非常小的)教室裡暴衝,有一個每次放屁以後就要站在我旁邊跟我說「老師,我剛放了一個屁兒。」我實在很想告訴他,我想揍你的屁股兒;另外有一個是很喜歡把T恤扯開,露出他的美(???)肩給大家看;還有一個是對彈珠通道遊戲非常著迷,每次上課都要秀他的彈珠愛書;最後一個則是每次交的作業進度都跟大家不同。我根本應接不暇,叫這個安靜,那個就開始作怪,這麼小的學生,我又不能搬出我的招牌金句「不想上課就請你出去」,真的很困擾。

他們有時候是好朋友,有時候會打架,有時候會互罵。上個星期是期中考,那天的戲碼是這樣的,熱愛彈珠通道的A又帶著他的愛書來學校,而且很興奮地跟大家說「看,我又帶了這本書來」,然後B就很不屑地說「So?」A就很不爽,說「Oh, My God,你能不能不要用這種方式說SO把人惹毛。」B又很討打地再說了一次「SO?」A就說「Oh, My God!」C就發聲了,「你不要一天到晚說Oh My God好不好?」A很識相地換了一個台詞,叫「Oh, My Gosh」.....而唯一沒有參戰的D正在發愁,因為他根本忘記要期中考,至於很吵的ABC後來在我搬出校長牌還有「再講話考試扣20分」以後終於比較安靜了。我後來想了又想,神為什麼讓我來教這班,目前推出最有可能的原因大概是想訓練我的英聽吧.....

不過他們班還是有讓人感動的時刻,有一次我對A很發火,把他留下來補考。補考完以後,他拿出一張自己畫的彈珠通道,說要送我,還跟我說那是他最喜歡的一張。這張彈珠通道背後的愛真的很沈重。

已經教了一個月了,我也終於磨出心得,他們好像非常喜歡演戲,尤其每次演完,大家擠在我旁邊看我用手機重新播放的時候,他們都會笑得很開心(並且持續地假裝想親我)。上次演出的故事是嫦娥奔月,因為有兩個覺得自己演太爛,不讓我上傳youtube,下次演出的機會是西遊記,我會叫他們好好準備,到時看看能不能放,不過不管怎麼樣,我似乎都該先寫個劇本。所以我才說,這班,根本就不輕鬆~~~

 

[1]小學六年級我去上兒童美語,前面坐了一個當時大概二、三年級的小男生,頭髮很Q毛,叫做瓦利,他非常皮,每次都會被老師罵,然後有一次上課,他不知道是發什麼瘋,突然轉過頭來親我,當時老師、坐我後面、坐我旁邊舉凡看到的同學都大聲驚呼,而我根本就當場傻掉,強忍著一直等到下課才飛速衝到廁所狂洗臉。從此以後,我都很討厭叫瓦利還有捲髮的人,或許這解釋了我為什麼對Wall-E無感,還有我為什麼那麼不喜歡陶貴的捲髮欠揍同學來醃。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1020937  

這是我在美國的第三批學生了。男生到了這個年紀,很愛裝帥啊.....女生依然維持第一批學生的流行:頭髮中分及肩。

跟他們相處的這一年,我很開心!:)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夯不瑯噹的,第八冊終於走到最後一課。

第七課也是我非常喜歡的一課。既然都是最後一課了,不妨就走歡樂路線吧。第七課的課文剛好提及畢業舞會,剛好學校每年最後一次上課,通常也都會辦場成果發表會或是同樂會等等的,所以課文提到的很多idea都可以實際拿來運作。好比:課文是一封給家長的信,我們也可以請學生有樣學樣,當做功課,回家自己做一張同樂會的邀請卡給家長。又,課本中有一項畫海報的活動,我覺得也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做一做。像我們班,這個學期末辦的是影展,學生就自己設計了給家長的邀請卡,也花了差不多十分鐘的時間製作精美(?)海報,可供影展當天張貼使用。我覺得是很有意義的,因為做不是空做,是真的有目地在做的。根據我的實際體驗,邀請卡學生做的意願比較低,因為他們很不想邀請爸媽來參加影展...所以我只好為邀請卡再舉辦一場票選活動,請大家投票選出最讚的一張稍稍提振一下士氣。相對之下,畫海報,大家就開心得多,畢竟在課堂上兩兩一組,又可以混囉.....

而第七課的故事閱讀選材也非常非常浪漫,講的是「牛郎織女」。這種以愛情故事衍生出來的課堂活動可以很多,好比讓學生以中外愛情故事為題上台報告(這是我本來的想法),或是讓學生來演戲(這是這個年紀的學生的最愛吧???),但最後我選擇用電影教學的方式,因為我們班這學期做的活動已經太多了,尤其最後搞那個影展,我覺得如果第七課再給他們做報告或是演戲,可能家長都會來打電話關注了。

第七課還值得一提的是,最後的對話練習是以「星座」為題。星座一直是國、高、大學姊妹淘都深深喜愛的話題,可我發現在美國,有興趣的人好像沒那麼多。不過我覺得,老師還是可以做點補充講義,介紹各星座的代表性格,讓學生來討論看看是否是刻板印象。

我的美洲華語B8之旅,就走到這邊。不知下學年開學,我會繼續跟這本書奮鬥還是有新的挑戰對象?無論如何,這學期使用這第八冊的心得大體說來還是很開心的。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平常每次教完一課,我都會讓學生上台做報告,但是他們這一學年已經做了很多報告,尤其最後我們又來個期末影展,身為老師,我也是有於心不忍的時刻,剛好教材最後一課的故事是牛郎織女,索性就把做報告的時間拿來讓學生看部愛情電影好了。

