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心有所感 (2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今年真的工作太多、頭銜也太多,多到讓人覺得不可思議。去年學年底,答應接下外語部主任,然後開學被默默提名成為學校代理校長諮商團,兩個月以後,校長遴選會找我加入遴選團。我從每天三點半快樂奔家的職業教師婦女,搖身一變,變成了天天加班時時開會的鬼見愁。但是,我的幫助從何而來,從造天地的耶和華而來,每天禱告也知道每天有人為我禱告的情況下,這一年也終於走到今天:順利替學校找到我們百年女校的下任校長,諮商團也達成任務,讓代理校長順利銜接過度。每天都不知道是怎麼度過的,但是也是一個關關難過關關過的,渾渾噩噩還是小心翼翼地平安下莊了。

星期一對我們學校來說是個大日子,迎來了第八任校長。作為遴選會裡面唯二的教師代表,我和同事需要上台向全體師生宣布這項大好消息。雖然也不是沒在台上說過話,但是介紹校長這件事還是真的從來也沒做過,但是一上台,就聽到我學生大喊林老師加油、林老師我愛你,就忍不住莞爾了,我真的很喜歡我的學生。能夠參與遴選會的整個過程,我感到非常非常幸運,過程的嚴謹是一種學習,但是更重要的是,跟每一位資深校長的談話,我覺得在遴選會的過程我所學到的Leadership比過去這幾年上的每一個leadership課還深刻。

而諮商團也是另一種學習,我真的好喜歡我們諮商團的氣氛。針對不同的議題,我們不見得會彼此同意彼此的意見,但是願意聆聽、願意充分給對方表達意見、願意充分表達自己意見,我覺得是一種很好的典範,而且諮商團裡面絕大多數的人真的都是為了學校好,沒有什麼個人的agenda。

因為這兩個身份的關係,我今年多了很多機會跟其他同事交流、互動,也因為這兩個身份的關係,我今年學會了各種人間觀察。以前不過問世事,過著你好我好的日子,今年沾鍋了,就難免還是會看到每天發生的一些荒謬鬧劇,如果記錄下來應該是可以集結出書的,但是因為實在太累、也不知道寫在哪,再加上我的記憶力很差,我竟然也就不太記得那些光怪陸離的細節了。不過不管怎麼說,我覺得在各方各面,自己都成長了,也期許自己在神的幫助憐憫下,每天都能成為一個給人祝福、充滿善意的力量。

明年,我也希望自己灑脫不留戀頭銜。任務達成,華麗轉身,回頭好好做好我的老師、我的主任。🌹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一個學年很不一樣,也很忙,看我連分享的時間都沒有,其實是因為今年我接下了在史大工作坊strand lead的工作。過去有很長一段時間,我都是以participant的身份在史大學習,一個又一個的工作坊、一年又一年,直到後來進去invitational管理班,再到這個學年,我自己也有點不敢相信,真的就這樣從學生變成了一個講員,同時也深刻地感受到,所謂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是怎麼個一回事,帶領一個一年strand跟上台報告是有著很大的差別的。

Screen Shot 2023-03-11 at 4.57.14 PM.png

今年在史大服務的過程中,我的幾個收穫如下:
1. 外語老師們的進步。因為我們這個工作坊畢竟是有著史大光環,所以每一堂都有作業,學生從上學期初,一開始零零落落的作業,寫到最後都是有模有樣,還有第一次上課的時候,學員們四面八方各種問題,到最後一次上課的期末分享,看到老師們如今能跟大家侃侃而談,親眼目睹老師們的進步,真的讓我們這些講員感到感動。難怪,今年上完課的期末會議,德語老師率先發言,來這裡教學服務最重要的是看到老師們的熱血熱忱,他們的感動也會感動我們。

2. 建立起新的community。當然我在史大作為一個學員已經很久了,但是我向來都很閉塞,所以不太善於跟人交際,今年由於擔任strand lead,首先需要跟lead團建立關係,再來,需要跟我的strand 學員建立好關係。這一年服務的過程當中,我雖然還是能避免交際就避免,但是因為上台報告是不可避免的,接受大家的謬讚跟提問於是也就不可避免,但也就因此,我感覺不知不覺間也拓展出自己的professional community。

3. 持續鍛鍊自己的leadership muscle
今年在服務的過程中,我看到了各式各樣的leader style,真的各式各樣。其中我最愛的是我們的大當家艾德瓦多,搞笑、負責又給人很有一種安全感,我第二愛的是一直以來很會鼓勵我支持我的米黑爾(不過要不是她拱我出來,我今天本來可以混最後這一場不用上台報告的),米黑爾今年退下strand lead改成義工服務,讓人看到一種service leadership。我同時也看到了一些比較負面的leadership style,提醒我自己,在什麼樣的高度應該要有什麼樣子。

這一年處於不同角色的我,聽到大家對我的讚美固然還是會歡欣鼓舞,可是我也同時發現,自己已經不再像幾年前那樣,需要搬出各種名目來證明自己了。然後,非常非常快地,我的哈大ILC第四門課就要開始了。感謝主,在教學、在leadership上面給我的各種裝備!繼續努力、繼續加油。🌹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趁著春節尾聲、又逢情人節,我受邀做了一場線上發表,感謝主也是順利落幕。

上一次我發關於發表的心得,是2020年的事了。去年我一共做了六場發表,這六場有的是我自己投稿,有的是承蒙台下的觀眾厚愛,被邀去講另一場,每一次都感到很開心。回到20年前的自己一定不敢想像、相信自己有這樣一天,會樂於發表。想當年在科威特的時候,每次被哈立德叫起來做報告,我都一定會在報告中間自我中斷,開始用中文請求第三方(通常是我們拔姐)協助,後來我做了OPI以後才知道,這是breakdown的一種表徵...XDD。回台灣工作、又再回學校唸書都沒有幫我克服這個問題,不要說上台,就是只是坐在台下回答問題都還是臉抖個不停。最終,我的這個症頭是在金金老師跟葉老師幫助下克服的,金金老師讓我看到,當你對自己講的東西有熱情有興趣的時候你就忘記那些舞台恐懼,葉老師的演講課給了我一次又一次機會練習說話。雖然從所上畢業,又相隔十年我才開始我的發表之路,但是如果不是兩位老師,我也沒辦法開啟第一步。

這幾年我很努力地在學習,也從各類講員中那裡獲得很多的靈感,每次做完報告都會發現還有很多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今天的分享,想先分享一些比較容易做得到的部分。

1. 事前演練:事前演練可以幫助我們做好時間控管,我每次去聽報告都會聽到逾時的報告,逾時都是難免的,可是如果超時太多,便會給自己跟聽眾帶來負擔。所以,事前的演練非常重要,就跟我們平常教學生一樣,在鏡子前面練習、自己錄影、或是找家人朋友幫聽,都可以。我有時候會看到講員或發表人對自己的slide感到陌生,我覺得這些都是可以避免的,演練可以幫助我們過渡得更好,而且走過一次,就會知道要花多少時間,就知道哪些是可以刪掉的,一次的演練是不夠的,我承認我的問題是另外一種極端,演練太多次造成家人不必要的負擔(哈),可是說實話,演練越多次,在正式發表的時候就越能控制時間,就算真的不小心逾時也不會長到讓人不舒服。

2. 服務周到:大家都喜歡被服務。做為一個講員,也要去思考,這一場講座怎麼樣聽眾會有開心的感覺,他們是不是需要你的投影片?是不是需要你提到的一些資源連結?當然這些怎麼給、能不能給可能也都還要考慮到主辦單位,但是若是沒有太多外力介入下,製作清楚(不需要精美)的講義,我想台下的聽眾都會很開心,有滿載而歸的感覺。我們週年慶購物拿到贈品不也是這樣的心情嗎?

