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哇咧林老師1.0 (17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練習:

1.生詞練習:做這些運動時,你需要哪些東西?

游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棒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足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網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一比:下面各種運動的優缺點

 

優點

缺點

游泳

 

 

騎單車

 

 

慢跑

 

 

高爾夫球

 

 

 

3.比手畫腳:

老師預先將題目準備好,如:羽毛球、下棋等,請一位同學上台抽生詞,以表演的方式讓台下的同學猜。

 

4.角色扮演:

- A要代表學校參加加州的游泳比賽,他每天都必須花很多時間練習游泳,沒有時間準備下個星期的期中考,他也擔心自己在比賽的時候會表現得不好,他覺得自己快要崩潰 (break down)了。

 - B發現他的好朋友最近心情很不好,常常一個人坐在教室哭,問了以後才知道他因為要參加游泳比賽,給自己太多壓力B鼓勵他的朋友,用平常心看待比賽。

 

5.討論:

- 現代人喜歡到健身房運動,談談你對健身房的想法。

- 哪些事情你持之以恆地在做?哪些事情你已經半途而廢?

 

6.你說我猜:

向你的朋友描述一位運動明星,你可以說說這個明星擅長的運動,他的長相、特色,讓你的朋友猜猜看你說的是誰。

 

【校園生活】

 

練習:

 

1.生詞練習:這些拼音可以變出哪些不同的生詞

 

laoshi/shangke/daxue/ xiangjiao/ xuexi/ dushu/ yaoqiu/ xiezi

 

 

 

2.比一比:

 

- 談談高中跟初中的不同

 

 

高中

初中

上課時間

 

 

老師、同學

 

 

社團

 

 

功課、考試

 

 

 

- 請拿出你的課表,看看和你同學的課表有什麼異同處。你們都選了一樣的課嗎?你們有相同的老師嗎?

 

- 請比較美國 、中國、台灣在申請/考大學上的異同處

 

 

 

3.角色扮演:

 

- A在學校的佈告欄前看到許多社團招生的廣告,他想參加游泳隊,也想參加廣播社,可是兩個社團的時間都在星期三下午,正在猶豫不決的時候碰到鄰居,鄰居已經是十年級的學生,請鄰居給你一些建議。

 

- B是十年級的學生,也是游泳隊的隊長,在看佈告欄的時候,碰到了鄰居。他跟鄰居說明游泳隊的活動,還有自己過去一年參加游泳隊的心得等等。

 

 

 

4.製作海報:和同學一起設計一張社團活動海報,註明活動時間、地點、內容。

 

5.辯論:學生應不應該打工

6.會談:中文學校準備召開會議,討論高中部的課程規劃。請將同學分成下面四組:學校、老師、學生、家長。各組先討論自己想法,再一起開會。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練習:

1. 生詞練習: 相反詞

安全

安靜

加速

違規

增加

 

 

 

 

 

 

 

 

 

2. 比一比:請談談下列交通工具的優缺點

 

優點

缺點

飛機

 

 

 

 

 

 

火車

 

 

 

公車/ 巴士

 

 

 

地鐵 / 捷運

 

 

 

汽車

 

 

 

摩托車/機車

 

 

 

腳踏車/自行車

 

 

 

 

3. 討論:

- 請和你的同學討論下一個世紀的夢幻交通工具,請描述它的特色、優缺點。

- 如果要從你的高中前往舊金山的漁人碼頭,和同學列出所有交通工具的可能性。

 

4. 角色扮演:

- A剛轉學,對學校附近的環境並不熟。今天中午他想去學校外面吃三明治,可是卻不知道學校附近哪裡可以買到好吃的三明治,這個時候他看到跟他一起上歷史課的同學,他決定詢問他的意見。

- B下課後,在校門口看到新轉來的同學,好像很煩惱,一問之下,才知道他想去外面吃東西,可是不知道怎麼去。B告訴他最熱門的餐廳怎麼走,還跟他分享自己在那邊用餐的經驗。

 

5. 你認識下面的標語嗎?

- 騎乘機車,請戴安全帽

- 馬路如虎口,行人靠邊走

- 開車請繫好安全帶

- 請讓座老、弱、婦、孺

- 行人請走斑馬線

- 莫爭先恐後

- 行車謙讓,交通順暢

- 開車不喝酒,喝酒不開車

- 請勿超速

- 紅燈停,綠燈行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一個單元的最後一週是比較彈性的,我設計很多活動,但因為又補充很多閱讀活動,所以本來編寫設計的部分,真的拿出來用的反倒很少。獨樂不如眾樂,拿出來與前輩先進們分享:

1.生詞練習:

- 請舉出一些「入境隨俗」的實例

- 請描述一下你心中的世外桃源/人間仙境

2.角色扮演:

- A暑假計劃去灣區遊學,可是她從來沒去過加州,不知道當地的天氣、旅遊景點,她語言交換的朋友剛好來自灣區,她要問問朋友的意見。

 - B正在跟A進行語言交換,聽說A要去他的故鄉遊學。他告訴A灣區的氣候,適合旅遊的景點。他還告訴A他有個朋友對學中文很有興趣,如果A願意的話,可以在美國跟他的朋友一起語言交換。

 

3.誰有大包包:(這個遊戲學生很愛,如果適時加入拍手聲,大家會很嗨)

分組說出旅行一定要準備的東西及原因,看看哪組能撐到最後。

全班:旅行要帶什麼?

A組:旅行要帶錢包 

 

4.辯論:參加旅行團好還是自由行好?

5.設計行程表:有一對夫妻打算前往中國旅行,請和你的同學一同設計一份五天四夜的行程表,並請註明價錢。

日程

地點

活動行程

第一天

北京

下午兩點抵達北京大飯店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6.你認識下面的標語嗎?