電影教學跟之前提到的利用預告片教學其實都是大同小異的事,重點就是老師得挑好影片、準備好討論的題目,免得淪為「混」字一堂。挑影片真的是要下功夫,最好能配合教材,有些講西遊記的故事,就不妨給學生看一些西遊記的動畫。像我們是牛郎織女,所以我挑了中國歷史上不是第一也是第二的偉大戀曲「梁祝」。這個梁祝還不能挑到凌波版的,因為有年代太久的問題。老片固然有其不敗的價值,但年輕人一般來說是沒有能力欣賞的,好像我大一的時候,羅蘭老師放了「北非碟影」給大家看,我們也是睡得一塌糊塗。幸好,這梁祝還有一個吳奇隆+楊采妮的版本是比較年輕的,俊男美女、有幽默、有心酸,我賭這個可以吸引到學生目光,果然也沒賭錯。

影片不同於預告片在於長度,梁祝一片就要110分鐘,我們一次上課正是110分鐘,怎麼放給學生看又是思考的方向。我喜歡一次讓學生看完,但學校通常不會鼓勵老師放一部電影就放了一整堂課。所以很多老師放電影,會選擇拆片,把一部電影拆成三四堂分批播放。但中文學校學生,尤其高年級生很難全員到齊,我不想看到有人看了第一段沒看到結尾,或是反之開頭沒看到從中間糊裡糊塗開始看,所以我的做法是,給學生看第一段(大約30分鐘),之後的,讓學生回家自己看(當然要做到這樣得有個前提是,youtube上找得到影片,學生有辦法自己從家裡看)。

最後要談的是,怎麼利用影片來教學。基本上,我分三階,第一段先做前言介紹,教一些重點生詞。以「梁祝」來說,我就會提到「女扮男裝」、「門當戶對」、「男女授受不親」,還有一些古代人的稱謂「老爺、夫人、小姐」等。第二段就是直接放影片,影片中偶而出現值得講的橋段,我就暫停打斷一下,雖然很煞風景,但是我認為對中學生來說倒是不妨(教大學生,我就不打斷了,大學生很討厭看電影被吵的...)。這片梁祝提及「蹴踘」*,這剛好出現在我們教材第二課介紹童玩的作業裡,像這樣就很適合拿出來幫學生溫故一下。第三段是最後的討論,影片不管怎麼說,放映的時間都比預告片長得多,所以老師準備的問題也應該要夠豐富。因為我的課堂是讓學生看一部份,剩下回家自己看,所以我的題目也是讓學生回家做,但是有一些可以跟其他人討論分享的,則留到下週學生已經看完電影後,才在課堂上跟其他同學討論。我在這邊就以拋磚的心態與大家分享,我為「梁祝」電影所設下的討論題目:

Please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in Chinese after watching the movie.

1.Briefly describe at least 3 characters in the movie.

2.Do you like the movie? Why or why not?

3.Write 3 sentences you heard from the movie.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either in English or in Chinese.

4.Please make a comparison between “Liang zhu” and “Romeo and Juliet”.

5.What did you learn about Eastern Jin Dynasty from this movie?

Discuss one of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with your classmates and write down your opinions. (Do this in class)

6.Do you believe 門當戶對的婚姻才幸福?Why or why not?

7.Pick one scene you find most powerful or moving or puzzling.

8.What question would you like to ask either Liang Shanbo or Zhu Yingtai?

 

[1]蹴踘是「毽子」的前身,不知道沒關係,我也是教了這第八冊才知道...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第六課是一個可以做很多討論的課,我自己相當喜歡,他本身環繞的主題分別是「傳統節日」以及「移民華工」。

課文介紹的是清明節,老師很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好好地介紹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因為學生都已經八年級了,所以我是讓學生分組報告,做他們想介紹的節日,農曆新年、元宵、端午、中秋,甚至教師節,我們的歷史提供了許許多多的材料及可愛的故事可以讓學生做一次很豐富的報告。很多老師常會說,台上的人報告,台下的人都在做自己的事情,我的解決辦法是每次學生報告完就當場測驗,看他們到底聽懂了沒,不過說測驗也是很簡單,學生報告的時候,請其他人在台下自己做筆記,等下做測驗的時候,是可以拿筆記出來看的。這樣一來,學生為了分數好看一點,自然筆記也會寫得比較認真,也就不會有多餘的時間做一些其他的事了。

關於節日,我另外還設計一個小組活動,但是很可惜的是,今年沒有時間讓學生做,就是讓學生自己發明想像一個節日。這個節日沒有任何受限,可以是為了慶祝任何人、事,可以是某個國家的專屬節日...等。學生討論完後上台報告,說明他們設計的這個節日名稱、慶祝方式、背景由來。我認為這應該會是一個很有趣的討論,但是就是太可惜我們時間不夠做。

至於故事閱讀的部份,討論的主題是「華工來美鋪鐵路」的故事。這段故事其實相當有意義,也可以讓學生瞭解到當初第一代來美的華人過的生活。不過,我不知道確切的原因,學生對這段歷史似乎都沒什麼興趣。我曾經想過給學生一段「訪問」的功課,請他們假想自己是記者,作業就是要做一次「移民專訪」,他可以訪問任何他所知道的第一代移民,最方便也最現成的受訪者當然就是他們的爸媽,內容可以包括為什麼想移民來美國、在美國碰到的難處、如何適應...等,最後再寫成一篇小文章,老師可以請學生在課堂上跟大家分享。但是,一樣的,因為上完第六課緊接著就是期中考的關係,我又沒有讓學生去做這份作業,我想他們還是利用春假好好把課文複習一下。

如果之後還教八年級,真應該讓他們來做做看這些活動!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一直都是教年紀較大的學生,每次講到成語,他們都很痛惡地看著我說「what? oh! the 4-words thing? no!!!!!」非常非常排斥。我承認成語真的是很難學,可是高檔中文都在用成語,你要看電視、讀新聞,全都是成語,你不會怎麼提升?今年我配合教材找到一個辦法,學生還滿喜歡的,那就是讓他們來做「你演我猜」。因為第八冊課本每課都有一個小單元做成語複習,一次就來個六則。八年級的學生很喜歡找機會在教室走來走去,所以我乾脆讓他們起來表演個夠。我的方法是先講完六個,有時看難度、時間,我會只講三個,講完以後,我就讓學生去討論要怎麼表演,等下上台,台下的人就猜是演哪個成語。可能因為我們班很活潑、很愛演,他們每次做這個活動就很興奮,尤其男生,一定要演到教室桌椅乒乒乓乓、天崩地裂才甘願。這麼做娛樂性是夠,但是身為一個老師,千萬不能以為他們這樣就會記得。成語這個東西好比生詞,得準備好講義,還得一考再考,他們才比較「有機會」記住......