3. 即時互動:這個也是需要配合主辦單位跟發表的形式,如果是一般研討會,15分鐘,內容講完、講清楚都不容易了,當然很難穿插互動。但是,如果是時間充裕一點的講座,適時適量增加互動機會,邀請台下聽眾從做中學是最好的,因為台下的聽眾不會無聊,有些內容也確實透過實體操作會印象更深。我這次原先的報告,沒有加入互動環節,後來主辦單位老師(也是Read On的趙老師)提醒我,如果加入互動會比較好,果然,昨天發表完以後,就有一位老師表示,跟台下的聽眾互動是非常engaging的報告。當然,如果是做工作坊就更不用說了!

4. 知己知彼:在發表前,如果有機會還是要先去了解一下我們的聽眾群。這點也很重要,一來,可以預測聽眾的先備知識,某些部分可以跳過還是需要細講,二來,知道聽眾也比較能對症下藥。當然,像ACTFL這種就比較難預測,可是如果是比較小型的發表,可以先跟主辦單位問一下,大概有多少人報名(這可以幫助我們抓互動時間)、他們服務的學校(k-16各有各需要擊破的點)等等。

最後,當然是繼續努力學習、充實自己,「真材實料」還是所有好發表的基本功、第一關。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個星期跟mentee進行一期一會的討論,mentee提出一個超大問題,就是學區要寫大綱教案,讓我幫看他們的項目課程設計。

我進入現在的學校以後,一直都是走主題式教學,我跟另外兩位同事一起設計了我們學校的教學大綱,走到今天也已經第六年了,我因為負責的是初級班的部分,所以是相對容易做的,再加上過去當菸酒生的時候,在教材教法那門課看了無數本教材,也參與過一些教材編寫的計畫,所以對我來說,設計課程是我很喜歡也很可以發揮的一個部分。但是,去幫其他老師們看教材大綱倒是滿新鮮的,好像真的像是mentor在做的事!

不是把對方的設計全部改成自己的設計,而是在對方的設計上還有對方目前使用時碰到的問題上面,找出癥結點,提供解決之道,才是mentor要做的事。感謝我的mentee,一期一會都能讓我走出舊有框框重新思考!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很長一段日子我都不知發表為何物,連聽都沒聽去都沒去了,更遑論發表,後來發現自己年輕的時候真的太混。後來,開始拼命補上,很多人看到的都是後來的我,以為我天生學霸,其實完全不是這麼回事,真的就是年輕太混,後來只好比別人更用功。總之,五年前開始我的人生首發,之後也是以一種兩年一發、蠻緩慢的速度前進,一直到去年,上了領導素養班,講師們天花亂墜(誤)心靈雞湯地鼓勵大家,突然啟動了我的發表神經,連拿兩個獎以後又更加碼前進,走上發表的不歸路。

今天發表的場是加州中師秋季研討會,想到去年他們頒給我一個獎,給了我很大鼓勵,今年看到徵稿的時候,立馬就把稿件寫好,按下送件鈕送出了。今年做的發表是現學現賣,把春天在哈大學到的提問技巧,融合了清明上河圖的教案和學生反饋,分享給大家。加州的場次時間都掐很緊,一個人只有15分鐘,我在家練了千百回,每次都會超出時間預算,本來想這樣就算了,沒想到前天學弟跟我說,那些發表超時的人都是沒有用心準備,雖然不是在講我可是我也是中標了,只好,硬是又把內容跟多餘的廢話又再刪了一次,今天完美地只用了12分鐘,不耽誤大家。分享完以後,很高興能夠得到一些老師們的鼓勵,也很高興可以碰到好久不見的于菁老師。

感謝主,這個學期的發表順利結束,接下來就是開開心心等下週ACTFL的研討會跟放假了。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去年Leadership班結束的時候,講員希望我們去申請做ACTFL的mentor,覺得自己年資、經驗也沒有到什麼真的很厲害的地方,但既然給自己的目標是回饋,我就也戰戰兢兢地申請了。昨天是我第三次跟我的mentee交流,每一回都承她美言,覺得不好意思,事實上,該感謝的人應該是我。

第一、要感謝她的熱血。我時常覺得自己是超熱血教師,可是教久了,不自覺地也會缺乏求新求變的精神,覺得反正這樣教下來也沒什麼大問題,大概就這樣了吧,可是在mentee的身上,看到她好還要求更好,就忍不住想,如果自己不時時反省,怎麼當人家的mentor。

第二、要感謝她的提問。ACTFL這個mentor項目非常彈性化,反正兩個人談好了,愛怎麼交流怎麼交流,我也抱著一種相當隨緣的心態,可我的mentee每次都會提出很好的問題,我們有一次談interpersonal,昨天談comprehensible input,有的題目,我能瞬間分享一些想法或經驗,可有的題目,我就會停格,沒辦法立時給予好的建議,甚至得回家做點功課,找些好的資源。

第三、要感謝她的行動力。每次都能夠把分享的建議帶回教室,然後下次來的時候告訴我做得怎麼樣,我們再從中去反思怎麼樣可以做更好。這樣的行動力讓我也很佩服,也覺得分享出去的東西有適得其所好好被運用,讓我也很開心。

所以真的是很感謝,我不見得真的幫了我的mentee什麼,可是透過她給我的問題,我發現自己才是真的不停在成長,期待下一次她給我帶來的挑戰。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雖然一直是教師協會成員,可是以前除了年度研討會以外,沒有特別感受到協會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性(是我自己不積極XD),可是今年拜疫情所賜,年會超熱血,一直辦線上講座,一場又一場,而且都是大師主講,內容充實豐富,完全讓我回想起以前在華研所的時光。過去念研究所的時候,因為教授們個個都是大咖,經常造福學生,替我們請到也是大咖的專家來分享,還讓我們暑假可以觀摩普北、哈北的,那個時候不懂事,不知道自己原來這麼幸福,這麼近距離地就可以接觸到大師。來到美國以後,失去了觀察大師的機會,才學會珍惜,不過因為現在走的路線是k-12,雖然也是經常研修學習,但總覺得跟學者型大學教授學習的機會還是變少了,今年這一波可以聽這麼多老師分享,是溫故也是知新,還外加了一點點老大傷悲和重溫舊夢的複雜情感在其中。