禁止照相 / 禁止觸摸 / 入內請脫鞋 / 小心扒手 / 謝絕參觀 / 輕聲細語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真心去想學生需要什麼、學生的問題在哪,才能找到教學的方向,這份工作才真的對你有意義。

我當初滿腔熱血、憨人憨膽設計了主題式課程,中間幾度遭到批評或唱衰,再到期末,學生家長寫滿了對這學期教學內容的肯定與喜愛。真的,革新是難的,但,也是甜的。我想拋磚引玉跟大家分享這一年我在課堂上所做的事,這一篇先從上課模式說起:

一個主題分三個星期,需要六小時。

第一週:破題暖場、句型會話、閱讀、活動

第二週:演講、句型短文、寫作、活動

第三週:專題報告、閱讀、綜合活動

其實跑來跑去,就是在這幾大項活動裡繞。破題暖場,是一個關鍵,在這個部份引導學生進入單元主題,根據經驗,學生很喜歡speed date,這種一直換人講話的活動。當老師不能一成不變,就算其他拿來變的活動很無聊,也還是三不五時要換一換,所以有時我們也做interview,或是用相關的心理遊戲來開場(例如:人際關係那個單元,就可以參考一下大家在孤島上要先留下哪個角色之類的)。當然,做任何事,我們要看到的是最後的結果,破題暖場除了幫忙引導學生進入主題以外,它最重要的功能是讓學生能有效開啟interpersonal mode,所以第二學期的幾次破題,我做interview的時候,我都會直接點組上台示範,好的對話串跟不怎樣的對話串。

不怎樣的對話串像是這樣:
A:「你今年有幾門課?」B:「七門。」

好的對話串是這樣:
A:「你今年有幾門課?」B:「七門,像是歷史、英文、數學、體育等等,我最喜歡體育課,因為體育老師很帥(整個超展開),你呢?」

其實學生都知道該怎麼做,只是他們很習慣少言,老師不要求,他們就會繼續少言,老師如果這個時候能夠【很不自然地】要求學生計算自己說了幾個句子,那訓練一兩次,學生就會有超展開的對話串。

 

我始終覺得僑校高中部應該走主題式,由老師視學生興趣、班風來規劃每個單元的主題。我們今年做的主題都很輕鬆,可是輕鬆的話題很能幫助學生過渡,改變他們以前上中文學校的心情還有習慣。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不是很會做rotation,我也不是真的很熱衷,可是因為學校常有老師分享這種作法,不愛做好像還是得做個一下。什麼是教室裡的rotation,就是有點像小時候玩團康大地遊戲那樣,把課程活動拆分成幾個stations,學生也分成一組組,輪流去過關斬將做活動。它的好處是學生練習可以做到很細緻,想想看一個班本來20人,被你分四組,一組五人去做語法,是不是馬上從大班變小班。另一個明顯的好處是學生會覺得很有趣,就算是學生不喜歡、不擅長的活動,也會認為「沒關係,這只是過關斬將的一部分」而顯得OK。

因為最近兩個單元剛好做的是「飲食」與「節慶」,放在五月天來做,最適合的話題大概非屬「端午粽子」不可。我想了又想,剛好有位廚藝極好的舊識又飄洋過海來看孫女,就跟隔壁班老師一起合作了一次rotation,效果不錯,拿出來跟大家分享。我們兩班九年級學生,合在一起將近三十人,拆成四組,每組差不多七、八人。教室內的活動也分成四桌:hands-on包粽子、閱讀、文化常識競賽、微電影。每組輪換的時間差不多15分鐘,時間一到就換桌,這樣整整一個小時,每個學生都會分別參加到四個活動。

hands-on包粽子,考量到實際難度,所以我請好朋友事先在家將食材煮熟備好,學生包的時候其實是從熟粽包起,雖然不是很傳統道地,但是至少不會把生米弄得滿地,也不需要蒸籠,他包完想吃就吃了。第二桌閱讀,隔壁老師擔綱,選了與端午相關的文章帶同學,第三桌文化常識競賽由我包辦,把傳統節慶的習俗剪成小卡,讓學生去拼拼湊湊,最後一桌是微電影欣賞,也由隔壁老師負責。

學生做完都很開心,但我為什麼不太喜歡做呢?最主要的原因是我教書比較喜歡自己一個人包辦,可是如果要玩rotation,除非是家長願意幫忙或是學校提供助教,或是像我今年這樣剛好分到的年級有兩班,可以共同合作,不然我一個人怎麼能辦得起?第二個不喜歡的原因是,學生喜歡在過關斬將的過程中動手做,可是我因為教慣大人,而且又懶又怕麻煩,非常討厭帶學生動手做,什麼剪紙啦包餃子啦,我都不在行,這種時候就發現有好朋友還是很好,想起去年有Jean幫我們分享她的志工經驗,今年有niuniu外婆來幫忙教大家做粽子。最後,rotation要抓好時間,每個活動項目要差不多時間,這個很難,很有經驗一天到晚做的老師或許對於活動的選取會比較了然於心,像我這樣的就會很沒信心,深怕時間分配不好,其實昨天有一度也是有點混亂,尤其加入動手做的活動,不穩定度會更大,也沒辦法,有的就手巧,有的手拙如我。

不過,東弄西弄地,學生高興就好。暑假要好好往這方面來想想,或許下學期會再試試更多不同的rotation。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年恰巧有機會跟堂妹合作,兩班學生玩了交筆友的活動。