這是教青少年的辦法,可是成語這東西,若是打小就能讓同學不排斥該有多好?我認為教ㄧ、二年級的學生,成語教學的重點應該放在「聽故事」。專找一些寓言性強的成語來教,跟動物相關,像是「狐假虎威」、「黔驢技窮」、「井底之蛙」這類,三、四年級可以找歷史性的故事來講,「一目十行」、「掩耳盜鈴」、「東施效顰」、「臥冰求鯉」......等。這樣的好處是,一提到成語,學生會期待這「四個字」背後的故事,他們會知道成語不可怕,成語就是又要來聽故事了,比起看課本念課文,任誰都會喜歡聽故事。到了五、六年級就不妨擺脫故事,作一些沒有故事的四字格教學,「鳥語花香」、「滿園春色」,不用故事用的是拆字解釋(問學生鳥為何意?滿為何意?),讓學生從一個字一個字猜出整個成語背後的涵義,我想有了之前的底子,五、六年級的華裔學生是可以接受這種挑戰的。

如此一來,到了中學階段,我想他們就不會一聽到成語,就抱著放棄的姿態跟我投降了。那中學階段可以做哪些活動繼續強化學生的成語呢?複習是個好辦法,像課本把過去學過的都羅列出來,我只要找些活動讓學生想起來就好了。時間夠的話,統整也是件好事。把成語分類,哪些是描述人的個性、長相?哪些可以用來講旅遊的經驗?哪些可以說東西好吃?先透過聊天的方式,跟學生聊聊班上喜歡的同學、討厭的同學,最後再把「喔喔你那個同學是『潑婦罵街』啦!」丟給他們,學生也會很有印象。

其實有很多事都可以做,只是中文學校一週就這麼個兩小時,常常是沒時間做。不過,我覺得老師們若能每次上課撥個五分鐘做做成語教學,應該是個好投資。

坊間也有很多好用的資源,我個人非常喜歡的是由時報出版,熬幼祥先生的「漫畫中國成語」。書中把成語分門別類,老師使用起來很方便,又,漫畫學生怎麼可能不愛?只是要讓班上學生一人一本,好像是個不太實際的想法。還有僑委會的「遊戲學華語」,裡面有些關於成語的部份是很好用的,只可惜,數量不夠多。

各位老師先進若有關於成語教學的資源,不吝分享喔!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校長推薦學校老師們聽聽這套有聲書。我本來沒有抱多大期待,可是因為我們校長實在人很好,而且很用心,所以我就抱著勉強來聽聽捧捧我們校長的場。哇,結果一聽真是不得了,就這樣一堂一堂一直聽下去了。

這套有聲書由張曼娟女士主講,趙少康先生主持。這套系列有點像是在上課一樣,總共有24堂,主講人從中國文史上找出一些名人像是孔孟或是詩人,聊聊他們生活個性,分析他們的作品,再透過這些經典流傳千年的作品講授一些寫作的技巧。感覺起來像是教國內小朋友怎麼寫作,但是我覺得大人聽起來也十分受用,尤其對教高年級的老師來說,我覺得滿有啓發性。而且張曼娟聲音好聽,趙少康擔任主持,有才識能配搭又不至搶話,所以相當耐聽。

國、高中六年,我總共有四位國文老師,很可惜的是,我喜歡(跟喜歡我)的老師總共只有兩位,各只教了我一年(這段往事大家可看)。我會再次想起國文老師們,是因為當我在聽這套有聲書時,讓我想起了很多以前在國文課上課的回憶,有聲書裡面提到的故事都極有趣,很多是我曾經聽過但是已經幾乎要忘卻的,也有不少是我所不知道聽了之後很有所長的片段。這也讓我在教學上重新思考,當一個老師,真的是應該小心謹慎用心準備,可以怎麼樣去引出孩子學習的動機,而不是抹殺他們的興趣。大部人可能都會同意,對這些華裔中學生來說,這是一個介紹他們認識中國文學史一個很好的階段,只是應該怎麼做?我覺得像這套有聲書的模式,找一些很有趣的故事跟學生分享,勾帶出學習者的好奇興趣,再從中找一些議題和學生討論,應該會是學生們會喜歡的課室吧?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回談口語篇章的時候,跟大家稍稍介紹過了這學期給學生輪流上台做演講的活動,也談到了我們班上演講的幾種類型。今天我忍不住想來分析另一種現象,就是【google translate*與語言老師的爭戰】。

我們班有幾個學生是google translate的愛用者。你也不能說他們不用功,若真不用功,他就做都不做了。我的學生還願意花點時間自己先寫出一篇英文稿來,上網google translate,然後又找了拼音軟體,把翻譯出來的東西標音,最後拿著稿子念給大家聽,做老師的我真是要偷笑了。但問題就出在,google translate始終達不到演講的效果,也無法完成我做這個活動的用意,也就是說,講者自己不知所云,聽者更是一頭霧水。

到底線上翻譯存有哪些問題?

首先,是詞彙的使用。我們都知道語言的對應不是單一性,一個英語詞彙可以對應到許多的中文詞彙。線上翻譯的機制如何運作,選出最合適的詞彙,是一門工程學問,我身為一個語言老師,我只知道,通常他們選出來的詞彙都不對。好比有一次,我讓學生做食譜,有個同學介紹【法國土司】,結果他那整篇大衣來大衣去的,我這才發現原來他交給翻譯大師的是英文中的coat,大師給了他【大衣】,卻沒想到這裡他要的coat是蛋汁裹來裹去的【裹】。今天我又收到一篇稿子,怪的是sense of humor在google translate裡面順利地被翻成【幽默感】,但如果是把整篇稿子的英文打進去,就會變成我們看不懂的【幽默的意義】.....