上一週的分享是談到應聘跟自我進修,每位老師的分享都帶給我一些反思。張老師提出的三個事業目標,勉勵老師們早期工作要謙虛學習、敬業樂業,中期工作要充實自己還要會做人,懂得跟人合作,晚期工作要知道回饋還要能帶領後輩。我覺得我自己大概現在應該是邁入中期了,給自己的早期評個分,我覺得敬業樂業是有的,虛懷若谷的態度大概就只能算是勉強過關,畢竟年輕的時候,總有點傲氣在。現在處於中期,我覺得拼命充實自己這點我是有的,但是會做人,能懂得和他人合作,這一點我就真的不及格了,我自己也知道我自己不及格,所以今年非常努力地希望能夠走出我的舒適圈,跟更多的老師朋友交流。我覺得我要進入工作晚期,大概還要滿長一段時間,但是放在心裡,等我有能力的時候,一定要記得這番勉勵,回饋這個領域,畢竟當初也是這麼多老師、這麼多前輩在帶我、幫助我。

梁老師勉勵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以及朱老師的撞鐘和尚解牛庖丁說也發人深省。我今年有滿多機會聽到朱老師分享,我覺得老師真的(不愧是中國文學底蘊深厚)語重心長地在勉勵我們這些年輕一輩的老師,不要自滿於教學,一定要經常地去思考語言本身的細微差異。我覺得對於在中學教了五年的我正是一個醍醐灌頂,不要以為沒有東西可以學了,其實大師們隨口提的幾個問題都夠我們去思考好久了。

週末地一席分享,感覺像是良帖,今天也要繼續努力!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踏入美國教育的這五年來,我前前後後上了很多課,試圖把從華研畢業以來的這段空白補起來。感謝華研替我種下的根基,在美國做在職進修的時候,總是很快就能跟上,漸漸地也就把空白的那幾年給補上了。這幾年上課,我發現我越來越多地醉翁之意不在酒,上課的內容對我來說比較其次,我發現更多的時候,我都不自覺地在關注講員的風采,這也很有可能是因為這幾年,我自己上台分享演講的機會變多了,所以總會觀察每個講員的特色,見賢思齊,給自己做個提醒。

講員分成很多等級,最基本的當然是要有「真材實料」,不過大家可別小看這基本功,其實多聽一些講座就會發現,裝模作樣說大話,只會虛張聲勢的講員也不少。有了真材實料以後,就要向第二等邁進。第二等的是能把自己的真材實料好好地說給台下觀眾理解,不會讓人聽得霧裡看花,或是出了教室以後疑惑地問自己,剛剛那個小時到底是聽了什麼,做到這一步的講員需要一點功力,但是一般來說,如果常常出來分享而且願意好好聆聽聽眾反饋的講員都能做到。如果能聽到第二等的講員分享,台下的觀眾其實就會很高興了,因為會覺得這個時間花得值得,又學到了新東西,我在美國多數時候,都是聽到這樣的講座/工作坊/分享。但是,還有比這個再更厲害一點的,就是不但能講清楚,而且還能把這些生硬的東西講到讓台下觀眾覺得好消化,而且自己做得到,做到這一步就不太多了,通常都是我們講的所謂大咖,已經很有口碑,只要研討會名單開出來,你就知道那一場要去聽的那種,人都會爆滿。但是,最高端的,是要真正能夠讓台下觀眾上完以後長相思,覺得參加這個講座有幸福感的,然後日後每次有人問你,你上過最棒的工作坊,你會想都不想就指出來的那種,那就真心很少數了。我很幸運地,這幾年來碰過幾個這樣的講員,上完以後,我會覺得自己好幸福,可以跟他們學習,覺得不但學到了東西,而且在心靈上也有一種被感動的感覺。

我第一個要講的當然是當年OPI的培訓老師任老師,喔我至今對她念念不忘!任老師不但可以把抽象的proficiency很清楚地解釋給大家,而且在分享的時候,總是談笑風生,隨意就穿插笑話跟時事,有條有理的優雅談吐,真的是學者風範一覽無遺,但更讓人驚艷的是大師的溫柔以及對後輩的提點,老師面對各種觀眾問題都超高情商,讓問問題的人覺得解惑的同時也覺得自己非常地被尊重。老師在課上,時不時對現場老師的認可和提醒,也讓人覺得很有正面啟發,讓人覺得「啊~我真的得多充實自己做個有趣的人!」,當年上完課的感覺,就是如沐春風四個字。不過,上完工作坊以後,如果要考照,老師可是在一對一把關上做得超嚴謹超負責,一步鬆不得!這也是我對老師又敬又愛的原因,真的是一位很讓人尊敬的學者!

第二位讓我印象深刻是外語教學研討會經常出現的Laura。Laura在台上介紹導向設計、IPA很具說服力,但是多數時候,我們可能看不到台下的她,要跟她一起上工作坊,而且要認真交作業,才有機會看到。台下的她超級負責任,妳交上去的作業,她會一個字一個字看(任老師也是這樣,上完工作坊以後,跟著任老師繼續進行後面考照過程,妳在面談中說的每一句話,老師都會一個字一個字地推敲我們的出題邏輯,是不是有效提問)。這種時候,你都會覺得很感動,因為我也參加過很多一些工作坊,做了作業,可是做完以後沒有人給我們反饋,不知道從何進步起。

第三位要講的就是今天上課的這位Yo老師,大家都喜歡他,當然一大部分原因是個性很幽默,五句話就埋一個笑梗,怎麼會不喜歡他,可是另外還有一個部分是,老師在設計教案上有很多創意,這個真的要有點天份,然後每次都很大方放送,很多講員也都有這種特質,可是Yo老師還有個滿厲害的地方就是他會畫龍點睛,一場演講下來,你都會找到一個可以受用無窮的經典名句,好比他以前說Summative Assessment其實是一種celebration就對我啟發很大,他今天又說了初級階段要看學生的正面不要太看重錯誤,中高級階段,就要幫他把錯誤揪出來。老師也是一樣,在面對觀眾問題的時候,也是情商超高,讓你覺得他很認真又讓你覺得氣氛輕鬆。

昨天我的mentee跟我說我很適合做一個coach,可是我知道我跟這些真正的Coach相比還差得太遠太遠太遠,只能繼續觀察繼續筆記繼續改進!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之前在Leadership工作坊的時候,我就定了目標,希望這幾年能夠多多回饋教學領域,把過去受到的恩惠繼續傳給有需要的老師。講員就不停鼓勵我們參加美國外語教師協會的Mentor Program,還一直打包票我們都會是好的Mentor。受到了這樣的信心喊話,我還真的就報名了,然後還真的就被錄取了。

這個Mentor Program的性質頗為隨性,但是另一方面看起來,也很有機,就是一位mentor配搭一位mentee,然後自己決定想做什麼就可以了。我被錄取以後反而覺得有點不好意思,自己也不是什麼多有成就,總覺得這樣當別人的mentor實在忍不住有點自我懷疑,可是沒想到我被分配到的mentee,大概是喝心靈雞湯長大的,她根本人超好,一直跟我說她覺得自己很幸運跟我分到一組,還說我應該要考慮將來做Coach,覺得看了我都會敞開心房。

聽完以後,真的好開心!助人為快樂之本,因為助人之餘也助己了!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creen Shot 2020-08-14 at 9.44.35 AM

我每天都在寫這些到底是有多不想做正經事,而且好佩服部落客都能隨便找到圖文相符的照片!