這年頭,親筆寫來的信可能真的是很珍貴吧。以往一碰到寫作活動就哇哇大叫的學生,這次真的是卯起來寫,每個星期都問我筆友回信沒。我們第一次的交流方式是組對組寫信,堂妹學生還附上照片,惹得我們這群心花怒放,大頭照不停重拍一直要拍到最美為止。我們學生大小眼很厲害,平常叫他們交作文給我,三拖四拖,要寫給筆友,絕對就是如期完成,深怕老娘我慢待了他們的信;寫作文給我的時候,寫的就像是在畫符,每個字都龍飛鳳舞的,能擠出一百字我就要偷笑,可是寫給筆友,工工整整,有的還搬出超可愛信紙.....沒有一個字敢用拼音或注音,整張紙滿滿國字。

動機,動機。學生不是不想學,不是不想用,只是我們都沒給管道讓他想用,滿足了學生的動機,還怕他不長進嗎?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雖然在我自己所處的學校裡,都沒得到什麼正面的回饋有點傷感,但是事後一想,只要學生給我正面回饋也就夠了,因為跟我接觸的本來就只是學生,而不是他們的爸媽或是其他老師云云,所以我還是忍不住要來跟老師先進們分享閱讀素材選擇的心得,其實就是我很搞威,哈哈哈哈哈哈(有一天我不小心瞥了一下本日人氣之類,最近都會破百,是計數器壞掉了嗎.....)。

我的重點在於:其實學生是很喜歡閱讀的,只要你給對東西。

以前給學生讀的文本都是課文,了不起給個閱讀測驗,學生會喜歡嗎?想想,你是學生,你會喜歡嗎?當然不!課本一拿起來就想睡覺,閱讀測驗說好聽點是給學生補充、強化學生能力,說穿了其實只是增加學生負擔,學生一點也不覺得有趣,只當是回家功課,一個必須盡的義務。為了讓學生閱讀,身為老師您該怎麼辦?我們想當然爾用盡各種辦法、遊戲、活動、比賽,讓學生不得不讀,到頭來學生閱讀只是為了「贏分」,這也沒有不好,課本想教的東西,學生透過比賽遊戲活動學到了嗎?也是學到啦。

可是有沒有一種情況,是學生自己盯著閱讀素材,自己想知道文章在講什麼?

您說,那很難哪,除非學生很優秀,不然怎麼可能。可是,有意思的是,我們班程度最最差的同學,大字不識幾個的同學,在閱讀我挑的文章時,他們也會自己央求班上閱讀力最好的同學把文章念給他們聽,這是一種「自主學習」。這星期,我們選讀的文章是日前最燙手的ptt火車讓座一文(在此向兩位當事人道個歉,可是為了海外的華裔子弟.....)。在這篇文章中,我學生知道了ptt文化,我們小小地探討了當今的「肉搜」現象,我們學會了看一件事不是只從一個來源判斷,我的學生笑我是個超級鄉民,有的學生發現自己的媽媽其實也是個鄉民。

我不是一篇文章印了就要我學生看懂,要做閱讀素材,當然必須幫助學生,我的講義,有生詞解釋、文化註解、流行語註解、思考討論題,我給了學生故事背景,吊足學生胃口,講義發下去,學生開始閱讀。閱讀力強的很快就看完了,閱讀力中等的會在閱讀後舉手叫我過去把他interpret的部分講給我聽,然後問我是否如此,有的學生會被不認識的詞卡住,她會每個每個詞都想法搞懂,閱讀力最差的學生,如同前段說的,他們直接點名最厲害的那個學生去幫忙唸一次(華裔子弟有時候頗有類似文盲的困擾),有人唸給他聽他就會懂,自己看套句Qi老師講的,字都在飛。閱讀指定時間一過,我帶著學生讀了一回,確認大家都知道發生什麼事以後,開放討論。那個瞬間的爆發,會讓你感動。他們專注地聽,開始在腦中建構對這篇文章的看法,當我開放小組討論時,大家各自有話要說。

這篇閱讀,我完全不需要設計比賽、活動,學生自己就會看。我不會自誇自擂地吹捧自己說我很厲害,我挑的十篇裡面有時也會槓龜幾次,學生看完沒有共鳴,但是隨著跟學生的相處,知道班上的口味,會越挑越會挑,寫出這篇鼓勵老師先進們與我一起成為鄉民,當您的學生會是很幸福的一件事。

吾本非鄉民,而今入鄉去,全為愛徒矣。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話說我這人在「課室經營」這一塊做得超差的。

因為以前一開始就是教大人,而且都是教研究生、外交官,每天回答學生的問題都回答不完,根本不需要經營什麼東西。實習又是分配到日本,全球乖寶寶第一名的國家,人家上課都比我準時,寫的字都比我好看不知千倍呢!可是來到美國服務僑校以後,我就逐漸感受到課室經營的重要性,但是第一我沒受過這方面訓練,第二我的臉跟我的個性就完全走大媽路線,還是很難經營,因為這個緣故,我有時也會吃點苦頭,這是為什麼我喜歡教高中生,因為高中生多少還是很有自覺性,眼睛瞪一下,他們不會鬧到太離譜(小孩子就不同了,我三年前被四個小三生抱著親親的陰影實在太大,不堪回首)。

春假的時候,我去看了幾支講課室經營的影片,超酷的,我發現其實老美學生竟然很吃這套,所以我就稍微把這套學了一下,是說學期倒數ing,我真的是自討苦吃來著!