再來,是語法。線上翻譯出來的語法有多不自然多怪,我想大家都應該很了解。我最最不能接受的是,關代的用法,尤其是who,【他是一個天才,誰負責帶領整個團隊.......】,那個【誰】看得我好刺眼,好不舒服。

唸書的時候,我也做過兼差的翻譯。我不得不承認線上翻譯有時候真的很好用,但它不應該像我學生那樣使用,以為是烤麵包機那樣,整篇原文稿丟入,等它出爐就可以吃下去。身為一個老師,我覺得我們更應該好好提醒學生如何適當地使用線上翻譯軟體,絕對不能姑息。有時候,我會想說「算了,做了就好了。」可是,我們沒有想到,姑息一次,學生就會愈發依賴線上翻譯軟體,越依賴線上翻譯就越失去第二語言習得的能力。

我發現會使用線上翻譯的學生有兩種類型,一個是懶,一個是沒信心。我的解決辦法因人而異。像懶的學生通常也很痞,這種人開得起玩笑,我就會直接把錯誤挑出來在班上講,像之前那位【大衣】同學,這個男生第二學期再也沒用過翻譯軟體,因為連他自己聽了都覺得好笑。沒信心的同學,比較需要老師用心,我會把他的稿有問題的地方挑出來,請他私下用自己的話再講一遍。我還會建議他,與其要用線上翻譯不如用線上字典,用自己知道的文法來表達,不懂的詞彙再用線上字典查詢,這樣花的時間或許會更久,但絕對是比線上翻譯有益。我們班有一個女生她第一次是把網路上找到的翻譯全數照抄,第二次演講,我知道她自己修改過了,但是她是看著翻譯出來的東西改,這樣還不夠。因為線上翻譯翻出來的東西很詭異,她的中文能力無法斷定到底是她中文不好看不懂還是翻譯軟體有問題,所以不敢大幅度改,只把一些她自己很肯定的東西(如人名)改一改而已。我就告訴她,要相信自己的中文,第三次的演講不要再用翻譯軟體,要用就用線上字典試試看。

我個人認為線上翻譯的好處是,有時看那些看不懂的外語文章,複製貼上以後出來,我們應該可以處理文章的不通順,並且理解該文章達八-九成左右。但如果是反過來,把我們自己要講的東西丟進去請他翻譯,以外語習得的角度來說,那出來的效果就不甚好了,因為產生的偏誤就太多了,對自己的習得並沒有太正面的影響。

[1]我這篇其實是泛指各家線上軟體,但畢竟我自己也是谷歌牌愛用者之一,且學生全數都是用這款,所以舉例都以谷歌大師做示範,沒有其他不單純的用意喔。^^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五課以課文面來說,主要有兩個內容,一個是「詩」,一個是「花」。以我的實戰經驗來說,「詩」的討論性比「花」要來得豐富太多,這是因為學生對花的知識有限,而更汗顏的是,老師自己也不懂花!!所以不要說哪些花象徵什麼含義了,就是最簡單的看圖認花,我都問題重重,學生也是霧煞煞,他們唯一比較認的出來的是「康乃馨」,我則大概還可以多認個「聖誕紅」跟「紅玫瑰」...

下學期的課程比較鬆,四個星期才教一課,所幸搭配演講活動及每課的小組報告,還有學校的一些新春活動、學分模擬考等,四個星期上起來也是OK的。我這課最後一週針對「詩」設計了四個小主題請學生分組報告:「古詩」、「詩的黃金時代--唐」、「著名詩人」、「現代詩」。學生都很努力地查了資料,用他們能表達的話語做了報告,其中我最欣賞的是我們班一個男生介紹的「七步詩」,他在唸這首詩之前,還找了另一個同學以演戲的方式,把歷史背景交代了一番,全班同學馬上進入狀況,真的很厲害。做現代詩的同學也介紹了余光中先生,因為余先生也在美國大學任教過,所以同學對他的故事也很感興趣。

我覺得我做這個小組的目的差不多是達到了。第一是要讓同學有機會上台說話,第二我也是想加強學生的文化面。去年教九年級的時候我就發現,華裔孩子她們的聽說能力大部分還行,雖然句子中偏誤連連,但是在耳濡目染家長每天的吵架、勸說...之下,他們有基本的語感,說起話來是都能理解的。可是出乎意料之外的是,他們在文化面的知識卻很低落,大家頂多知道過年可以拿紅包,某個節日可以吃月餅,其他的就都一問三不知。有一次學校摹擬考出了一個考題是「至聖先師是誰?」學生不要說看不懂至聖先師了,就是我簡單地暗示他們「最偉大的老師」,大家也是一片茫茫然。當然他們在學校都讀過Confucius,但是我猜這跟他們讀Aristotle一樣,只是一個人名而已。今年教八年級,去年一開學的時候,恰巧是中秋節,我問了大家是什麼節,學生胡亂猜,有人還激動地說「it's about the dragon boat!」!

我看了八年級課本以後,就這麼決定上學期教四課,以強化語言正確性為主,下學期只教三課,但每課我都必須加入文化面的知識,讓學生透過上網查資料、做報告...來認識多一點的中華文化。介紹「詩」,其實很不簡單,但是我認為他們在查資料的過程中,或多或少的認識了自己報告的主題,聽同學報告的過程中,至少也多聽了幾首詩。學期差不多又過了三分之一了,下兩課我照著課文,將文化面的主題設定在「中國節日」與「淒美愛情故事」,我想那會更有趣!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一直認為外語課室中,口語篇章(oral/verbal discourse)能力的養成是很重要的,特別是中高級的學生。初級班經常都是老師一個問句,學生一個答句,有時甚至連「句」都稱不上,就給一個辭彙,你問我答的任務完成,這是沒有辦法的事,因為學生受到詞彙跟文法的限制。但中、高級的學生,應該具備了基本正確的句式、詞彙量也應達到某種程度,這時候,老師其實可以適時地給予機會/功課,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成段成篇的口語表達,當然,對老師的另一個利多是,好好利用這個時間保養一下自己的喉嚨吧。