這是迎戰系列最後一篇了,很多學校下星期就開學了,我自己服務的學校下週也要收心返校,其實最清楚怎麼教的真有只有老師自己,這系列的文章只是提供一些原則而已,希望能多少有點點幫助。系列最後一篇要談「評量」。這幾年參加很多關於評量的PD,我想語言評量要把握的原則就是照片所寫的「Proficiency Growth」。老師們要問自己我為什麼要做評量,我做評量的目的是為了什麼。拋開老師的身份,我們想想看什麼時候大家看到一個老外會覺得這個人中文說得真好?

是,當他能夠自如地運用這個語言的時候,我們會覺得他真厲害,我們不會去在意他會不會去寫台灣的灣,我們更不會去想他的筆順對不對,是不是跟我們母語者寫的順序一模一樣,那麼我們為什麼做評量的要一直糾結在寫漢字這件事上?一直糾結在一些底層的記憶工夫上。我在這裡並不是要說,漢字不重要,不用教也不用練了,我不是這個意思,我自己還是會給學生很多手寫練習的機會。我想說的是,評量的時候,我們應該想我們教外語的目的是什麼,我們的評量有沒有反映出這個目的。如果老師們想培養漢字達人,像是美國有一種拼字比賽叫spelling bee,如果是要培養這種選手,那當然教學的重點跟評量的方向就應該往那方向走。但是,如果外語教學的目的是想幫助學生提升流利度,那我們的評量方向就應該反映出這方面的重視與功夫。在這裡,我們喜歡做能夠融合溝通三種模式的IPA評量。下面我用中文二的單元「放鬆一下」舉一個例:

(1)Interpretive
Screen Shot 2020-08-14 at 10.05.05 AM圖片來源:https://www.3paipai.com/shequ/show-1619.html

運用真實語料讓學生來討論,Interpretive的目的其實是學生能夠在聽、讀以後,與素材本身有互動,老師們在這可以讓學生圈認理解的詞彙,也可以請學生分類,哪些是動態的活動、哪些是靜態的活動。
 

(2)Interpersonal
「兩倆對談」這個功能是三種溝通模式中最重要的。在這個單元裡,學生看了素材以後,就讓學生兩個兩個討論,任務是討論出圖表中五個最適合我們班的放鬆辦法還要解釋為什麼。要完成這個任務,在討論中,兩人必須相互協商、同意或反對。這就完成了Interpersonal的目的,老師們可以請學生在討論的時候用手機或是quick time player錄音,再把對話的錄音寄給老師,老師就可以給他們適當地反饋。

(3)Presentational
承接上一個步驟,學生把討論出來的結果放在Padlet或是Jamboard上面,然後我請學生回去進行一個實驗:選一個沒有嘗試過的方法來放鬆自己,為期一週。一週過後,學生要做一個口頭報告,報告實驗的結果,這個方法有用沒用,怎麼個有用法?怎麼個沒用法。做口頭報告的時候,如果要增加現場互動,可以用zoom讓學生一個個輪流報告,報告完讓學生提問,但是最近我更喜歡讓學生把報告做成錄像上傳Flipgrid,全班上傳以後,老師可以安排一個回家作業,讓大家看同學的視頻然後再錄影回應或是提問(也可以看完以後讓學生寫email給同學提供反饋順便cc老師讓老師檢核學生的Interpersonal writing),這麼做的好處是,老師可以省下更多同步時間做互動。最後,我也會要求學生寫一篇文章總結他自己的放鬆辦法放在自己的部落格上面(雖然部落格貌似有點過時,但是我們學生還是很認真在耕耘自己的部落格喔)。

這裡分享的是一個IPA的循環,更重要的是之後的反饋,怎麼樣可以幫助學生從這個IPA中成長,讓他在下一個IPA可以做得更好,或者,換個角度說,讓他能持續地提升自己的語言流利度,這才是我們教學的目的,這也才是我這個單元的評量目的。反饋的方法,可以用Rubric,學生可以很清楚知道老師給分的標準,也可以讓學生互評,也可以讓學生自評。
 

傳統的漢字小考或是文法填充呢?我已經不再在那方面計分了,我做,但是我現在更傾向把它叫做check in,只是基本功的確認而已,學生很快做完以後,自己更正,自己給自己評語,自己告訴自己下次怎麼進步。學生不需要為了記不起來「整齊」怎麼寫而焦躁,學生的重點是,我怎麼樣可以在下一次的Interpersonal中問更多的問題、問更好的問題,我怎麼在口頭報告中有更多的眼神接觸,有更清楚的發音。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creen Shot 2020-08-13 at 7.21.33 PM

遠距的生活不知道是ALL DAYS OFF 還是 NO DAYS OFF?

上一篇大致地介紹了遠距教學時從課前到課後可以把握的幾個原則,今天來談談這裡面最最要把握的「上課中」時段,畢竟那可能是這種非常時間非常難得的同步時段,每分每秒我們都不想亂搞。還記得昨天提到的人腦集中力的專注帶與非專注帶嗎?這篇就從這裡出發,試著分享一些可行的做法。

暖身階段:讓學生輪流帶個三分鐘活動、放一些兩、三分鐘的影片,可以是Hello China系列(Youtube找得到)。暖身階段也很適合放些讓學生感興趣的素材,引起學生好奇。如果前一天的作業裡頭,有關鍵錯誤可是可以很快解決的(像是把,跟、搞混這種),我覺得也可以放在這講。

I DO + WE DO 階段:老師要把握今日教學重點,如上文所說,學生專注帶只會有7-10分鐘,所以要注意不要超過時間,根據經驗比較好的成效是I DO做五分鐘,接著帶學生練一練做個五分鐘。

YOU DO Together 階段:過了專注段以後,學生注意力開始下滑,這裡其實最適合練習Interpersonal的交際功能,老師不妨放些設計好的任務,像是一個討論主題或是情境,運用Breakout Room的功能,請學生練習口說對話。有時候我會要求學生把對話內容錄下來上傳,確保大家好好練XD,有時候我只是在這些小房間內四處遊走,等回頭的時候,再cold call隨機點組來分享(做幾次cold call以後,其實學生也會好好練)。如果討論題目很短,那也可以把學生叫回來再打散一次再做一次小分組,傳統教室的時候,我們都很習慣三分鐘講完就換人講,Breakout Room在分組上雖然還是會慢半拍,但聊勝於無啊。如果已經上到單元的後半段,開始要讓學生做Project的話,這個時段點也很適合用來給學生討論,可以運用Google Jamboard讓學生有共同的平台把想法整理下來。