昨天我首先試用我們華裔子弟,這些小壞蛋,他們跟著我課室經營了半小時後,就開始有人發難,「老師,妳是怎麼了嗎?」、「妳去參加teacher camp嗎?」這種話都出來了,我真的是很被華裔的學生吃定,所以有點破功,也罷,我跟華裔在課堂上的對話本來就毒來毒去的。可今天我用在CFL身上,倒算得上成功,雖說學生有點想笑又不好意思笑,可是當你比較嚴肅地對這群外國小孩,讓他們知道每個活動都需要很認真去做,他們也會開始變得比較認真。當學生發現妳很有效率地在跑課時,他們其實心裡很尊敬你。如果只是想一昧討好學生,而不顧教室秩序,對於有心想學的孩子不公平,其他人也會覺得這裡只是一個無所謂的地方。

下個學年度,我應該能帶CFL小孩帶得更順手。華裔,咱們就繼續一起練毒舌派吧。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有朋自遠方來,都讓我快要忘了上週教學鳥事。昨天有老師來電,讓我又想起這件事。

自從設計了新的教學課程以後,就得經常把心臟弄強一點,上週學校召開家長會,讓兩班家長提問。有一個家長猛揪著閱讀補充「五柳先生」不放,他說我寫的內容會誤導他的孩子,讓他的孩子覺得五柳先生是個不事生產好吃懶做喝酒賭博之徒。當然要「解決」這個問題(如果「孩子看完一篇文章有自己的理解」真是個問題)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我把這篇撤掉換一篇新的來,中華歷史五千年,故事最多,我還怕拿不出新的東西講嗎?

可是我為家長在教育、學習、文化觀的停滯感到可惜。五柳先生一文,我從頭到尾沒多加一句、沒少寫一句,只不過我們讀的是范仲淹原汁原味,我寫的是白話再白話的文體,我沒有美化五柳也沒有醜化五柳。要說我真的做了什麼,我只是在文末思考題上面出了道題,五柳先生活在今日會碰到什麼樣的困難。這是我給學生的挑戰,讀一篇東西,不是只讀不思,他思考過後,他有他對這篇文章的詮釋理解,他要說不事生產也行,他要說必須去戒酒中心也行,他要說五柳真酷我喜歡他的不求甚解也行。2014年的學生不是1988的學生,我當年學的時候,沒有人教我思考,我只是背陶淵明字啥號啥,五柳先生代表的就是一種文人淡泊名利的形象。

我背了一大堆即便現在成為中文老師也沒啥錄用的東西。

可2014年的教室已經不同,你必須在每一次上課中都體認實踐「我們各有表述思想的權利,我不需要跟你相同,但是我一定尊重你」這件事。因為這個思想擴大了,其實就是身為地球公民的最基本條件:「我們有不同的文化、哲學、價值觀,我們彼此尊重」。學生讀完文章有不同的理解,針對提問彼此討論,這有何妨。為什麼五柳先生就一定要代表「清高」,不能被批評?為什麼學生就不能表達自己的想法?我把這件事講給一些局外人聽,他們第一個問題都是「五柳先生那課到底在講什麼?」為什麼他們都有這樣的問題,說穿了,就是以前國文課,老師根本沒叫我們思考過。你只有從這裡挑戰學生,學生對文章有感覺(即便是負面感覺、那又何妨),你才有辦法再多給一些挑戰「為什麼古代的文人會寫出這樣的文章?」,為什麼「這樣的人華人會推崇?」,只有這樣順流而下,你才能把好東西教出去,否則一開始就跟學生解經,還是跟黃皮白肉的香蕉學生們解經,那才真會是很恐怖的一件事。

話說回來,我沒有任何思想改造的意圖,學生讀完若能勇敢發言,我會告訴他們「OH dear you guys make my day!」可惜跟我槓上的是家長。 - - "

家長繼續跟我槓「孟姜女哭倒長城」,那篇剛好不是我寫的,我覺得文章也很OK,他說學生讀完會覺得很stupid,雖然我那篇最後的題目是讓學生比較織女、孟姜女跟茱麗葉,但是學生覺得古代愛情故事很蠢又怎麼了???????未識愛情愁滋味的青少年,哪個愛情故事不蠢???

說回昨天的來電,老師其實做了很多事,可是家長卻頻頻出擊,最後換來的結果就是「好啊,大家不用不開心,不喜歡這樣的變化,那就回到安全地帶做大家喜歡的事就好了」,我為她的學生感到可惜,掛電話前我想起了之前Ariel給我的鼓勵,我也肯定她、鼓勵她「繼續做下去」。

我也要鼓勵我們的家長,不要怕面對改變,您的孩子都準備好了,很多時候沒準備好一起改變的只是您。您可以極其負面地批評老師,可是損失學習、損失思考力的卻是貴子弟,我能安慰幾個老師,卻安慰不了每一個因為受挫而喪失熱情的老師。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本週的課程講的是「課程大綱」的設計。

其實這應該是老師的最最基本功,但說實在我在這方面的設計還真是很隨便,在台灣、日本的時候,基本上課程大綱都有範本,我們基本上照表操課也就差不多,來到美國後,我就更隨興了,然後我發現學生也不是很在意,好像所謂的「課程大綱」對學生來說只是「何時放假、何時結業」的一個參考表,學生當場看完就遺忘在教室的情形也不是很意外。我看過那種寫得密密麻麻的課程大綱,看了直叫人頭皮發麻,不知道寫給誰看,學生看得懂嗎??不過,我這種心態也是需要調整,不是說學生不看就隨便設計,應該是調整成,設計出一份學生看了明白易懂、吸引學生注意的課程大綱,像是圖表大綱,或是評分細則等等。另外,本週訪問的教授是一名德國人,他的日文實在太好了,而且他分享的德國大學現況也給人很多啟發。

啊~人生貂皮烏拉草,要學的東西真的還好多呢!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週的主題是「如何設計90分鐘課程」。日本大學可能通常一節課都是90分鐘,所以題目會訂成這樣,記得早大好像也是如此。