美國的中文學校一般說來都是上、下兩個學期,很多中學生班級的老師都會在期末的時候請學生上台發表或是小組報告。我自己的做法是上學期小組主題報告,下學期我們會有自己的奧斯卡(請學生在春假期間自己拍一部中文小短片然後期末放映)。但一學年就這麼兩次期末,學生就講個兩次好像有點少,我就開始想有哪些是可以訓練學生口語長篇表達能力的活動。去年我是請學生上台來講成語故事,我讓他們利用寒假回家找一些成語故事,第二個學期,每次上課就撥個五分鐘請一位同學上台說故事,台下的人把聽到的故事寫下來。我也試過辯論,不過辯論還是因為班上人數過多,所以大部分時候大家還是講個一兩句,辯個意思意思而已。而且今年我這個班對辯論比較沒有興趣,我今年便沒有再用這招,而是改讓學生上台進行演講,我選定三個題目,每四個星期換一次題目,學生分批在四個星期內逐一講完,照例台下的人必須做筆記寫摘要。學生一聽到要演講就十分愁眉苦臉,所以老師演講題目要慎選。我們班目前進行的是第一個「我最喜愛的書/我最想介紹給大家的書」,這個題目學生還算喜歡,也滿能引起共鳴或共憤的。我坐在教室聽他們報告,其實自己也受益良多,畢竟我沒在美國唸過書,很多時候他們會分享自己校內看過的「指定讀物」,那些書我都不知道,但是聽他們講,有時竟也能發現一些好聽的有趣的書本,還可以到圖書館找來看看。

以我今年這班的同學表現來看,具備完整的篇章表達能力的學生並不多,我所謂完整的表達能力是指他們可以自然地發表,過程中沒有停頓、贅詞,也不需要拿著小抄。第二等的學生是手拿小抄,但是小抄上只有少數幾個英文生詞,是他們認為要發表的重點,這樣的學生也不多,但基本上我的目的就是希望能把班上同學都訓練到這樣的程度。至於班上出現最多的便是手拿一張寫得滿滿完完整整的演講稿,上台唸給大家聽的學生。這樣的學生其實是最認真的,他們不知道花了多久時間找到那些文鄒鄒的詞彙,有些還唸得出來自己的稿子,有些是看著稿子,一碰到沒看過的生詞就給我來個something,這表現出來的與其說是口語篇章能力倒還不如說是在訓練她們的寫作能力,這些學生就是我想訓練的。我想到自己以前在科大被哈立德叫起來做報告也是這樣,拿著稿雙腳雙手從頭抖到尾,中間還不時出現中文搞得全班很傻眼,但是最後也是在一次又一次上台的過程中,我終於學習到如何脫離手上那張紙。

你說班上大家都這麼認真沒有混的嗎?當然有!有一個第一週上台報告就給我兩句「我要說(講)Harry Potter,這個故事就是Harry Potter殺(了)Voldemort,我說(介紹)這個(本)書因為它很好*和(而且)它是(也被拍成)電影。」不但沒內容,偏誤還一大堆,學了這麼久還是只會用「很好」來做評論!不過我諒他是第一週報告,不知道後面大家都是玩真的,所以才給我亂講一通,下次演講,應該還是值得期待。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因為一些主客觀的因素,趁著最近是上下學期交接轉換之際,辭掉了手頭上其中一間學校老師的工作。

在請辭的過程中,我其實一直很掙扎。一方面是學校動之以情挽留多次,二方面是我也似乎要認為我只是很想把這個班給讓出去。所以我每天禱告,希望我能順利辭職,更希望能找來一個適任的老師,還希望這些學生會學得更好更順利。

這所學校跟多數學校不同,沒有什麼變化的話,幾乎是一個老師從小班一直帶上去。所以我前一任老師從他們一年級帶到六年級,後來那位老師回台灣,才輪著我來接,至今我也教了他們一年半。他們班人數不多,學生程度說真的是不錯,我第一年教的時候還挺順的,除了一些不習慣我作風的家長會經常來電跟我溝通外,大體沒什麼問題。但第二年開始,因為其中最活潑的姐弟檔不續讀,而學生年紀越大,跟家人衝突也越發增多,對週末還要上中文課有很大的反彈,所以班上氣氛總是很差。要大家一起念書的時候,常常是鴉雀無聲,玩遊戲的時候也經常令人無言。有一次我玩大風吹,別班玩的是要翻天了,這班大家竟是用走的!試問,您有看過有人玩大風吹用走的嗎?我在教書方面是一個有熱忱、有自信,還有很多驕傲的老師,但是碰到這樣的班級真的讓我感到很挫折。我每次看到他們拖著沈重的步伐踏進教室一語不發,我也開心不到哪裡去。

我的請辭來來回回費了將近要兩個月的時間,等到我上週真的確定可以請辭的時候,突然之間開始出現很多種情緒,捨不得是一種,自責是一種,擔心又是一種。不過,這些情緒在我看到接任的老師後,我終於放下心中大石。我也很感謝神,透過跟接任老師的談話,看到我在教學上的盲點與自大。

我從大學打工開始,就在走老師這條路。我不敢說自己很厲害,但某種程度的信心是有的,更甚者,對某些老師的作風我常常是不屑的。好比我改作業、考卷,向來是多少改多少,所以當我知道我之前那位教了他們班六年的老師打分數都是100起跳、考試都是「答案就在黑板上」的做法時感到相當不以為然。所以當我接任以後,我就下定決心一定要讓這班學生提升實力,我教得紮實,考卷改得更紮實。一年半教下來,好的學生還是很好,可是不好的學生以前很喜歡來上課的(因為功課都可以拿到107、112...),現在卻變得意興闌珊,能請假就巴不得多請幾週。我隱約知道我的作法有問題,但是就常常是礙於那份狂妄,堅持自己的方式。現在想想,好的學生或許就是都會很好,不管碰到哪個老師,他們都會是很好,在這個環境下,我的影響力影響的應該不是他們,而是那些功課不太好的學生,是不是能讓他們繼續有份動力學習,是不是不會被我畫得滿江紅的考卷給嚇到?