二次專注階段:差不多在25到30分左右,學生的專注段會再度回升,這個時候,老師適合給予反饋,把學生練習時候常犯的錯誤一起再講一次,或者提點學生要注意的地方。在非專注段提供反饋真的只是讓自己累。這個階段也很適合拿來做聽、讀的訓練,

YOU DO Alone 階段:一堂課,應該要有時段給學生讓他能夠展示今天學到的東西,這個時候學生也正好又開始專注力下滑,給學生一些獨立作業,讓他用自己的速度步調來做就可以。在這種遠距非常時期,我有兩個喜歡用的平台,一個是Flipgrid,可以練習口說發表能力,另一個是Padlet,可說可寫,這兩個平台的好處是,學生做完了以後,你還可以再回收,隔天讓學生看看別人的發表給予反饋進行互動。

收尾階段:收尾階段的做法看年級、看程度、甚至看課時,做法滿不一樣的。我今年的課時變比較長,所以我的收尾會是讓學生做跟當天上課相關的紙筆練習,我可以一邊在線上答疑,最主要因為我的班小人數少,所以我也可以一邊運用時間來做一對一口語練習。我看過不少外語老師會在課尾讓學生在Journal上面做反思,我雖然也讓學生反思,但是頻率不是天天做那麼高,這邊提出來,大家也可以參考一下。

這裡提供的是些試過效果不錯的流程,盡可能地還是要在大原則中把握一個小原則,就是不要一成不變。適時地玩些遊戲,做些不同的活動,假期前或者有時候我的課剛好輪到星期五最後一堂,那就要懂得變通,不要很不識相地選在這種時候考試,也不要很天真地在這種時候試圖教把字句。

非常推薦Leslie Grahn的網站,裡面有很多很多很棒的資源,我聽過她的工作坊,沒有第二句話,她就是一個非常替外語老師著想的教育工作者,什麼資源都拿出來分享,真的揪感心。❤️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creen Shot 2020-08-12 at 3.29.27 PM

預祝各位老師先進,開學也是個大吉大利!

這一篇要談一談一節課的設計與佈置,上學期結束的時候,學校做了問卷問學生哪些方式是學生喜歡、對學生學習有幫助的,我在這也一起分享。

課前準備 - 請愛用校內平台
現在多數的學校都有校內使用的學習平台,像是Canvas、Google Classroom等等,過去可能只是當個電子聯絡簿或是學生交電子作業、錄音的地方,可是現在真得善加利用,如果平台可以做到,就避免再去使用其他的工具。使用平台最主要的重點在於便利性,老師們存放資料的地方如果很零散就會失去使用平台的目的,這點一定要從學生角度出發。

原則1:在最快的時間內找到要找的東西
分類清楚,但是也不要太誇張,放了幾十個的資料夾學生也會眼花。如果要外接到Flipgrid或是Padlet的地方,盡可能直接把連結丟過去。建議老師找同事幫忙看一下給個建議,有的時候我們做順手了,覺得資料就在那,怎麼會找不到,但是其他人可能就是真的要花很多時間,所以讓同事來幫你看到盲點。

原則2:講義、投影片前一天就上傳(確保學生有上課的資料)
雖說網路很方便,但有時候掛點就也真的沒辦法,可是如果能把講義資料或是把今日上課流程大綱都上傳,學生不會因為臨時網路掛掉而緊張,雖然沒辦法同步,他也可以知道課堂做些什麼事。我知道有時候老師有些活動不想事前透露,其實只要多拷貝一份,把那些驚喜的活動頁面給刪掉就好了。這樣學生上到一半恍神,告訴學生在第幾頁就可以繼續了。

**學生喜歡organized的課程頁面,容易找得到資料

上課中 - 運用腦神經科學來幫助我們
How the Brain Learns(Sousa)在這方面提出的理論有很多很值得我們參考的部分,人腦專注的時間是有限的,有效運用那些可以專注和不可以專注的時間,會讓我們的課程達到事半功倍之效。通常一堂課開始大概三分鐘到十二分鐘會有一段高度專注,之後就逐漸下滑,到三十分鐘會有第二波專注段,但是不會像第一波那麼高潮了。知道人腦運作是這麼回事以後,老師們就要努力把握專注段的時間給學生新的資訊(重點學習內容),然後之後可以安排不同模式的活動讓學生在非專注段的時間帶來練習。有時候會看到新手老師解釋文法解釋太久,結果學生不但錯過了專注帶,也沒有時間練習,就顯得有點可惜了。

原則1:開頭暖身三分鐘
我們學校的問卷也顯示學生很感謝老師給他們開頭三分鐘混一下。老師不妨提前就打開視訊教室,讓學生可以進來瞎聊,甚至如果學生願意請他們輪流放些喜歡的歌或是好笑的抖音等等,這可以緩和上課的氣氛,也可以讓學生在跑課之中舒緩一下。

原則2:專注帶與非專注帶
老師上課,尤其是外語課,真的要化簡為繁,不要說得太多,所謂的I DO部分,五分鐘就已經有點不得了了,而且要暖身完就開始,因為那是學生最用心的時候。後面用不同的活動,也可以透過station或是choice board讓學生有比較多的掌控。四十分鐘以後就要進入尾聲,不要再突然又冒出新的語法點或是新的can do。我們新的學年度開始,一節課要從原先五十分鐘變成七十分鐘,可是課時加長真的不代表學生就能吸收比較多的東西,作為老師還是要很實際化從學生角度出發,不是把內容量變大,而是應該更專注在給學生什麼樣不同的任務可以讓他在一堂課盡可能地操練三種模式,才不會事倍功半。我了解老師們什麼都想教,可是真相是學生不是什麼都吃得下,他們一天還有數學、歷史、布拉布拉的課很多呢!