講員介紹了ADDIE教學流程圖以及Robert Gagne的設計理念,沒有特別讓人驚艷的部分。可是每週最後請的教授個別分享,卻給我帶來滿意外的收穫。這週請到一位東大的英語系教授分享,最後主持人問教授有沒有什麼建議可以跟新手老師分享,教授他提到,這幾年外語教育的趨勢著重於課堂活動、互動教學,可是他卻認為,最最重要的本質在於老師的語言實力。這番話讓我了自己在華研的日子,當初為了報告頭破血流,其實為的還不就是站在講台上的那一刻,像恩師們所期待的,不但能活潑地帶動學生學習,還能專業從語言學角度檢視漢語,在海外生活了一段期間,我真的也有點懷疑自己對漢語知識還剩多少了解,說巧不巧,就是這陣子萌起了唸語言所的念頭。說到這個,男人竟已替我買了某校帽T,難得他這次沒潑我冷水,看來在發博班瘋的不止我一個。另外,我也想起了台灣的英語課,我們本科出身的英語老師們能有多少人能在課堂上就帶頭說英文呢?這時又偷偷地慶幸自己是漢語老師了,呵呵。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週的講座回到理論部分,談的是「學習動機」。關於學習動機的理論很多,這邊引用的也只是眾多理論中的其中一支。略略整理如下:

(1)引動機的要素
- 價值:達成性、內發性、輔助性
- 預期:自我期待、目的本身
- 環境:學習環境

(2)幫助學生熟練
- 幫助學生細部習得技能
- 將技能統合
- 引導學生在適當時候使用習得技能

(3)教學者盲點
- 忽略了初學者的需求

(4)練習與反饋
- 練習的設計細部分工
- 反饋:時效性、專一性、再練習

反思:在CSL教學中,細部練習最後統合讓學生完成語言活動與任務,這點是比較容易做到的,也很有道理,但是放在multi-level的課室裡,例如中文學校,細部練習要做到多細才能讓程度最差的同學也能有收穫,程度好的同學不會覺得無聊,就是相當考驗人的地方。另外,引動機的方面,我也一直比較沒有注意,以前教大學生、研究生,我不必引動機,因為他們若沒有動機就不會來選這門課,所以沒有這樣的問題,但是對高中生或是CFL班,多數的學生其實並不是自己對學習中文有興趣,是他們的父母對他們學習中文有興趣,怎麼樣才能打破這道牆,而且讓學生不覺得這是老生常談,也是一個課題。最後是在反饋方面,我覺得時效性真的是很重要,所以我盡可能都是立時回饋,但是我做到了我的部分,學生會不會把我給的反饋消化又是另外一回事,所以針對同樣的問題「再練習」,確認無誤是我需要再加強的部分。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二週的課有趣多了!這週上課的主題比較實際,講員直接選了幾種group work的方式實地操作,其中think-pair- share跟jigsaw是我自己比較常用的,另外兩個poster tour跟peer instruction我沒有試過,很高興學到新的方法。另外,講員也針對group work學生有時會偷懶打混的問題,讓現場學員用poster present的方式一起來解決。這堂課收穫真的不少,錄像中的學員看起來可能也比較熟絡了,上課的氣氛終於沒像上次那樣僵硬。

他們的課還有一個特色就是會請舞台劇演員講一些「舞台展現」的技巧,我想起了小燕,小燕是我研究所的好朋友,她本質就是黑色幽默,但她又是個十足的演員,以前我們一起在I單位教書,她常常會告訴我她剛剛如何如何地在教室裡又演了一齣,像小燕這樣天生的冷面笑匠,放下一切演戲時,我相信那股張力。跟我又有點不同,我天生就愛演,在課堂上演起來時,難免爆發力會不如。小燕,妳如今又身在何方呢?

這個星期的分享部分邀請了兩位老師,其中一位講的我都聽不懂,另外一位講的我比較有共鳴。站在講台上的人,更重要的使命其實不是自己的研究,儘管那部分也很重要,但是更更重要的是,能不能帶給台下的人深層的思考。我想起在台灣的日子,教育部一天到晚搞評鑑,評鑑的標準我就不講了,但是評鑑評鑑評鑑,要了一堆數據,就能表示教學的品質嗎?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好久沒來寫教學手札,也不知道今天這篇算不算教學手札。

就是這樣一學期,甚至一學期都還沒過完,我就突然驚/警覺到自己已經走入一個另一個世界。去年差不多這時候,學校跟我談高中部的課程規劃,我一口答應接下這個任務,甚至決定更換教材,自己另起爐灶、重新設計。我願意這麼做,是因為我想改變,我想把我看到的問題在我手中做個了結。我到底看到什麼問題?我第一個看到的就是要學生講個故事,學生只來三句,問他一個問題,只給一個語氣詞。第二個看到的是,偶而要學生寫點長篇的東西,我看到很多(華裔學生的)典型偏誤,第三個看到的是,學生不想討論,唉也不用說他們,課本上那些連我都沒興趣讀。其實寫教材的人很苦,我自己就在寫,為了套主題、串生詞、練語法,寫來寫去還是寫不出什麼新東西。

我當然可以選擇默不作聲,安安份份地教個書到底有什麼不對,我也不知道,可我心裡底層就是有一個聲音,告訴我那不對,那個聲音,是我的熱忱、我的專業。所以,我提出了改革,我們現在的課,每三週就要來一次報告,一個學期十五週總共要五次。我不能說所有人都像我期待的,可以站上台就言之有物、侃侃而談、能說敢說會說,但是至少他們都在這條路上,有人進步得快,有人慢,可都在這條路上。昨天我一個學生上台報告科展,我說實話,絕對比同年齡而且用母語的我自己還厲害,為什麼?她在說她有興趣的事,生詞都不再是生詞,因為她想要大家知道她做的科展。之前,我們在做交通的主題,另一個學生突發起想,問我能不能做宮崎駿的移動城堡,我說OK,她報告的內容儘管不處於真實生活中,可全班票選都投給她。這是我要看到的,一站上台,我就看到熱情,有了熱情,我要的言之有物、侃侃而談、敢說能說會說都只是水到渠成。

