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學無止盡 (10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這個星期在下工作環境又是一個清宮劇高峰,每天劇情七轉八轉的,真的很誇張。然後,默默地,我的課程已經都上完一週了,我才想起要來補心得。

課程的後半段把重心放在推廣問題形成技巧的執行,也是我當時報名的初衷。我覺得課程的整體設計很有流程性,第六個專題,先把大家打底,談的是成人專業課程訓練的重點,給大家一些tips,在辦PD給成人的時候,注意哪些方面可以讓你事半功倍。第七專題,我們必須交出一份QFT執行初稿,我選擇了最近在我們這邊話題性比較強的Standard Based評分機制,假想了一個在部門內執行的計畫,可能是這個話題很熱門,我的初稿獲得很多迴響,吸收了大家給我的日月精華,在最後一個專題上,我順利把定案交出去。最後的專題,我們也討論了所謂Democratic Education,與政治無關,單純地直搗核心: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我始終沒有真的能像我在計畫裡提到的在部門會議的時候執行,因為部門會議需要討論很多其他更重要的事,但是我期待自己能跨出去,在今年校內的PLC session中,可以跟大家分享我的學習。這門課比幾年前我剛學QFT的時候,設計的又更縝密了。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幾年前參加了提問技巧的課程,最近收到通知,在哈大又開了第二門進階班,覺得疫情結束以後,很久沒有發瘋上課(其實前不久才剛上完leadership😅),所以跟學校要了經費,就又去學習了!

這門課一共開三週,有八個專題。前兩週的課程比較是一個對於QFT的複習,也像是回應大家對於QFT的一些模糊地帶:
question asking與question formulation有何不同?
為什麼這麼注意問題分類(開放還是封閉型問答)?很多時候一個問題可能處於灰色地帶,既開放又封閉,那怎麼歸類?(其實這個部分並不是要考學生封閉還是開放,是希望學生能夠學習問不同的問題去滿足不同的目的)
客製化的QFT(這也是我很喜歡QFT的一點,它一直抱持一種很隨緣的態度,我認為任何一種教學法都應該要客製化,每個人教的班都不一樣,沒有辦法客製化的教學法到頭來還是沒有辦法用在班上)
Action Plan的應用,在這個部分,講員用了兩個不同學科示範影片,來討論怎麼把客製化的QFT延伸到Action的部分。

前面用了四個section,把一些過往對於QFT的迷思或誤區解決,第五個單元是一個銜接單元,要慢慢地替最後一週鋪墊,也是這個課程的主要核心,因為這門課作為一個進階版,主要的目標是要把QFT從教室帶到學校,如何透過QFT在校園中啟發inquiry-based learning。

在閱讀中看到很有意思的一句話:Curious kids deserve curious adults。我有點期待最後一週的課程,也有點期待期末作業的成品!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的LTC課程,這週迎向最終章,主打衝突處理,「衝突」是多數人最苦手的一環,放在最後一門課來處理,可能是想先幫大家奠定好基礎再一起攻破。在主要的學習部分中,講員分享了多種策略,從low risk到high risk,持續擴大我們的工具箱。在來賓訪談中,也提到我們多數人之所以怕面對「衝突」、不善處理「衝突」,很多的一個原因也是因為我們一聽到「衝突」二字,我們的思想馬上變得負面,沒有再多想一步,其實很多時候,衝突的下一步帶來的可能是正面的轉變。這一週的作業,也都放在衝突處理上,從前置的分享過去一個衝突開始。我分享了多年前我在教學上碰到的一個挫折,當時我急於改換教學模式想自己做教材,可是沒有跟其他老師溝通好,而我們(包括行政、上層、教師,當然還有我自己)在團隊合作上也都沒有受過專業訓練,於是最後大家都不開心。這是我過去的一次挫敗,但是如今回想起來也成為我作為一個team lead成長很好的養分。不過,話說回來,我分享的這樁跟其他老師們分享的作業相比,真真是小巫見大巫,其他人的問題真的很難也很寫實,謝謝他們的不藏私、願意分享,也給了我們很多mental practice的機會。第二份錄影作業,我們必須要根據指定衝突情境來處理,我覺得這我是會講,但是我也是個滿害怕人與人衝突的人,如果真的團隊不合作的時候,我看我大概也是很難。最後一份作業是我們個人寫下我們的leader理念(誰能告訴我leader到底怎麼翻?領袖理念?聽起來好像有點太強烈),這個作業,我琢磨了好久,好在最後也得到不少正面回饋。填完了課程問卷,我的LTC下台一鞠躬。

今天這一po有點紀念意義了,這一po不僅僅只是代表我這一門課修課完了,這同時也代表著我從前年(?)開始的Instructional Leadership修業之路到此劃下句點。回顧這一系列,從做為一個老師怎麼釐清教學的複雜度、怎麼把說不清楚的潛規則說清楚、怎麼定義自己的教學理念,到怎麼做一個mentor、一個coach,到這一門課,怎麼去帶一個團隊,方方面面,不同維度的思考都探索了。這系列的學習中,我認識了很多優秀的leader,他們很多都已經是正牌leader,聽他們的經驗也是一種學習,我也認識了很多熱血的未來leader,他們的熱情持續在感染著我們。雖然最後拿到certificate是一個很有效的驅動力,但是真正的收穫真的不在那張紙上,而在和老師們的互動中吸取的經驗得到的反饋。

到底我這系列修下來,最後會走到哪裡去好像是個未知,但是,上完以後,好像真的有那麼點底氣了。💪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的LTC課程一轉眼即將進入尾聲,延續上一週的Protocol,這一週依然在談Protocol,內容稍稍有些不同,第四週的課程在於WHY,專注在我們為什麼要使用protocol,怎麼幫助我們的老師知道我們為什麼要使用protocol。而這週是介紹操作。