我在跟接任老師進行交接的時候,老師告訴我她的上課風格,我嚇了一大跳,因為她竟然也是功課100起跳,考卷不會寫就用念的給學生聽的那種老師。她跟我分享,她的小孩以前的老師就是考卷一發下去就讓學生自生自滅的那種老師,小孩學得很痛苦。我這才發現,原來我以前的做法就是她所謂的「自生自滅」。

那天開車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反覆地想,孔子說「因材施教」真的是很難做到,也真的是我們為人師表的終極目標。學生特質不同,班級風氣不同,老師處理態度上也應該有所不同。我那種「鐵」的方法截至目前為止對大多數的班級都行得通,對大多數的學生都吃得開,但是不代表,我能一招走遍天下。碰到行不通的班,我應該是要懂得放下身段,不是堅持自以為是的擇善固執。

所以後來那天我很高興很感謝 神,一方面是因為我終於看到自己在教學上的軟弱,另一方面是替學生開心,他們在接任老師的帶領下,應該可以再回到過去快樂學習的日子。在這一年半的教學以及最後的請辭中,我想,我終於學到了對我來說很重要的一課。:)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說真的,第四課是這第八冊中我唯一一個比較想不出什麼好設計的一課。第四課介紹的是外來詞,課文以演講方式呈現,故事閱讀的部份雖然夾雜了一些中英翻譯的笑話,但也不是真的很能引起學生笑點。不過,課本設計的活動,找外來詞讓學生猜英文原意,倒是頗受學生喜愛,他們還滿能享受在從中文發音猜地名的樂趣中。

我自己設計了幾個活動,一個是讓全班分組想外來詞。他們學到了八年級,這點還難不倒他們,有一個學生還舉了「陰陽」這麼難的詞,不過陰陽可是我們借給英文的,可不是從yinyang借來的呢!呵。另外一個活動是請大家來翻譯,因為既然聊到翻譯,我想不妨就讓學生從故事裡挑一張圖片來做翻譯,再跟課本後面的參考性正解做對照,也是一種練習。但是因為時間不夠,我並沒有實地操作這個活動,不知效果究竟如何。

想不出什麼好活動或是專案題目,所幸上到這課,學期已近尾聲,所以專案報告雖然想不出來,但好像也沒有時間讓我來做,所以最後就這麼樣地矇騙過去了。歡迎老師先進們一起分享,看看怎麼樣能讓第四課更活潑一點。^^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三課的主題環繞在報紙身上,我一直覺得【看報】這個主題是語言學習者很重要的里程碑,不知道能不能說是終極,但試想學習者一旦能看報,那麼收集第一手資料這樣的能力其實已經垂手可得。八年級的華裔子弟基本上看不太懂報*,可在這個階段裡開個窗,把報紙引介給學生,倒不失為一辦法。既然要看報,我當周上課前,就先去華人超市搬了好幾份不同版本報紙回家,上課的時候,一組發個兩份報,就算學生看不懂報紙,至少也要摸一摸,手沾點油墨回家也好啊!

帶了報紙來,運用的方法其實不少。程度倘若不是太高者,那麼玩玩認字遊戲也可以,選一小篇不太難的報導,分組競賽,看哪組認的字最多。而這課的生詞課文說起來都算實際,把學過的說法套用在報上,叫大家去找「影藝版」、「體育版」也可以是一種運用方法。至於課本上提供的語文活動練習,找一則新聞,把人物、時間、地點、內容全部講出來,也是很好的方法,但學生程度得夠,而且老師必須從旁佐以reading strategy(如看圖片、猜標題),才能讓這個活動達到實際效果。今年這班學生程度挺好,讓他們直接做第三個活動,沒有什麼狀況。

這一課我給學生做的專案報告是【報新聞】,也是從上段最後一個活動延伸而成。我讓學生選好一則新聞,給他們將近三週的時間,自己安排有人當主播、有人當記者、有人當新聞主角,把這則新聞給演出來。授課的當週最火的新聞是格達費斃命的消息,佔據了各大報頭版,每一組搶著要演,最後還得靠猜拳擺平(當然不能讓全班每組都上來演一次狂人掛點的樣子)。在這課的補充作業中,我同時也附給學生一些新聞台的網站,現在科技發達了,隨時都有線上新聞可以看,讓學生看看人家主播播報新聞的架式,見賢思齊、有樣學樣,免得自己上台的時候跌股了。

我們班共有四組,這兩組是大家票選最酷的新聞。

其實我本來設計的專案是要讓全班做一份報紙,各組負責不同版面,有人收集藝人消息,有人收集地方消息等等。但是報紙要辦得好寫得好,不是這麼個兩三次就可以做好的事,最後想來還是放棄,改為上台播播新聞過過記者癮也就了事。老師先進們若有時間,能辦個報該是件極有成就之事。呵呵。

[1]不要說中文報了,我課間做的一個小調查,咱們班同學根本就不看(任何)報,好不容易有幾個是會看的,居然也只專注在漫畫上。中學生是做夢的年代,要他們關心家事國事天下事,或許還太早?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因為貴人*相助,我的教學經驗又多了一項高中代課的職銜。

大家也知道我是GG的大飯,對美國私立高中有很多遐想,不過今天教完兩堂課以後,我才發現,電視節目始終是電視節目,我們學校雖然也是貴族菁英,但是不會出現什麼豪華李墨(limo),當然也不會出現戴髮圈的女王蜂或是有粉紅小領結的痞子男。我看到的學生跟我在中文學校碰到的學生相去不大,看起來都還滿清純的。

不過我的代課經驗也不全然是空中掉下一塊肥肉那麼幸福。首先,這邊怎麼一堂課要上65分鐘啊???學生又爆少,我感覺像是回到I單位,小班課密集對話的畫面猛現。現在突然覺得學生多還是滿好的,活動做一做,大家就下課掰掰了,不像這邊,活動帶完好幾個了,還有十分鐘等著我。