功課多不多這件事,你要問三種人,三種人給你不一樣的答案。你問學生,永遠太多,你問家長,永遠不夠,你問老師,我只問這功課有沒有意義。能幫助到你那就不嫌多,不能幫助你那就多餘。高中生,我不想浪費他們的時間,要做功課,我希望時間都能花在刀口上,所以我不再要求「摹擬生字」、「照樣造句」、「重組」,不是說這些事沒意義,而是這種功課最能發揮效用的時期,不是高中。你要練寫、練句子,那是高中之前就要完成的,到了高中,我只要看作文。從作文中,我才能看到學生的中文寫作能力全貌。你說造句吧,一個句子沒頭沒尾的,敷衍一點的就只會用「A很OO」,「我喜歡XX」,我要一個已經學了中文七、八年的高中生給我這樣的東西做什麼?我只有從他的文章,才能讀出他的中文(除了很多國字不會寫以外)到底哪裡出了問題。我在今年的課,學生三不五時的作文中,我看到了學生的問題,我看到了「和」的誤用,我看到了「句型」缺乏,我看到了語句的「不連貫」。這東西,講給高中生聽他才懂,他才會改。

讀書,讀我寫的東西做什麼?讀語言老師寫的東西做什麼,學一個語言,學到最後閱讀的能力就停在這嗎?當然不是,我要學生讀的是什麼,我要的是能有共鳴的文章。我選給學生的閱讀文章,都是母語者會看的,很多還是來自FB上大家瘋傳的內容,為什麼會瘋傳,就是因為文章內容有話題性、爭議性,就是這些東西在影響著共鳴與否。學生語言程度不夠,當然沒辦法跟我們母語者一樣,身為一個老師,我卻只要稍稍地加點工,做張詞彙單,設計幾個思考題,我的學生便能理解,便能討論,便能爭辯,為什麼,因為這些能引起母語者共鳴的文章,當然也能引出我學生的想法。

所以,一個學期快要結束,我回頭看我做的這些事,回頭看我們學生如今的表現,我除了問心無愧,我還是問心無愧。

但我其實也很疲憊,因為我不停不停地聽到背後有人說這個,有人說那個。如同我的戰友說的,這是個「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的世界。你要老師好活潑玩遊戲,你其實又一方面地希望老師能帶著學生搖頭晃腦的讀四書五經,你要學生無痛學中文,又要在後面逼老師作業再出多一點再出多點。我把學生定位在作文的程度,人卻要我練基本功,我試圖練學生的口說能力,我們還差幾步,人卻告訴我已經夠了。

就是在這種時候,我覺得自己走入另一個世界。我突然理解了「改革者」的世界。所有的改革都不會順利,要麼是被改革的人看不到改革的人看到的世界,要麼是改革的人活在自己的泡泡中不知道大家需要的是什麼。我的生命中出現過很多的改革家(我不是在談政治或是教改),就是單純地講那些與我很親近的人當中,有好幾位是改革家。我看他們為了捍衛理想抱負,被釘得頭破血流。這讓我明白,改革家走到最後其實很孤獨,我可以選擇像他們一樣孤獨地、頭破血流地做下去,我可以選擇孤獨地、放棄所有只求不再有人煩擾的妥協。在我還沒在這兩種選擇中做出最後的決定前,我其實是有點竊喜的,自己在教學的路上竟已走到了這一步。

這篇的BGM如果不選塵緣,還能選啥?僅獻給天下為了夢想而奮鬥的改革者。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的京都景觀上完,「互動教學」的上課訊息,隔天馬上就來,還真是馬不停蹄。

我本來對這堂課充滿熱忱,第一,因為我是個老師,比起之前修的俳句、京都,這個理當是門上了最不會被男人說我蕭郎的課。第二,這堂課是由偷呆(套部落客雷秋用語)負責,很心動啊,我倒真是很有興趣一睹日本教育第一把交椅來談教育。可既然用了「本來」,可想而知,「真實」效果就不怎麼理想。我身為一個語言老師,從踏入華研第一天,我就在搞「互動」,每天「互動」、「互動」還是「互動」,所以第一堂課「引介」的部分對我來說都是老掉牙的東西,老狗沒學到新把戲有點悵然。再來,雖然課程的安排很多元,理論、應用、專訪,看得出他們真的已經費盡心思,但是在理論部分,請來配合演出的那些學生實在也太不配合了,怎麼會那麼僵硬呢?是因為有錄像機的關係嗎?好像我以前在早大的學生也沒有這樣子,就算是第一天上課也沒有這樣,害我看得是邊笑邊冒汗。

上得挺難受的,只能期待第二週.....

另,京都景觀的期末報告,我僅僅低空飛過,上次批改我報告的那群善心人士,都跑哪去了??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M的最後一環是presentational mode,講的是表達。一樣,我對於presentational mode還是有很侷限的誤解,比方過去當我聽到這個詞彙,我心中想到的就是學生的口頭報告(也不能怪我,畢竟字根都一樣.....),當然表達模式不是這麼簡單,書寫形式其實也是一種表達。我覺得讓學生做的project可以是很直觀省察prestational mode的一種方式,不管是口語形式還是書面形式。從project來反省我自己在這一環節的教學,我仍然看到很多教學上的失誤:

1.rubrics
要學生做一份專案報告時,我從來沒有真的給過學生什麼評量標準表。今年教華裔九級,為了替學生做將來考AP的準備,我也是很偷懶地用了college board的評分標準當作是我們的rubrics。要讓學生好好地做一份報告,老師就應該設計製作一份評量標準表,讓學生明白期望在哪,學生才有一個目標去達成。(更不要提有的老師的rubrics製作得生動到根本已經不覺得是rubrics,不知自己啥時才能做到那樣.....)