我們的作業也很有趣,第一份作業是我們必須提出一個在工作環境上碰到的兩難問題,老師們提出的問題都很專業,幾個我印象深刻的包括科技工具的應用、學校老師對於PD發展沒有興趣、不適用的curriculum等等,我提出的問題是作業的存留,這個問題確實是在研討會等地經常都會聽到的討論。第二份作業是要用錄影方式,在protocol中以presenter的方式再重現一次問題,第三份作業則是練習主持人的身份,並提出建議。

其實我並不是第一次接觸protocol,上一篇我好像也提過,以前不管是在史大還是學校的PLC,我們都使用過protocol,可是我覺得這門課給我最大的幫助是幫助我了解為什麼我們需要使用protocol,也幫助我們去幫助其他的老師了解我們為什麼要用protocol,是用一種不同的角度來看protocol了。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四週學習感覺有點慢,討論的是我一直不是很喜歡的protocol。過去在史大上課還有我們學校的PLC時,我也做過幾次的PLC,好像Critical Friends就做了兩次,可是我一直沒有覺得很進入狀況,個人還是比較喜歡自由形式的討論。

這堂課是由我一直都很喜歡的Dr. Bondie,在學習區,她介紹了另一種protocol,透過分析學生作品來彼此進步。我覺得Protocol這種東西,沒有親自下海去做一次,真的很難想像是怎麼回事。幸好,這週的作業佈置,一下是要我們去寫一封邀請函給大家,一個是要我們錄影假想一個會議的開始,要怎麼去介紹。說實在的,本來不太懂的,後來做了作業以後就比較懂了,也比較能明白protocol使用的目的。

這週的幾份作業,包括了要分析例行會議,還要對比使用不使用protocol的差別,我個人是覺得把protocol用在PLC或是一個新的小組學習是很好的,因為可以很專注在討論的話題上面,可是如果是跟已經有一個開會習慣的團隊而且是還不錯的團隊介紹的話,挑戰度還是不小。不過,不管怎麼說,Dr. Bondie還是很厲害,以前不太喜歡protocol的我現在也可以堂堂正正地告訴大家為什麼使用protocol討論的好處了。

不知道下面兩個module還會不會是Dr. Bondie來上,很期待!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三週的學習,著重在實務操作,從怎麼設計一個好的會議記錄到怎麼帶一個有意義的meeting - 話說,這是真的,一個讓人開完沒有覺得時間被浪費到的meeting真心不容易。

我在寫作業的時候,不斷感謝人生路上我遇見了老闆。我在想我老闆是上過這堂課嗎?還是她根本就是HGSE顧問,課程裡面提到的幾個實用策略,全都是我老闆在做的事,我在學校八年,見習了八年怎麼營造一個溫馨溫暖有效率的team,怎麼帶一個會議。這一週的錄影作業也很有趣,是需要我們設計幾個開會常見狀況,然後同學會來幫你想怎麼解決。我覺得修這堂課的真的都是見過大風大浪的人,丟出來的狀況都很恐怖...最後一個作業是讓我們設計一份會議紀錄,我就用史大工作坊的team作為情境,設計了一份會議紀錄。我學校的會議紀錄都非常完善,無法再改進,而史大的工作坊則是太隨性,從來沒有會議紀錄😱。

本週的學習資源,請到的講員是「meeting」專家,專門研究怎麼樣開出好會,還出了一本專書。在分享中,我們學習幾個不同的技巧,像是job ratation、intentional small group、meeting check list、4 doorways to collaboration等等。就這樣,我的LTC課程默默地也上完一半了。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感謝主,課程非常順利地進入第二週,第二週專注在上次提到的三角地帶中我一直感到比較陌生的「成人學習」。在第一週的筆記中,我解讀成持續學習力😅(完全天馬行空,但是也代表了我當時真的還不太懂,然後我現在也真的在學習💪),經過第二週學習以後,我發現原來三角地帶的成人學習是要我們學習的是關於Andragogy(雖然這個詞至今有些爭議,成人教育與非成人教育是不是真的有別)的一些相關假設。

我們的第一份作業是去分析一次很成功的adult learning experience,我當然就分享了多年前的OPI(必須再說一次,OPI真的超讚,不但幫助了我的語言水平測試能力還同時讓我看到好的instructional leadership),在作業裡面我提到了幾個我認為成功的關鍵:(我們的)動機、(純真校長的)組織力、(任老師的)專業、幽默與啟發。第二份作業,是在看完相關學習資源以後,我們必須要分享日後提醒自己關於成人學習的幾個原則。第三份作業是找另一個成人學習案例來分析,我這次分析的是外教界大咖LauraT的工作坊,我參加過兩次,有很多可以分析😉,再加上今年暑假我也要去開一個類似的課,現在先分析,暑假到了可以好好提醒自己看看人家大咖是怎麼做的。

這週的學習量比上週又更多了!我們專注在Andragogy的一些立論點,提到了幾個基本原則,像是內外動機、學習環境(如何去營建一個holding environment,我偷偷認為會在之後的課發揮)、成人學習發展的不同階段。我個人覺得學習成人發展的不同階段真的很有用,它不僅只是點出不同的階段,還點出怎麼樣在這些不同的階段中給予相對應的挑戰跟支持,來幫助學習者的成長。我也很喜歡這週請到的兩個專家(晚點有空打算再重聽一次),其中Ellie提到的就算當了team lead也需要找一個人能聽你說,感覺特別窩心,而Project Zero負責人Daniel提到的協同合作的四個要素,也很畫龍點睛。在同學們的課程中,不少人都點出另一個成人會累積經驗的特色,製造提供機會讓大家分享也是一個有效原則。