第二個難題是交通問題,高中不在我住的城市。我雖然已經克服自己開車上路的心理障礙,但是說到底也只是固定的local路線,即使我上回好像曾經愛現過自己幫忙從加州飆到奧勒岡州,但大家想也知道那只是我在碰風,實際上面對車水馬龍的Highway 101我還是很挫。所以當我最後總算查出一條公共交通工具可以讓我抵達的路線後,大家不知道我有多麼歡天喜地。我今天於是按照計畫從社區先坐捷運到市中心再改換火車,這一切都不算太難,畢竟我好歹也在路線更複雜的日本待過四個月,但是怎麼想也沒想到的是,下了火車以後還要爬山!我的腦袋浮現以前爬政大的痛苦畫面,但更慘的是,這條路比政大還更遠、更長,而且沒有風雨走廊!我就這樣頂著大中午的太陽,步履蹣跚地爬到學校,中途還一度氣急敗壞的打電話要我尪擔任人肉GPS,只因為我在山林裡迷失了.....

第三個麻煩是教室內眾多的高科技器材。我秉持著不問不碰不知道不弄壞的原則踏進教室,沒想到,我一下筆寫板書就毀了,我居然寫在學校超高檔的smartboard上頭*,而且更可恥的是明明中文學校也有,我還笑誰會那麼白目,教務何必一天到晚提醒我們不要亂寫,我就這麼第一個槓龜了。

最後,還要抱怨一下我尪的包。我已經很久不用登山包這種東西了,但是因為想到今天要舟車勞頓一下段,我並不想提著包或單肩背讓自己手折臂斷的,於是請我家小叮噹幫我從家裡搜出一個登山包來讓我用用。我尪不枉費小叮噹的名號,果然十分鐘後變出一個包包來,還跟我說那是他念書時用的。雖然樣子很拙,但看在堪用且只有它能用的份上,我把學生講義考卷外加女生出門哩哩扣扣用品一堆以及一本閒書通通放入。火車坐到一半,打算從包裡拿閒書出來看時,我整個傻掉,我的閒書上布滿了黑黑一點一點的不明物體。我抖一抖,抖不掉,擦一擦,一片黑,OH, MY,那是灰塵,真真正正黑咪咪的灰塵耶!!!我傻眼之餘,一邊看看包內還有哪些東西遭殃,答案是全數。不管我發現後改放在拿個夾層裡,拿出來都是黑黑一點一點。心愛的史努比鉛筆袋也黑了、錢包也黑了、手機也黑了、墨鏡也黑了、學生考卷也黑了,全部的東西都黑了。

所幸撇開上面幾件事,我在這個原為貴族房邸後來捐獻放送成為菁英校園的土地上代課經驗倒是還算美好。回到家體重計一秤,還瘦了整整一公斤多呢!爬山真不是蓋的。

[1] 貴人是我念研究所時拜讀論文後一度以為是男生但其實大誤的學姐,不得不說學姊超義氣的,一聽到我對高中老師有興趣,馬上把我引介到她們學校不說,還真的給我出征的機會,比起某大學姐給我那封令人傻眼的回信,待遇實在相去太遠。

[2]我慌慌張張的向學生求救,學生很酷的告訴我「It's OK, we're rich.」.....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看電影」是現代人被問及興趣為何時最多的答案,連最不喜歡上中文課的學生也很愛。如果能夠穿插影片做為教學活動,不僅可以改變死氣沈沈的氛圍,也可以讓語言學習有趣一點。但是電影一部一看起碼就要花上一個半小時,倘若學校的進度不允許老師如此揮霍寶貴光陰,那我們還有哪些選擇?「電影預告」是最棒的替代品。好的預告,讓人多麼震撼,有時候甚至超越電影本身,這是大家都有的經驗。預告片最多也不超過十分鐘,不會真的佔用太多時間,又能吸引學生目光,老師先進們,我們何樂不為?

以電影預告做教學材料進行授課的時候,老師有一些事前功夫必須先準備好。怎麼準備?不妨先問問自己幾個問題?

1.什麼樣的預告片適合?
這個問題要先看看教學對象是誰。不過在我們研究我們的對象之前,我們可以大刀先過濾掉幾種不適合的,例如:(1)(預告)片中方言太多、(2)片中對話太少動作太多、(3)跳tone太嚴重。以刪除法進行運算,就會發現「賽德克巴萊」、「翻滾吧!阿信!」、「海角七號」都太多方言,「練習曲」則是太多獨白太少雙簧,「不能說的祕密」的預告則是讓人一團亂,對不是學生的我們來說,這些不會是問題,但是對學習者,能吸引他們注意的是他們要大概能猜懂這是講什麼的片、還要有點有趣,最好還能跟他們息息相關,那麼,這個夏天大家的話題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預告篇2則是最棒的選擇。而且,如果像我教的是青少年,爸爸媽媽常常會跑進教室觀摩的,那選片還不能選到預告篇(1),因為裡面有打手槍這種我們也不知道該怎麼教的辭彙。教學對象不同,網路上可以找到很多選擇。

2.怎麼用?
「影片教學」絕對不是老師休息打混的工具。所以老師一定要做好講義,可以不發給同學,但心裡要有譜。不然認真的學生看電影爽完了,他會回過頭問「我們今天為什麼看這個?」老師一定要準備好,總不能大喇喇地告訴學生「因為我不想講話」。

我把活動設計為「看片前」跟「看片後」。看片前,我會告訴大家,我希望大家聽到什麼東西?以這部「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來說,我會問學生childish的中文是什麼,coward的中文又是什麼?能不能聽出男主角女主角叫什麼名字?問題不要太多,出幾題意思一下,讓他們感覺不是看過就算了沒事。

看片後,我會跟大家討論我之前問的問題。我還會再加問幾題比較難的,例如「電影一開始男女主角他們在做什麼?」、「為什麼女主角中間要謝謝男主角」,這些比較難的題目是針對那些總是不屑回答簡單問題的學生。