2.purpose
我們讓學生做一個專案報告,只是為了練習而做,還是這些活動、報告的背後都有一個目的。當然,深層的目的大家都一樣,就是要幫助學生提升他們的語言能力,我這裡所講的是表層的目的。我們能不能給學生一個情境,真的假的都無所謂,讓學生不會覺得這份報告只是回家功課只是作業,我們能不能提供一個目的,讓學生做的時候有個想像,樂在其中。我當然也沒做到這點,從來沒做過。

3.backward design
以前聽到backward design,我以為是學年學年大方向的backward design,後來才發現,其實每個教學單元都需要backward design,先去想這個單元,最終我需要學生呈現什麼來決定他在這個單元的成功與否。設定好了最終的呈現,可以是評量、報告、專案計畫、演戲.....,再來想我要怎麼樣幫助學生能夠達成目標。

這是presentational mode很具關鍵的點,不過我都沒做到。話說回來,雖然都沒做到,但是根據問卷調查的結果,學生最喜歡做的還是找資料做口頭報告,華裔子弟真是太乖巧太認命了。哎~老師以後會改進,讓上課變得專業一點。 ca va!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nterpersonal mode講的是「溝通、互動」,這在一門外語課室中當然很重要。在這一篇反思中,我想要談的是外語老師的基本功「提問」。

1. IRE & IRF
IRE(Initiation Response Evaluation)和IRF(Initiation Response Follow-up)是兩種課室對話模式。我想多數的老師都很熟悉IRE,它的模式很固定,老師提問、點人回答、老師點評「好、是嗎...」,而IRF的差異則在於,提問對象不一定是老師,回答對象不一定是一位學生,光光在IR的部分就跟IRE有所不同,IRF在問答中可以產生多重互動關係,師生、生生、生師,而最後的follow-up表示老師不是在給予「肯定/否定」中收尾,而是能承接學生回答再拋問。學生在IRF過程中,被訓練成話不能簡答,因為老師永遠期待你再多說一點。一堂成功的課室提問,兩者都應該出現,跟上一篇提過的comprehensive/interpretive很雷同,IRE可應用在快速確認學生是否明白,而IRF可以產生更多的語言輸出量。

好比我們讓學生讀了美美的週末。IRE的問題可能就是「美美早上去哪?」,學生根據文章回答「圖書館」,老師覺得學生講對了就說「很好」,然後繼續下一個IRE「誰知道美美去完圖書館以後又去哪?」。但若是IRF模式,老師聽到「圖書館」的回答後,不會只是說「很好」,老師會承接這個答案再拋問「你呢?你去圖書館嗎?你們都在圖書館做什麼?」,引起一個對話串。真正的對話其實在IRF的提問模式下才會出現。

可能因為在研究所受過訓練,我很擅長做IRF,可是也可能一直都教程度很好的學生,像是研究生或是華裔等等,所以在提問這道關卡上一直都滿順利,但是今年教了一班真正的外籍小朋友,我才發現其實自己碰到程度不夠的學生,提問模式就會流為IRE,一方面因為覺得學生光光要能正確回答已經不容易,一方面也常常怕對話流會失控,最後變成學生都是用英語討論。但是如果一直停於IRE,我們都知道那將無法幫助學生進步,所以在這方面的確得多花一些功夫。

2. 生生互動
我有很多生生互動的學習活動,可是教久了,這些學習活動也就淪為活動,說好聽是增加學生說話機會,說難聽,就是老師不用一人獨腳戲一直唱。我覺得製造生生互動的機會時,還是必須回到初衷,想清楚:(1)這個活動練習的是什麼?是某個語法點?是生詞練習?是文化/感想分享,(2)我的角色?當生生在教室中呈現一片混亂的練習時,我是走來走去提醒學生講中文,還是我會提醒學生把對話發展下去,不要只是一問一答,又或者,我會否介入學生討論,跟著學生一起延伸對話?還是其實我自己在打混?(3)為了要讓這個活動順利進行我是否替學生做了充分的預備?華裔學生教久了,因為他們很聰慧,我不需要再多做些什麼,學生自然而然就能順著做,可是外籍生,就需要做示範,提供充分的詞彙跟句型,而我幾乎不曾做過這方面的準備。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幾年我常在座談會/工作坊中聽到「3M」,教室中的三種溝通模式,分別為:interpretive,interpersonal和presentationl,interpretive我們可以把他理解為「理解」,interpersonal「交際」以及presentational「表達」。我以前覺得這三種模式其實出現在任何的課室中,沒什麼好特意強調的。但是在看了一些文章以後,我覺得還是有許多地方值得外語老師們再想一想,自己的課室究竟如何反映這三種模式。

1. how I misunderstood "interpret"?
有時候我們太被「溝通」綁住,以為「理解」只會出現在對話中,其實外語課室裡的interpret不只是要理解聽到的內容,任何形式的text都可以成為理解的對象,換言之,任何形式的text,包括一段對話、訪談,一段文字敘述、一段影片、 一幅藝術作品...任何形式!當我們用這樣的角度來看interpret的時候,我們用這些形式的text來幫助我們學生達到「理解模式」時,我們的課室自然就會變得比較豐富,因為學生是透過不同的教學素材來學習。