感覺這週上完,三角地帶中的其中一塊已經被補足,期待接下來的課程!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從2021年開始的ILC(Instructional Leadership Certificate)之旅,終於要邁向最終章,從最早開始的Articulate the Intangible of Teachings,讓我們去反思教學中的那些理不清、說不清,到秋季的Teacher Mentoring Teachers,談怎麼做好一位Mentor(非常感恩我在那兩年碰到的mentee,Huo Laoshi,在我們討論老師的需要之餘,霍老師也願助我一臂之力讓我在這個課上的作業得以實踐完成),再到去年暑假的Instructional Coaching through Change,預備了我過去一年在史大的服務,也替我打好信心,終於終於,來到這系列的最後一個課程Leading Teacher Teams了,雖然學校之前寫信問我是否有意願接我老闆的位子,被我已還需要學習為由婉拒,但是我知道這個課程一定還是會幫助我日後的某個角色。然後,我也很努力地看了一下自己在這裡記錄的筆記,覺得非常慚愧,我到底都在記些什麼啊,這一次,我一定要好好做筆記💪!話說,這個課程其實一月是它的第一波,那個時候我真的差一點報名,但是想著中間會因為去阿曼旅行而中斷,最後還是決定放棄一月而改上三月這波,我以為不會再看到過去那些老同學了,沒想到還是看到了幾位,咱轉來轉去的,都來到了最後一回合。

Orientation問的還是老問題,想像這是一個人生最棒的PD跟最糟的PD,這次已經是我第三次回答了,駕輕就熟了。自我介紹,我赫然發現去年在寫自我介紹的時候,當時寫著我在學習韓文,沒想到今年是在認真學習ASL,果然我愛語言這件事一直沒變,可是是什麼語言就很難說了。

第一週的課程我們談的是建立teacher teams。我們的第一份作業是要分享一個成功的team meeting例子,在反思的過程中,我發現我實在很幸運,在這個學校的這幾年,我待的部門、年級,都是很有紀律、很有愛的環境,所以我寫這份作業的困擾竟然是我不知道要選哪一個來寫😱。在其他人分享的作業中,會看到一些成功會議的共同特質:welcoming,respectful (to meeting time and people),shared value/ mission/ vission,還有一些小撇步,像是提早寄發會議agenda等等。第二份作業,是我們需要分享一些norms,還需要討論有哪些適合的活動可以幫助我們檢視我們的norm是否合宜。我分享的活動是經常性的check in,詢問team members的想法,其實這也是我上課的一部分,越上真的越會覺得老師做的事就是leadership的縮小版。經常詢問學生的想法,讓自己的課程更適合這個班的每位同學,放大到一個team也是一樣,經常詢問,來知道怎麼樣讓這個team活起來。然後,就有一個同學說他要回去用我的這個idea...第三份作業是實作,需要把norm帶回team裡面,我人不在其位難行其事,只好寄給史大A團,期待他們給我回信(還在等待)。

這一週的學習,含金量滿高的,但是不複習會忘記。第一週的最後是一個自我檢測的活動,檢測teacher team 三角地帶,我用我自己的方式來理解的話就是:組織力、交際力、持續學習力。這個檢測基本涵蓋了這週的學習精華重點,第一要件是組織力,談一個有效率的團隊需要哪些要素,在這些要件當中,我發現expert coaching,一個受夠訓練的facilitator是很重要的,可以在團隊卡住的時候帶大家繼續往前,我聽說過幾個不是很成功的團隊,現在回想,固然有各種要素,但是領頭羊沒有受過訓練自己先崩潰的也常常是其中關鍵。另外,私立學校可能比較少會碰到這樣的問題,但是公立學校或許比較常聽說的是缺乏一個大環境的支持,這個尤其容易發生在當上位過度重視STEM而缺乏對外語教育重要性的理解時,在過去的各種研習會中,我經常看見外語老師在這方面的掙扎。在交際力方面,有兩個很重要的學習,一個是group development的五個階段,這個真的幫助我更清楚地檢視我所在的每一個team到底在哪,很有意思的是,有時候有些team已經在performing stage,但還是有可能因為人事變動而會到前幾個階段(which totally makes sense!!);另一方面的學習是新進成員的self-orienting behavior,每個新進成員都會有個過渡期,對這個團隊、對自己的種種不信任感,這個也完全說得通(包括用在我自己身上)!最後一個檢測是持續學習,理解整個團隊的共同學習還有每個獨立個體的學習目標,持續地支持著也是一個好的facilitator的重要要件!

這次的筆記記得很充實,期待每週我都這麼充實!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年的ACTFL研討會終於久違地開放實體了,可是我還是選擇參加了線上,眾多老師好友們都在線上PO相見歡的照片,我雖然沒參加到,倒也感受到了大家的熱情與喜悅!感謝主,今年我選了我們做的portfolio來報告,也被接受了,還有幾個聽眾來留言,感到非常欣慰,錄影沒有拿去打水漂😅。

今年的線上版,沒有像以前那麼瘋狂,只有100場,這樣我們也比較不會有選擇障礙,以下報告幾場我覺得很不錯的:

1) Applying PP to help Foriegn Language Learners FLourish:這場報告給我很多驚喜,講員結合了外語教學與正向心理學,用Seligman的PERMA架構提出一些教學上的參考方向,我自己幾年前也在Coursera學習了正向心理學,怎麼自己就想不到可以把這兩個結合在一塊做報告呢!