**學生喜歡老師給他們一點FUN TIME準備心情進入教室。

課後練習 - 思考每份作業的目的是什麼
這一、兩年我一直聽到各界在討論功課的必要性。我雖然還沒有那麼前衛到可以說廢就廢,但是我也確實在思考,我們出的每份作業到底是在做什麼。只是求一個心安、只是讓學生很忙、還是只是讓家長覺得我們的課不是可以混的課?對我來說,課後練習是幫助延續學生的學習,也是我判別他在學習過程中吸收多少的依據。第二個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準備評量,其實大同小異,評量的目的是繼續收集證據,而作業就是要幫助學生練習,讓學生知道我們的期待值在哪。

原則1:不要把作業變成busy work

**學生喜歡有意義的作業、能幫他們準備評量的作業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creen Shot 2020-08-10 at 1.28.30 PM

當初誰也沒想到的,一季過去又一季,何時才能再見我可愛的202教室,何時才能見我那張卡片牆。

三月中隔離令下來的時候,誰都沒想到一停課就是一季,學校非常迅速地替大家裝備,每個人瞬間被迫斜槓直播主,沒想到開學在即,遠距還是繼續。這系列文想跟大家分享一下上一季的心得,順便也整理一下這整個暑假塞滿的PD。這篇先從心理戰講起,這個暑假滿滿的研討會,東學西學的,我們又不是張無忌,當然會慌,我覺得外語老師做遠距的時候要把持兩個原則,進而成為一個有效率的老師。

1. Proficiency
自從OPI進入到我生命以後,Proficiency就變成我所有課程設計的關鍵詞。雖然沒有把學生丟到真實世界讓他用中文溝通,我說不出proficiency based,但是至少我們的課要能是proficiency focused 或者proficiency oriented。老師們遠距以後,勢必得對過去的上課內容有所取捨,但是如果能時刻緊抓著對Proficency的要求,提醒自己,我現在在要求什麼樣的語言功能,我設計的這個活動可以怎麼幫助學生往下一個階段去,那就不至於迷失方向。簡言之,萬事皆能放,除了Proficiency。之前的工作坊,老師跟我們分享一招,把這個級別的 can do 打出來,再一個個單元去檢視,就會很清楚地發現哪個單元在做什麼樣的事,有些單元跟Can do都沒沾上邊,或者一整個單元就只配到一個功能,那或許該是時候調整。下面是我們七年級的目標。

Screen Shot 2020-08-10 at 1.45.45 PM

2. Motivation
教大學生的時候,我真的不太在這方面講究,可是對K-12的學生來說,動機是所有學習的先決條件,一旦學生失去學習動機,老師備課再辛苦也都枉然。保住學生動機,第一個要先營造出一個友善的學習環境,如果教的是新班級,開學前幾週要努力製造出社群(community)的氣氛,讓同學多認識彼此,讓同學多認識老師,也要幫助同學熟悉工具以及學習平台。有了社群,學生碰到困難的時候,才能互相取暖繼續下去。第二個就是要會找hook,找到能讓學生上鉤的素材,學生先要感興趣,願意說、喜歡說,才能夠繼續下去。有時候,有些老師們可能會一上來就先用一個高大上的核心問題Essential Question,不是不好,但是沒有先設計hook釣到學生,後面只是老師為難自己而已。

外語老師,這兩大原則把持住,就不會浪費時間做吃力不討好的事,像是出一堆題目可是學生對那份素材一點好奇心都沒有這樣的情形。把握兩個原則,會讓自己跟學生的日子都輕鬆許多。當然,當一切遠距化以後,善用科技工具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善用科技之前,別被科技給逼瘋了,很多時候參加PD聽了一堆很酷炫、很好用的工具,可是太多了,哪有那麼多時間,光設帳號就累死了。所以我覺得運用科技也要把握幾個原則:

1. 教學平台本身的功能要熟悉
像是很多學校都是用Zoom,那麼Zoom內建的一些功能(怎麼分組Breakout Room,怎麼在白板上互動、發言舉手、投票、留言等等),應該要知道,因為這樣是事半功倍,大家在同一平台上,操作方便。或是很多學校有自己的LMS,canvas、schoology等等,這些學習系統也都有內建的評量、公告、存放資料的機制,這些也應該熟悉。說真的,如果對科技真的很不在行的老師朋友們,就把學校使用的教學平台跟學習系統平台熟悉好,就很夠了。真的!

2. 在精不在多
當然,我們看到老師在分享的時候做的演示都會覺得棒呆了,我也要用,可是,這樣真的只會累到自己。我覺得老師們研究好前面講的教學平台以後,若還行有餘力,再多研究兩個外掛的工具,這樣就好了。那麼多工具,要怎麼選?先問自己為什麼。我為什麼要使用這個工具,我可以用在哪?還是我就只是看到老師用了以後覺得很酷我也跟著要用在那個單元然後就無疾而終。最後,更要問自己,我有沒有辦法把它開發在不同的溝通模式上。科技工具可以幫助我們的教學更有效,但絕對小心不要被它操控。我認識幾位老師,是教育科技的大咖,開發各類工具這件事,他們研究得不亦樂乎,所以,真的,讓他們來做就夠了。我們就選好一兩個,然後下好離手地研究好就可以了。

這一篇是強化心理準備迎戰,下一篇來跟大家談談,一節課,怎麼運用,能有效運用的有多少時間,該給學生放空消化的有多少時間。:)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華語向前走」是僑委會針對海外1-12年級華裔學生出版的教材,從近期頻頻舉辦的教材使用分享講座以及教材全面電子線上化,都可以感受到僑委會推這套教材的用心。因為是針對華裔學生所設計,所以我就不把它拿去跟其他SLA的教材相比,今天純粹想從華裔教材這點出發來談這十年走來,海外環境的改變以及中文學校在教材使用上的轉變。

我過去任教的中文學校經歷過兩次教材更新,大約十多年前我剛教的時候,多數學校選用的是「全新版華語」,全新版華語的特色是生字量多,一冊書裡頭大概有十篇小品,而當時的大環境是海外華人家庭主要使用語言多為中文,一般華裔學生聽、說還行,可是大字不識得幾個,也就是有點像大家所謂的「文盲」那樣(但其實說口語也沒有到真的很厲害),所以海外爸爸媽媽能支持的部分就是在家說中文,然後週末送去中文學校練讀、寫。這本教材滿足了這個需求,它的好處是很單純,完全實踐Less is more,課文、生詞,一課又一課,編法雖然是比較參考小學國語課本的做法,但是想到十年前多數在中文學校任教的老師其實並沒有真正受過二語習得的訓練,所以這種編法可能頗出乎意料之外地相對親切,就算多數的文章跟學生很難有所連結,教材本身也沒有辦法提調學生學習動機,但是在當時的大環境底下,這本教材還是有模有樣地陪伴海外子弟很多年。

教了幾年以後,南加州出了一套很不得了的教材「美洲華語」,當初在推美洲華語的時候,大家也是很積極,線上補充資源網站相當豐富,當年也正逢美國外語課程革新,推出中文課的AP考試好幾年了,許多家庭看到了這個需求,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順利在AP上拿個五分,而美洲華語剛好趕上了這個變革,抓緊美國外語教學協會的核心,把「語言教材」的要點凸顯出來,一篇課文裡,有對話、有故事閱讀,有句型、文法,高年級一點的有成語典故等等,於是許多中文學校也就趁勢把全新版華語換成了美洲華語, 期待這本跟美國長大的華裔子弟比較有共鳴性而且掌握考試訴求的美洲華語能夠滿足這些家庭。這套教材內容當然是很豐富的,可是它的問題就在於太過豐富,對許多沒有受過二語習得的老師來說負擔不小,量大內容多,我經常會聽到新手老師拿了這本課本卻不知從何開始的窘境,前幾冊的編排走向挺穩的,但是有些高年級的老師認為第九、第十冊的難度跳太大,根沒打穩的學生就算八冊都上完可能還是在銜接上很難順利過渡。