2. 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omprehensive and interpretive?
這兩個詞彙其實很容易混淆,從「外語課室」裡來看,其實兩件事都需要。前者comprehensive可以把它想得比較單純,一個素材給學生,我們問的是學生「懂不懂」,而後者interpretive就比較深入,素材給了學生,不僅要懂,學生還要能跟自身(經驗)產生連結。所以我對這兩者的區辨在於,通常大家對前者的回答會比較一致,而後者則會有各式各樣的可能性,因為每個學習個體都不相同,每個個體對一份素材的體會也會有所不同。好比一件藝術品放在前面,透過解說,我們可能都知道藝術家做這件藝術品的用意、想要表達的內涵,但是我們喜不喜歡這件藝術品,這件藝術品帶給你什麼感覺,這種比較個人甚至有點隱私的問題就是屬於後者。而在一堂外語課室裡,很多時候,老師們常常把焦點放在comprehension上,而忽略了「人是有感受的」。相較於回答老師想聽到的答案,學習者其實更希望的是用這個語言表達他自己。

3. how to select "text"?
我自己在選擇教學素材上,通常考慮的是它是否跟我現在在做的主題相關,另一個考量是學生是否感興趣。我曾經讓十二級學生讀東坡的十年生死兩茫茫,結果感動的只有我自己,學生告訴我他們在英美文學課上也是一天到晚讀這樣的作品,他們都很痲痹,無法覺得有趣。所以儘管我不會就因此讓所有的課程單元變得很膚淺,我還是會很努力地想辦法參考學生的興趣喜好,然後選擇適合的教學素材給學生做,或者用一種他們比較喜歡的活動來詮釋一些有深度的內容。

選擇了適當的素材來豐富教學內容,讓課堂上的對話流不只停留在簡單的「懂不懂」,而是挑戰學生置入自身經驗、想法,this is how I interpret "interpretive mode",我想這就是我最近所理解的「理解模式」。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都沒時間寫部落格,因為我發現了一個很好的網站:learner.org,我每天都在上頭「觀摩」。

learner.org雖是名為learner,但它其實是針對全美中小學老師所設計的一個網站,裡面提供了非常多的教學資源、影片跟問題,幫助各科老師增加自己的教學技能。其中有科學、藝術,當然也不乏外語課。

研究所的時候理論學了一大堆,但是說真的,真正去課堂看課,我覺得對走在教室現場的老師來說是最實際的「學習」。我到今天都一直很感謝擔任我實習課指導的陳夜寧老師,為了觀察受訪者發音學習歷程,讓我旁聽一學期課的楊老師,還有普北班以及研一到各語言中心看課的那些老師。在這個網站的外語課教學系列中,他們也提供了很多語種的授課,有各種年紀,有各種值得效法的教學法。我不但從中受益良多,又重新開始思考我的教學設計。

5C雖然已經被提到拿出來講都嫌累,但是看了影片後還是不免又有新的想法。還有一些是念完研究所以後才知道的新詞,像是「backwards design」、「TPRS」等等,在我在瀏覽網站時又有許多的理解,每一支觀摩影片,他都提供了給老師的建議,也提供了問題要我們反思,而且,因著這個新發現,我又開始重拾10+年前的法語夢。BON!

題外話是:上週學生偷偷在台下討論我到底會幾種語言,我說就三種:阿文、日文、中文。學生就說「哪有,你還會英文!」,我說「我英文那麼爛,不敢講我會」,這群善良又口愛的孩子竟然激動地站起來跟我說「No, your English is really good...」我超感動之餘,就不小心把多年前關於Rita的往事拿出來提了一下。XD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繁體九級:
本週休假~

外籍七級:
在我失敗了將近半個學期後,今天終於比較像回事了。最重要的原因在於:我把教室的桌椅移動了。原本的教室是桌椅在教室兩旁,中間很空,我本來滿喜歡這樣的安排,想著學生學一學就可以在教室中間空曠的地方做活動、表演什麼的,後來我發現這班學生根本就做活動做到膩了,動都不想動,所以散放在兩旁的桌椅其實增加學生晃神的機會而已。這次我把桌椅調了三排直接排在白板前,同學的分佈也重新配置一番,果然這次大家都認真起來了。繼w3分組很重要之後的另一重大發現。另外,根據他們班的學習情形,我發現有幾點可以做調整:
1.生詞:CFL班原本的模式是大量input先給,再開始跟學生練習。我發現這招行不通,前面input給太多,學生馬上又陷入晃神。所以比較適合的模式可能是,把生詞串一串一邊教一邊練,不是教一塊練又是另一塊。
2.句型活動:CFL重溝通式教學,這本是我最擅長的。沒想到時至今日,我也會認為溝通式有他失敗的一天。我的學生從一級就開始溝通,到了六級,任何溝通式的基本活動他們都會覺得膩,最膩的大概就是information gap,唯一比較行得通的大概是演戲,跟偶來一次的interview。以往我都會讓這班學生做很多活動,結果大家都興致缺缺,也很疲憊。所以我的心得是:活動不用多,一個就差不多了,最重要的是活動做完一定要讓學生上台演示。
3.課文:帶他們念課文,把我跟助教累得半死,今天的課剛好不用做課文,下次再教課文,我不會再搞我一句你一句,直接讓學生對戀,兌換生詞,上台演示就可。
他們班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加強,包括調不成調、讀寫能力差異太大,這些都還得下功夫。

繁體六級:
期中考學生多半做得不差,今年碰到我,他們也在適應,因為我的考題都比較難寫。口試部分,有三分之一是他們本來就有老本,另外三分之一是能說可是沒有習慣說的現在也做得不錯,這學期最需要在口語力加強的是最後那三分之一,他們是口語度比較被動的學生,希望今年在我們班上能夠讓這幾個學生更有自信更敢講,這個目標我這學期每週都要叮囑自己一次。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