2) Connect the WL Standards with SEL Competencies:這一場的講員跟我們分享了在Delaware學區設計的CASEL Framework,講員特地針對了外語課室裡的運用,分享了很多資源。看到每一州都有這麼多認真的教學工作者為了學生付出,不斷進步,就覺得感動!

3) Teach Big ideas:這場是老闆叫我來幫聽的😊,還好我有來聽,因為內容超級豐富。講員她把一些我們在初、中級,很常見到的一些主題單元,做了一些小變化,馬上就讓整個課程深化了起來,當購物不再只是購物,而是談社會企業;房子不再只是談房子,而是用一位攝影作者的作品Where do children sleep來引言,每一個主題自然而然地就成為了幫助學生成為世界公民的引子了。我非常喜歡這場講座,而且講員大方放送,給我們很多講義😅,我真的很喜歡(然後暗自佩服老闆好強都找得到好東西)!

今年我也看到有不少發表在談如何做community based,一個是耿老師的,一個是日本老師做的,其他語種也有類似的,我也很期待我們學校能夠很快找到這樣的資源。

今年的研討會就這樣伴隨著感恩節落幕了,這同時也意味著,寒假倒數基本上三週了!❤️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earll的工作坊2號,基本上是今年暑假最後一波學習了,我覺得很不錯,這一波的內容剛好跟上一個學習有互補的功效。今年的工作坊,我想回到基本功,重新思考每一節課的設置,所以第一門選了Laura的學習循環,而第二門選了Maris的從語言輸入到語言輸出。Laura的強項是觀念的輸入,能夠把ACTFL所主張的教學核心說得清楚明白,而且有邏輯性,非常具有說服力,我聽過的分享(從IPA到主題單元設計到這一次的學習循環),她都會強調這些重要的核心觀,再選一個子題搭配,而Maris的強項則是她手邊有很多資源,這兩種著重點搭配在一起,再好不過,先有清楚的概念然後再有很多教學活動。不過,如果有個先後順序或是在眾多PD中只能選一門課上,我還是覺得清楚的教學核心應該是第一步,否則不知道所為何用,活動拿走了,乍聽之下很酷乍看之下學生會很喜歡,但是可能我們並不知道這到底有沒有幫助到學生的習得。我記得在第一場工作坊,有人跟老師要rubrics(我上次分享的時候,我發現多數老師也都會跟我要rubrics),可是Laura分享之後講了一句我覺得很重要的話,一定要先去看背後的設計,否則這個評量表是沒有用的。扯太遠了,怎麼我都在講第一場的事,回頭來說這週的工作坊!

第一天我們重心完全放在input,Maris從真實語料的選材開始,怎麼去設計出pre/ during/ post的活動來增進input,跟第一場第三天的分享有異曲同工之妙。第二天接續前一天的重心,談的是如何確認學生在理解上的吸收,講員提供了很多種資源,也談到怎麼把reflection也作為check for understanding的一種工具,最後還提到了如果確認學生並沒有完全理解的話,該怎麼做,我覺得這一個點很好,因為大部分我們的設計都是只到check for understanding,儘管一個理想的、完整的課程設計應該就是能確保了學生的理解,但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可是我比較少聽到有老師在分享這一塊。第三天,重心放在output,其實output的內容很多,包含了interpersonal跟presentational,所以對多數的老師來說普遍覺得時間稍稍趕了些,我的話,就偷偷慶幸,因為過去受過不少關於output的訓練,我其實比較需要補強的是input的學習,所以課程安排比例對我很剛好😅。

我很喜歡Maris在工作坊的做法,她這三天只提供一篇很簡單的真實語料,就是一個各國巧克力食用比例表,然後這幾天,我們就是反覆地在思考,可以怎麼使用我們學到的活動幫助學生從input,到中間過度的確認理解,到最後的output,我覺得內容很完整。我也很喜歡分組的方式,我們每天都會跟滿固定的一群人分享,少掉了自我介紹跟尷尬,大家可以很快進入討論主題,唯獨我覺得pear deck的使用,我不是那麼喜歡,作為學生我們要輸入答案,可是老師一邊已經開始在講回答好的人的答案,我覺得每次做pear deck討論的時候,都會讓我流失掉一些重要訊息。

這個暑假的學習也很精實,兩個Pearll+一個哈大+一場兩天的漢字討論(然後我剛剛一時手滑又按了明天的一場講座😂),覺得應該可以好好迎接開學了!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敢相信,我的暑假哈大進修課程居然就這樣上完了~這週的課程進入最後一個主題,Understanding。主講老師是我的最愛Dr. Rhonda Bondie,替這個課程劃下一個完美句點!

講員要我們先去共同思考、分享coaching到底有哪些好處,然後她再分享給我們實際操作上需要去克服的一些挑戰,例如作為一個coach怎麼替自己訂定目標、我們的時間表、怎麼讓學生也融入其中,最後,最直接的,到底該從何處開始下手。在具體實作中,我們必須替自己做一份服務項目表,我覺得這個作業很實際也很有趣,大家透過實作來反思自己的強項跟侷限,最後的一個作業則是用一個情境題,讓我們分享我們的做法,我試著把課程前面提過的主題都融入進來,一步步試著解決,獲得了一些還不錯的反饋。

我覺得ILC的這一個課程讓我上得很滿足,每一個環節環環相扣,給未來即將邁入這個領域的準coach很好的裝備,從幫助老師克服挑戰正面迎接改變、到具體實作的各種策略、如何取得並正確分析訊息來幫助老師、觀課時的種種考量、到最後面反思自己作為一個coach的個人特質,在各方各面都有很深入的探討,我也從這次一起上課的老師學員們的分享獲得很多靈感。

這系列的課程不知不覺已經上完四分之三,真心期待最後一個(不知道什麼時候會開課的)第四份課程。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的CTC課程已經快要進入尾聲,真的不敢相信(這也代表我的暑假也快要進入尾聲...啊啊啊~)!這是我的ILC系列中第一次用暑假上課,覺得份量還挺重的...基本上,我每個星期四到星期六幾乎都是全力投入!