然後我們進入到了2020,其實早在五年前,大環境的風向就又已經變了。我所觀察到的是由於課後中文安親班的增加,所以父母親認為小孩聽、說中文的機會增加了,於是家中主要使用的語言不再以中文為主,可是安親班參加的年數有限,沒有安親班可以上的時候,還是送來中文學校,並且天真地相信中文學校一週兩小時就能夠讓孩子的中文維持在「一定」程度。想當然爾的,這是不可能發生的錯覺,而要用過去頗有門崁設定的教材來教,只是一個七傷拳而已。我不知道「學華語向前走」的編者當初是怎麼決定這個做法的,但是它確實順著當下的大環境走,它的螺旋編排、難易度都有SLA的思考在其中。而說老實話,這也是現今多數還去中文學校的華裔家庭所能應付的。

我已經離開了僑教,所以沒能真正第一手在教室使用這套教材,但是我覺得這個應該可以和現在的大環境相輔相成,並不是說出一套教材就要換一套,但是環境的走向比我們想像要快,在這樣的前提下,這套教材是一個選項。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想跟大家聊一聊PD(Professional Development),或者我們中文講「專業進修發展」。在美國教育界工作,其實大家都很重視專業發展這環,三不五時就會收到各類研討會、工作坊的公告。孔子說的「不進則退」確實有它的道理,尤其老師的工作屬性,有時候我們習慣一種做法、一種思維,然後覺得這樣做就好,要再去更動、進步其實非常困難,可是事實是,世界變動的速度遠快過我們的想像,我們如果沒有走在前端,很容易就停滯,學生、學校看來可是一目瞭然,所以如果老師們可以得到學校的支持、定期參加專業進修發展,絕對是有利無弊。這一篇我先從個人的選擇講起。

第一階段:剛進入教學領域的第一線老師或是剛開始想對專業發展有興趣的老師
1) 跟著學校安排走
就像先前講的,現在不怕沒有研討會、工作坊讓你學習,怕的是太多了,一下之間,想學也不知道從何學起,時間就這麼多,究竟哪個才值得參加呢?面對這樣的情況,我覺得最保險的方法是跟著你所在的項目或是學校走。學校提供的進修課程,應該就是學校最需要老師們去學習的,所以先知道學校要的是什麼,然後去學,把這些課程當成關鍵字繼續進修,這不是最好玩(因為學校重視的可能不是你感興趣的),可是卻是效益最大的一種方法 - 你投資了時間進去,它也不會負你。

2) 跟著當地的外語教師組織走
有的學校不重視培訓,可是還是外頭還是一樣有太多的資源幫助你,重點在於線太多不知道該抓哪條的時候,就抓一條規模不要太大,可是卻能幫助你切中要點的線走。我不會一開始就推ACTFL,因為ACTFL是全國性的豪大型研討會,session多到讓你爆炸,對於剛開始踏入這個領域的老師們來說訊息量可能會太過鋪天蓋地,導致迷失重點。我倒是覺得各州的外語教師協會是值得去聽聽的,像是在北加州我們就有FLANC(Foreign Language Association of Northern California),基本上這些組織跟ACTFL緊密結合,所以可以聽到很多外語教育的關鍵詞,但是規模比較精緻,不至於在研討會中迷失自己。

第二階段:已經有過不少工作坊經驗的老師
1) 向外拓張
第一階段比較像是讓一些有經驗的人來幫助你找到方向,逐漸掌握訣竅以後,就要慢慢自己向外拓張,向著「找到自己的方向」而走。上網做些功課搜尋一下或是利用研討會跟其他老師交流,看看還有哪些不錯的研討會值得參加。畢竟我們教的是中文,調查一下當地的中文教師協會,或是想想任教的機構,是不是可以找到相對應的教師協會,比方中學老師教師協會等等。多去參加不同種類的機構辦的研討會、工作坊,可以幫助我們在這個領域上的視野更加開闊。

2) 找喜歡的講者
多數的老師們在走過上面的路以後,已經有很強的作戰力了。但是這種時候參加大型研討會,有時還是難免覺得自己像是大海沙丁魚一樣,游來游去不知自己游向何方。所以這個階段的老師們,最重要的事情是找到方向。找方向,說來簡單其實也不是那麼簡單,我覺得一個不錯的方法是找到自己喜歡的講員。研討會聽多了,跟其他老師交流久了,就會知道哪些講員有料又好笑,哪些講員有料可是會讓你想睡覺,所以找到能吸引自己持續聽下去的講員,就成了一個走出沙丁圈圈的方向。

第三階段:找到自己的關鍵詞,讓自己也變成這個關鍵詞的專家!
1) 你的關鍵詞是什麼?
走過第一階段、第二階段,在這個領域想必也已經有些心得了。這種時刻,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找到自己最感興趣的主題,project-based、IPA、proficiency、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communicative approach.....研討會參加久了,就會對這些關鍵詞印象深刻,可是這麼多的關鍵詞,要通包也太強人所難,所以找到一兩個英文說"speaks to you"的主題,也就是你真的有感覺,想努力往那方面進修的主題,全心全力地去參加相關的培訓。這樣上久了,真的不知不覺間,你不但能對這個主題侃侃而談,甚至假以時日,你也能有自己的一番見解。

2) 回饋社群
有了自己的想法以後,最重要的事情是,積極跟其他老師交流,把你學到的跟其他人分享,不僅是幫助到其他老師,有時透過分享,聽到其他老師不同的意見和做法,也能幫助自己看到自己的盲點,雙贏。

我自己的軌跡則是要從研究所說起,當年不只是教授們自己超有本事,老師替我們請來的講者,隨隨便便也都是這個領域的佼佼者,我們那時候也比較熱血,只要有演講就去聽,可能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就慢慢養成很喜歡去聽別人分享的習慣。來到美國以後,有頗長一段時間我待在僑校,那個時候,也很幸運,我所屬的僑校跟僑委會有一些合作計畫還什麼的,請到很專業的k-12老師來幫我們加持,讓我雖然是人在僑校,可是對於第二外語還是有一定程度上的接觸,我覺得這些都幫助我順利申請到現在這份中學教職。我現在的學校,最愛老師進修,只要我敢提,學校沒有一次拒絕過,我就這樣一路從史丹佛外語培訓項目,再到ACTFL OPI、WPT,把proficiency和assessment變成我的關鍵字,一路這樣走到今天。我當然不是什麼專家,可是常有老師會想來跟我一起交流一下這些主題,就在這樣一次次的交流討論中,我也持續地在向前邁進了。

文末跟各位老師先進們一起共勉,期待我們都能在自己的關鍵詞上日日精進! :)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校每年不遺餘力請講者來啟發人性光明面,珍古德、財政部長...太多人了,我沒辦法每個都記住名字(上了年紀,我現在連班上學生都叫不出名字),今天請到的講者Sarahi也具有重砲效果,年紀輕輕卻已經拿過白宮獎等無數大獎,還被票選為百大拉丁代表人物。