最後,我會讓學生運用今日語法重點替這個故事作一個簡單的介紹,最好能順便編出一個結局。這部分是我做影片教學中最重要的活動,我們班學生看這部片的時候剛好在學習關於「時間敘述」的語法點,那就讓學生穿插「先~再~」、「一邊~一邊~」、「後來~」、「~以後,~」、「一~就~」這些句式在他們的故事裡,非常適合。

「影片教學」這個活動總共進行十分鐘,大家討論都很激烈。當然我這也是沾了九把刀的光,畢竟真的拍得讓人覺得好看,再加上男女主角年紀跟他們差不多,很合我學生胃口,共鳴很多。分享給各位參考。下課以後學生頻頻發問什麼時候會出DVD,這我哪知道~有人知道嗎?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上次下課的時候,有位家長特地跑來跟我說「我真的好喜歡這套教材,比去年的好玩多了」,另一位家長則是跑來送我一個竹蟬,這一切都是因為第二課的主題是中國童玩,身為一個老師,能拿到一本引起學生(或是家長)共鳴的教科書,我自己也滿開心的。第二課的安排,以文化面來說,重點當然是讓學生認識「扯鈴、陀螺、毽子」這些很具代表性的童玩;以語言面來說,則是要讓學生練習如何「下指示」、「給說明」;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第二課的語法複習,例如「一邊~一邊~」、「先~、再~」、「後來~」都是漢語語法中算是相當重要的語法點,對中文學校的華裔學生來說,他們其實並不陌生,但是能不能主動運用在他們說寫(output)的表現上,又是另一回事,因此我建議老師先進可以在這一課的語法上多下功夫替學生強化一下。^^

以下我分別就剛剛提到的三面來跟同為中文學校老師的兄姐們分享我這三個星期設計出的一些活動:

1.文化面:
我知道很多老師的作法都是帶很多道具,到學校來一一介紹給學生看。如果您教書的地方華人不多,那麼這是很好的辦法。學生可以從課堂上認識有趣的中華文化,不亦樂乎?但若是您所處之地和我一樣,華人頗多,或是代表處很熱心經常到僑校舉辦文化節這樣的,那老師您就更不必費心了,因為,這些學生通常小學三四年級就已經玩過了啦。所以像我就是直接分配,大班一組負責一項,讓學生帶來介紹表演,小班一人一樣各自帶各自喜歡的。三個星期共六個小時的課,我會從中找出20分鐘,讓學生自己上台介紹,互相分享。老師甚至可以讓學生做專案報告,各組介紹的時候連帶報告玩法、背景、由來等等,或是乾脆弄成小小園遊會,各組留下兩人「顧攤」,其他人可以自由參觀其他組別,十分鐘過後再輪流換人顧攤。我們班因為上一課已經做過專案報告,所以這一課我就沒有那麼要求,大家把這些小玩意帶來,上課表演一下就可以。但我們班因為太過活潑,硬是又辦了一場比賽(看誰扯鈴可以扯出嗡嗡聲十秒以上、誰跳繩跳得久、誰陀螺轉得久等等)。基本上,這一課是還滿容易吸引同學的。

2.語言功能面:
因為練習的是「給說明」,課本上兩個課外練習,「折紙花」及「看圖說話」其實都可以做為很好的語言活動。在「折紙花」的練習上,我設計的比較像個分組競賽遊戲。先不要告訴大家要做什麼,從各組挑出一人在教室外頭等待,教室內其他的同學現在則可以打看課本紙花教學圖片。等外頭的同學進來後,大家就可以開始練習「你說我做」(當然是用中文)的活動。 因為教室外的人並不知道我們要折的是紙花,所以必須很專注的聽他的同學告訴他怎麼做要做什麼,而其他同學也藉機訓練了怎麼一步一步教別人做東西。從這個活動,老師可以發現其實很多學生說話很有邏輯喔!不過,做這個活動,學生很容易不小心說出自己的母語,畢竟用熟悉的語言講「剪一個圓形」很簡單,用第二語言講可就不那麼容易了。^^

另外在課外的延伸作業裡,我從youtube找來兩則影片。一則是生活智慧王的「快速折衣法」,另一則是有一天O下班給我看的,「How to peel a head of garlic in less than 10 seconds」,我一看到馬上大呼「啊!太好了這可以給我學生練習。」然後O馬上覺得我教書已經教到瘋了的掉頭離開。我放了這兩段影片在我的教學部落格上面,讓學生練習一下翻譯,聽中文的「折衣法」就用英文說明,聽英文的「剝大蒜」就用中文說明。

3.語法點:
華裔學生的漢語聽力一般來說是很不錯的,所以這省去我們很多麻煩。以前教外國人,要想很多「前戲」來鋪陳一課語法,現在教華裔,幾乎是一點就通,可是壞就壞在他們會聽不會用,每次講中文,大家是都聽得懂,但是就是不太會主動表達稍有點程度的語法點,我覺得老師應該多給學生製造任何可以用語法點的機會,一用再用。這一課練習的語法點與時間相關,所以我先是確定每個學生都很清楚怎麼用這幾個句式後,就請學生兩兩一組從這些句式中選兩個出來說一個故事。我自己先給了一個故事,「從前OO和XX都在中文學校上課,OO很不喜歡XX,看到她想吐,但是有一次考試,XX給OO看她的答案,OO考了一百分!從那以後,OO就愛上XX。他們總是一邊上課一邊傳簡訊,回家以後,一定要打電話說晚安睡覺。後來,他們就結婚了。」這是完整版的故事,但是我上次上課還沒講完,學生就開始Ew!Ew!滿天飛,表示他們的抗議與聽不下去。- -" 

以上大致是我做第二課使用的一些活動,我另外一個小班的學校,還讓他們有一個「我的小把戲」的口頭報告,讓學生教其他同學做一些好玩的把戲,小魔術、摺紙都可以的。大班因為這樣一個一個報告,會佔掉太多時間,只好就略過一次,但如果是四週教一課的學校或許就可以試試。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