第五週的重心放在觀課,從思考觀課的時候我們要怎麼介紹自己,到實際上給我們看了兩個教學錄像帶,讓我們實際去做觀課筆記,完完全全都是從實戰中做。在主要上課的內容上,講員把重點聚焦在我們觀課時容易出現的偏見與盲點,讓我們重溫ladder of inference,然後在錄像作業中,我們必須交出一份我們的觀課記錄表。傻眼,我第四週在做data collection設計的時候,就是選觀課記錄,感覺一樣的作業又做一次,不過這次在做的時候,我參考了很多資料(畢竟以前上PD的時候,常常要去觀課,手邊有很多表格)添加、修改了不少部分,這個修訂過後的版本,應該也是證明了我這兩週的學習!

最後的反思作業,我們需要實際運用這份表格去觀課,這是夏天上課的好處嗎?大家藉口都是放暑假找不到課來觀啊~XDDDD不過,我確實發現一件事情,就是我們需要有一套速記系統,幫助我們在觀課、以及做筆記的時候可以更加有效率。

這一週的課跟前兩週一樣,都有很多手作設計的部分,讓我很喜歡,而且這一週提供了很多教學錄像帶,除了一開始的兩個感覺沒有很多engagement的錄像帶以外(這可能就是我的bias),在主要上課的部分又放了三個,其中有一個在課室管理上堪稱完美,把美國國中生訓練得像西點軍校,真的超強!可是今年的課,我在討論版交出去的作業收到的反饋都不是太多,有滴滴美中不足感...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醜話需要先說在前頭,打這篇心得文的時候,我深受covid腦霧影響,所以中英夾雜亂七八糟的,但是現在不趕快記錄下來,以後我可能就會完全忘記了,所以如果有興趣閱讀的兄姐,請忍耐我這一篇的文字。

兩年前參加了Laura T主持的工作坊,收穫滿滿,今年看到Pearll的工作坊推出的時候,二話不說地就報名了,但是可能我還沒練成九陰真經,我發現今年上課有點點難專心...再來就是,兩年前參加的時候,我跟同組的老師有很多互動的機會(而且老師都很優秀),今年我們在工作坊裡頭互動的機會頗為分散,好處是可以跟不同的老師對話,但是缺點就是稍難進入狀況,因為每次分到一個breakout room就要開始重新認識。

三天的課,排得超級精實。第一天的課一開始Laura就丟給我們一個問題,我們所熟悉的三環節“written(教案)-taught(上課)- tested(評量)”是否就擔保了學生的“learned”?如何在 “I taught it” 跟 “they learned it” 之間找到最佳連結,應該就是這個工作坊的最終目標。接下來講員從幾個學理像是Sousa的Primacy-Recency Effect、Gradual Release of Responsibility以及強化記憶的六項關鍵(novelty、curiosity、emotion、connectiong、interactions和feedback)來談怎麼運用五步曲(attention、providing input、guiding、collaborating、applying)設計一個完整的20分鐘學習循環(learning cycle 或是Startalk說的learning episode)來幫助學生最有效率的學習。

第二天的關鍵在於Retreival。講員不囉唆,直接用各種的retrieval activities來告訴我們,前一天學的東西我們都忘了XDDDD,但是也是一個很好的提醒,像我們這種暑假不好好放假還來上課的好學生都記不起來前一天學的,更何況是我們的學生,要學那麼多科、有那麼多作業、而且他們並不像我們一樣nerdy啊。另外一個重點是重新細部分解一個完整的20分鐘學習循環,從設定好這一段的教學環節目標,到涵蓋至少兩個溝通模式的五步曲,到最後確認學生真的學到了(check for learning),每一步都需要精心設計,但是我們似乎卻花了太多時間把學生的精華學習時間拿來做一些沒有太多效益的事。這一天的小組實作放在頭跟尾,目標設定跟學習確認。第二天,無論是談retrieval還是check for learning,Laura都提供了很多實際操作的活動,我覺得這是跟兩年前很不一樣的地方,希望開學後我有機會可以跟大家分享!另外,講員在這裡也點出我的一個盲點就是所謂retrieval是要去retrieval學生以前學過的,而不是那一天所學的。言下之意,很多活動可能是一樣的,但是你用在今天,可能就是一個check for learning,而你用在兩個月前學過的內容,那就是retrieval了。

第三天是工作坊最後一天,講員整理了大家的一些問題,在authentic material下了很多功夫,也特地放了很多的課程教案讓大家更具體地看到拿到一份文本後,怎麼去做pre/ during/ after的活動,還有前兩天一直在談的leaning cycle五步曲。有很多突破盲腸的地方:不要急著去找下一個authentic material piece,把時間花在好好擠壓設計已經找到的語料;worksheet要怎麼給才是最大效益地幫助學生(Laura主張,一題一題給,一次就全給完了就剝奪大家細讀的機會,只是work for completion)。下午場則是把重心放在怎麼給反饋,怎麼處理詞彙、文法問題,當然很多觀念我想對多數老師來說還是需要很多時間消化(比方說作業怎麼出?不要再出現文法和生詞考試...等等),還有每個老師聽到關鍵字就精神全都來的Grading及Rubrics。

兩年前的課,重點是大方向的設計,怎麼運用Backward Design來設計一個單元,從proficiency/performance、主題單元、語言功能、溝通評量、形成性評量的設置到每一個的鋪陳,我印象中,當時Laura給大家的一個作業是設計一個開學馬上要用的單元,我後來的設計收到老師很多反饋,實際用在我們1B身上也獲得學生很好的反饋。今年的課比較不一樣,今年的課著眼於小處,每一次上課的設計,有部分的內容是一樣的,但是整體的著重方向有很大的區別,我覺得很幸運的是不管兩年前的大處著眼還是今年的小處著手,都是教學中所不能避免的,而如今我能滿有自信地說兩個部分都有很深的學習了,而且還是跟我們這個世代的語言教學教母(Laura真的很會幫助大家突破盲腸!)。

最後一個題外話,我翻了一下兩年前的上課投影片,今年的份量是去年的一倍多,果然前年真的是在講Less is More哈!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的CTC課程開始進入下半場,這週的主題在講inquiry,是我本來最不感興趣的,因為上一講TMT系列就已經講過同樣的主題了,幹嘛又講一次。可是,整個上完以後,喜歡的程度不亞於上一週的學習,整個很喜歡!

我們先從分享負面的coaching經驗開始,然後從這個經驗中找出我們在coaching過程中可以收集data的地方記錄下來,這個作業真的讓我很傷腦,因為我過去還真沒有碰到很不好的coaching,就算有,也在還沒有開始之前就先躲掉了,哈!所以我花了很長時間在構思這個作業我要寫什麼。接下來的實作部分是讓我們自己設計出一份data tracking system,我的設計受到很多好評✌️!最後的作業是一個實境題,大家需要分享碰到這樣的情境,會問哪些問題。我發現講員很巧妙地把inquiry跟data track連結在一起,讓我們對於inquiry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我覺得比去年TMT的更好(TMT可能是在喚醒我們對inquiry的重視,而這堂課則是奠基在這樣的了解後而延伸出來的實作),可能也因為講員自己是理科出身,我覺得一步一步的設計跟引導很有邏輯,而且設計的活動很有趣也很實用。

上到目前為止,我覺得CTC系列非常有系統,五個pillar看似獨立,但是其實一環扣著一環,幫助我們成為更有能力、更能同理也更負責的coaching。我相當喜歡~而且這堂課的facilitator有認真,他每個星期不但都會發文幫大家的學習做總結,還會從學員中挑一些特別值得思考的po文討論給大家再反思。哈大真的不愧是哈大~課程最後的兩週,也要再接再厲!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個星期由從不讓人失望的Dr. Rhonda Bondie主導,我真的很愛她,已經連續上了她好多門課了,每次都很有收穫。

這個星期主要講的是一些實用的策略,第一個活動是先讓我們分享自己被coach的經驗,結果我發現大家都大同小異,其實我們很少有“正式”被coach的經驗,但是我總之就是分享了我老闆,雖然老闆並不是一個官方指派的coach,可是她在我第一年的時候對我的引導,我覺得確實就像一個coach。第二個活動是我們必須針對一個目標來設計我們的coaching plan,這個活動讓大家實際動手做,最大的兩個收穫就是把coaching做得更科學化一點,很多時候,我們可能都覺得coaching有點像諮商,就是在那聊啊聊,但是到底怎麼知道自己的coaching有沒有效果,這也是我之前在帶mentee的時候,對自己最大的疑問,到底怎麼知道我的分享有用沒用,在這一週的實作活動中,我們學習怎麼訂目標、收集證據、彈性地修改我們的計劃。最後的反思活動中,我把上週學到的immunity to change也融入在coaching plan裡面,希望做得更全面。

這是目前三週以來,我最喜歡的一週。就這樣,我的CTC也已經過了一半了😱!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二週開始,就是一週一pillar的進度,開始各個擊破,這個星期強調的是主動性。

上課的內容很有趣,從分享(我最不喜歡的)破冰開始,然後介紹了identity envelope的活動,又介紹了immunity to change的模板,提供我們很多不同的方式來促進老師們的主動性,最後再讓我們實際去演練來反思操作上的困難或挑戰。從同學的討論中,我很訝異地發現,1)原來討厭破冰的人那麼多!2)比起immunity to change,好像大家都更喜歡identity envelope,多數人都選了這一項討論。

這一週最棒的地方就是又請到了Dr. Harouni,我還記得第一門課AIT裡面,他拋出來的三個WHY WHY WHY,還有他做的訪談整個都超級心靈雞湯,這門課他雖然不是主講人,但是有一些內容是他來介紹的,他講話速度跟頻率很有一套,一樣是雞湯灌飽灌滿,然後你還會忍不住點開再重聽一次。像這樣突然出現,讓人覺得非常驚喜。

目前上課兩週,我覺得選擇暑假進修效果不錯,雖然有點可惜就是很多需要操作的地方,受限於放假模式其實很難找到人來操作演練,但是暑假大家互動都挺熱絡、回應速度挺快的,我很高興我的實作部分也獲得了很多反饋。下一週繼續加油,真的很期待學到的內容可以在秋天有用武之地!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年的NFLC也是在線上舉辦,跟兩年前相比(想到當年法文老師還做了一個文件檔放筆記...),今年的規模顯得相當小而美。

主講的keynote speaker場請到了今年的TOY給外語老師們做一些勉勵,Terrill講了一場課堂使用目標語的策略,另外一場我很喜歡的是一位西班牙老師分享feedback應該具備的三個要件:accessible、actionable、attainable,也就是說老師們給予的反饋要能讓學習者看懂、學習者看完要有一個follow up plan、然後是學生能力做得到的。其實反饋這件事,我真的還有很多進步空間,可是都沒有時間坐下來好好思考我可以怎麼修正。

至於預錄的講座,其實有部分重合性還滿高的,好比說Greta跟Travers都從brain research出發,強調acceleration的重要性以及提高學生記憶retention的活動、策略(brain dump、word map、quiz quiz trade、give one get one、retrieval grid等等的記憶遊戲)。另外,三場也是針對feedback的講座,一場講了feedback的其他做法,一般來說,我們最為熟悉的反饋都是師對生,Katrina在這裡拓展講了生生互評、以及生生自評(read aloud your own essay)等等的做法,Maris的分享跟題目稍稍微有點不同,題目講的是assessment以後該做什麼可是她實際的分享更像是formative assessment,雖然如此,裡面還是提到很多很實用的課堂活動,第三場談sustainable feedback,也是強調除了傳統師給生反饋以外,其他的可行性(to whole class、互評、自評等等)。

今年的這場研討會,我覺得一直重複看到兩個關鍵字:retention跟feedback,也許是要好好再反省我在這兩件事情的做法。七月、八月我也各報了他們的工作坊,期待能聽到更多有啟發性的想法,秋天可以帶給學生或是老師們一些好的改變!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就是個一轉眼的瞬間,突然所有的課都來了,除了阿語以外,之前在哈大修的ILC系列第三發「以行動支持老師」也在睽違半年後登場了。課程一樣,從orientation就開始要交作業!不過,有別於前兩個課程,都要錄影說明自己對課程的期待,這一門的作業改了(我真的好怕又一樣),是要我們讀一篇文章然後一起討論到底什麼是coach。那篇文章的最重要重點:任何人都需要coach。自我介紹的時候,看到了幾位從去年第一門課開始就一直都在的同學,大家很熱絡地打了招呼,很難想像,網課竟然也可以造就同學情誼...另外,就是在過去兩門課裡,比較少看見語言老師,可是這堂課看到不少喔!

筆記開始之前,我先去回顧了一下AITTMT的第一週筆記我都在寫什麼,發現這兩門課第一週就開始講重點了,可是CTC這門課的第一週其實只是引言而已。真正的學習重點是五個coaching pillars,然後之後會以一週一pillar的速度去進行,所以第一週就還真的沒辦法畫重點,可是就算沒有重點,作業還是一副要人命的難。第一週的第一個作業是要我們寫一個徵才啟事(我徵才啟事可能寫得很爛,都沒人要來徵 哈!),寫完以後,要去錄影做一個假想面談,面談的題目有很多,我選了基本題,你為什麼想做一個instructional coach,你的教學理念是什麼,你的教學理念怎麼支持你做為一個instructional coach的目標。前面兩個小子題,我還能說,第三個要說還真有點難說清楚。然後,最狠的是第三個作業,我們必須找自己的mentee,問他們對於instructional coach的期待,然後做比較。暑假漫漫(做老師的在假期時應該最痛恨收到任何跟工作有關的信),我真的很不好意思去拜託mentee,可是作業又不能不做,只好默默寄一封電郵出去,沒想到mentee真的是天使來著,從第一天認識她到她其實都可以自己去別人mentor了,一直這麼願意幫忙,而且她的內容比我還好😅。作業中,我發現我們都強調了專業跟有個良好互動關係的重要性,但是有一點mentee提出來的,就是「解決問題」的技巧,我覺得這點我還可以再多學習。五個pillar中的第二個是Enactment,應該會提到不少可以應用的技巧,期盼自己這個課也好好學習,才能帶來正面的影響。

第一週作業,基本上交齊了。第二週開始將要每個pillar各個擊破,讓人非常期待啊~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常常聽到這個詞「Culturally Responsive Teaching」(中文好像是翻成文化回應),可是到底指的是什麼,卻又不是十分確定。今年的外語協會線上課,開了一門外語課室中的CRE,由Dorie Conlon主講,這兩三年,經常可以聽到Dorie在研討會上分享她如何在自己的西語課室中建立起social justice的意識,她目前正在撰寫的博論也是以這個為主題,所以老闆介紹我們這個課的時候,我跟部門幾位老師就二話不說地報名了(另外一個原因是今年的summer reading 也要討論CRE),可是遲遲沒有下文,沒想到在學期結束的最後一天,鏈結送過來了,所以我的最後一天,在送交成績與等待期末聯歡的下午空擋,就送給了PD,我真的也是很認真...

Dorie的這門課作為CRE的入門,我覺得深入淺出,課程裡面的module設計銜接地十分順暢,用很系統、很邏輯的方式把理論條列出來,先是讓大家在複習一下Equality跟Equity的不同,再重點介紹Stembridge的框架,以CRE為主,再帶入ACTFL的語言課核心,最後也拋出一些題目讓我們去反思我們的課室裡是怎麼營造出Culturally Responsive。

上完課以後短短的心得如下:

1. 我們的目標並不是在於給學生一樣的資源以達到所謂的公平,而更是應該去觀察、理解每一個差異,然後給予適當的協助。

2. CRE跟之前上DI其實有異曲同工之妙,這並不是一種教學法,這更像是一種一輩子都需要去訓練學習的教學習慣,只有常常反思才能內化。

3. 外語教學,我們都喜歡使用所謂的真實語料,但是在使用前,我們必須要檢核這份語料的背後是不是存在一些我們容易忽視的偏見。

有一滴滴可惜的是,這堂課可能因為時間的關係,大部分都是著墨在理論架構上,比較少分享實際的課室實例,但是其實轉念一想,每個人教學的環境、對象都不相同,也沒有辦法複製,最重要的精華還是訓練自己對於文化回應的靈敏度。

這門PD結束了我的2021學年,開啟了我的暑假。今年暑假,說什麼也不會走回去年的瘋狂之路,想起我去年的行事曆,一整個慘不忍睹,三週的星談x2+加州外協summer institutex1+CDE教材reviewx1+備一門AT課,做完這些我已精疲力竭,然後就開學了,搞得我元氣大傷,一直到很後面才修復,今年雖然也還是會繼續做PD,但是都是輕鬆小品路線,期待有一個充電充得很舒服的暑假(不要提醒我寫推薦信的事!!!)。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四月份的另一個重頭戲,全美中文大會。

兩年前第一次參加大會,當時正值疫情爆發沒多久,可是我卻被整個會議的流暢豐滿給震撼,覺得,哇~一個網路研討會做成這樣以後還會有人想路途遙遠去參加實體研討會嗎?當時受到的震撼不小。時隔兩年,我又來參加,還是一樣滿載而歸。照上次的po文,也分三點報告:

1. 1:1 networking
我真心覺得今年大家比較不愛聊XDDD。可能是慢慢與這個病毒共存了,可能是在美國的大家普遍都回復正軌了,不像隔離的那段時光總覺得很疏離,記得兩年前登入1:1,不用等三秒馬上就配度成功(?),可是今年我好幾次上去這個等配對,都沒有人登入,一直到研討會最後一天下午,才一口氣碰上幾個老師。不過,碰到的幾位老師都非常好,我碰到規劃星談項目的老師、喜歡看我報告的老師、還有一些是plenary講員,短短的五分鐘我們卻聊得很開心,每次都還沒聽完就被cut掉了。

2. plenary分享
今年的主題似乎更偏重在共同體的話題上,我想也是因應整個亂七八糟、天災人禍一個不少的當下而需要的主題。星期六的對談,講者Homa跟大家分享了在語言課中幫助學生建立Global Competence(我個人很喜歡全球素養這個翻譯)的重要性,她的一句簡單總結 “being a friend to the human race” 也呼應了最後一天另一位講者的分享,到底什麼是全球素養,不要講得太複雜,其實就是做一個global neighbor,然後把這個角色當好。另外,還有一個話題我想也是對當下的美國中文教育滿重要的,就是我們常常會有教師留不住的問題,如何培養出更多的在地教師,這些都是一時半會看不出來可是其實迫在眉睫的問題。很高興看到了羅雲老師。

3. Breakout Session學習
今年聽的都不錯,第一場聽到三位老師分享怎麼在課堂裡運用影片,分享得很有邏輯也很實用,而且最後更大方地分享了片單,我應該馬上私訊邀他們進入我們電影小組(總是事後才想到...);第二場我去看看老朋友項老師,然後重溫authenticity的全面性(語料、語境、溝通、任務);第三場我也很喜歡,是普利西學校的老師們詳盡地給大家介紹他們的項目是怎麼做PBL的,台下留言處有老師說道「這是聽過的PBL分享中最清楚的一次」,我也同意,要把PBL講清楚真的不容易,但是他們給了很實用的方式教大家怎麼設計驅動問題(作為一個role,我們怎麼給audience 創造/ 設計/ 做 product,來達到purpose),然後再逐項介紹PBL的每個階段,從Launch到Build knowledge到Build and critique到最後的present and self-reflection,其中又舉了很多學校做的活動為例,說得很清楚。最後一天的重頭戲是金老師的演講,金老師這次談的是SEL,短短的一場報告中給大家分別介紹了以「性格」和「減壓」為主題設計出來的課程,有一位老師說「金老師不是在演講,是治癒」,我也很同意,我覺得聽完老師怎麼一步步引導學生以後我們好像也被減壓了!第二天,第一場選了高老師的分享,高老師一口比我標準的國語總是讓我又佩服又汗顏,這次他分享的是sentence builder的概念,我想也是台灣英語教學界很強調得語塊概念,其實跟以前靳老師的定是有異曲同工之妙,這些也都讓我想起過去在ICLP的日子,兜了一大圈,這個還是不能不練的基本功夫。第二場,是我的報告XD。然後,報告完以後我就開心、放心地去吃早午餐了。回來的時候,看了回放,又看到之前在史大認識的老朋友。突然想起羅老師前一天的分享,「很多PD或是老師的培訓項目,最後其實就是一個傳承,這些當初學習的老師後來也都出來分享、幫助其他的老師」,這次的報告看到很多熟悉的面孔,羅老師所言不假。

最後,來說說我的報告...話說我每一次的報告大概至少都會演練個十來回,可是恰恰巧CLTA跟NCLC都在四月,我前面三個月的時間都在練CLTA的報告,而NCLC的報告我只有兩週練習,已經很心虛、很睡不著了,半夜我兒二號又給我搞一招拉肚子(其實我也拉),而人生往往就是這樣,準備老半天的沒人來聽,覺得沒準備好的就是會爆棚。CLTA扣掉我那場的主持人跟其他報告人,我覺得台下聽眾應該不超過十位,今天這場來了140位...不管怎樣,感謝上帝,今天的報告最終也還是順利落幕(而且大家給我的留言真的揪甘心,一位老師還寫信告訴我我圈粉無限XD,非常感謝大家的謬愛~❤️)。我會繼續加油!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