整場演講,她只是單純地分享四歲隨著家人來到美國的她,在這塊土地上做為一個沒有身份的移民者,是怎麼樣一步一步走到今天,這過程有太多辛酸、太多淚水,卻也有太多感恩、太多反饋。聽著她的故事,台下好多人都忍不住流下淚水。故事是那麼精采生動,一個小時聽來像是才過了五分鐘。我看到一個dreamer,在一次又一次的困難中,仰頭不放棄那一絲絲曙光;我看到的是大環境的現實中充滿著一個又一個善良願意真心幫助別人的人;她的成功這兩者缺一不可,那種恆心、努力再加上身旁一雙雙溫暖的手。而讓人最為感動的是,如今當她終於不再為身份所苦,終於找到出路的時候,她也成為了伸出溫暖雙手的人去幫助其他更需要幫助的人。不讓任何人替你自己下標籤,只有你能定義你是誰。

講者最後引了Toni Morrison的話“If you are free, you need to free somebody else. If you have some power, then your job is to empower somebody else.”,我是否做到了呢?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距離我上次發表家長會小記,轉眼已又過三年。這三年,我成長了,參加了不少研討會工作坊,拿了幾份證照,實力增加了;上台領獎、發表,自信也增加了。可回顧三年前的家長會小記,我竟還是很感動那個我,當時什麼可以拿出來說嘴的料都沒有,可是我卻有一顆很真誠的心,一副很擅於聆聽的耳朵。但願自己無論怎麼成長,都不會失去它們。

回頭來說,今年的家長會。又是一次次美好的相聚。

一個家長告訴我,她的孩子回家狂放我們上課學的歌「我和你」,然後現在一家人被洗腦睡覺也在唱。有很多華裔的家長告訴我,他們的孩子以前在家都不開口說中文,可是現在竟會自己用中文跟家長對話。好幾個教了最後一年的學生家長,告訴我,他們的孩子每次在路邊偷聽華人講話的故事。兩個家長,可以用基本的中文跟我對話,老師是他們的小孩。一個家長因為孩子突發性的健康因素影響到課業,我們細談了可以怎麼支持她。

我看著這些家長,聽著這些發自內心卻是我在學校、教室看不到的故事,心裡很感動。告訴自己,也要繼續努力。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幾個月前,我在僑教中心做了一個短講,然後會長跟我說八月有個會,讓我去投個稿發表一下。我當時還猶豫了一會,覺得不太想,可是畢竟會長也是惠我良多,在這的日子也受過照顧,所以我就答應了。凹我畢業班的學生幫我,讓我訪談錄音,然後我整理語音檔轉錄文字,最後分析。雖然是一時情急,很多地方都顯得粗糙,但最後分析出來的結果,私以為還是有點點可聽性,然後我就這樣去報告了。

昨天聽了幾場,其實也都很有可聽性,可是人都來得不多,我回來就跟男人說,台下聽眾都好少。男人聽完聽眾數據以後有點嚇到,跟我說安啦,再怎樣一定也會超過,結果,今天九點的場,教室只有跟我分在同一場報告,西北大的季老師。兩分鐘過後,聽眾陸陸續續進來,可,可,竟真的比昨日人數還少,總共只有三名!根本是讓我拿來練習台風跟膽量的啊!就算沒有真的什麼實際體驗,可是我這兩年在某些方面肯定進步了,猶記得兩年前在Boston第一次發表,緊張到在曾老師房間的床上滾來滾去,這次我不但沒有任何緊張,還因為台下人數過少而一度心靈受創一下。

雖然聽眾不像那年在Boston那麼多,可是來的三名聽眾CP值整個高到爆表!來自新加坡的劉老師,當年發表的時候,老師還是我那場的介紹人,今年再看到老師,老師還是一樣青春。柏大的郭教授在這邊桃李春風,還有我們當地在對外兒童漢語教學上一把罩的劉老師。再加上同場發表的季老師研究的點和我研究的點其實真的很搭合,我看口語,季老師則是從寫作出發,我覺得超有共鳴,雖然整場加上我跟季老師,總共也就這麼五個人,可是會後與三位資深老師的討論,以及老師們大方的分享,卻是非常豐富的收穫。

兩天的研討會就這樣劃下句點,真心不知,一年的休息過後,我還會否再次回到中文學校服務。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二年的教學評鑑終於也出爐了。今年的評鑑問卷換了方式,所以看到的東西也跟過去有點不同。

第一年剛進來教書時,最令我頭疼的class of 2021,從上課滿嘴中文,大字不寫一個,到如今拿著考題看四格圖,可以寫出一個故事,做情境題,能夠講上五分十分的,進步非常大,謝謝他們沒有認為我一直強逼他們前進前進,而能夠給我很好的反饋。下個年度,他們就要升上第三級,就從我的手中飛出去了,希望他們能一切順利。Class of 2022是我帶的班,因為是親手帶大的,所以學得很快學得很好,也懂得老師的付出與用心,由衷期盼我們下個學年度也這麼快樂地學習中文!!Class of 2023,一樣是我帶的班,可是或許是因為我們學校換上課方式,老師跟學生見面的時間相對變少了,很多時候,我感覺我比較像是在做課室管理而不是在教學。我教學的步調也變得很快、很趕。很有意思的是,師生真的是雙向的,這些都會反映在教學評鑑上。

我的檢討是:

1. 我要繼續保持對學生的愛心和關懷。對人的關心始終是成就好老師的源頭。

2. 今年在instruction、rubrics、project、feedback方面的表現好像都進步了!希望自己繼續保持!

3. 今年的我變得相對沒有耐心,學生上課有問題的時候,我變得很不耐煩,尤其是對新生。這點我非常明顯地可以感受得到,因為我曾經好幾次阻止六年級學生問問題,哈哈哈哈,這真的是一個大哉問,今年的六年級班很愛突然打斷發問,其實他們就只要再耐性等兩分鐘,我講完,他就不會有問題了,可是他們就會很愛打斷,或者問一些風馬牛完全無關的話題,非常地干擾人。新的年度得想好方法,鼓勵他們發問,可是也要教導他們正確的提問時間。也希望class of 2023晉升到第二年以後可以比較進入狀況。XDDDD

4. 今年很多時候課變得不那麼好玩了。這個雖然沒有反映在問卷評鑑上,可是我自己都感覺得到。特別是第二學期,好像就變得一直塞一直塞,學生也實在很乖,就一直學一直學。但是這個明年的設計一定要改改了。

一年又過,希望明年也能有好的學生!!!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放暑假了,其實有一堆事情要報告,可是真的太忙了,一路從期末前忙到放暑假還在忙,所以這篇可以上個月底就跟大家分享的喜悅,只好一路壓到今天。

話說去年九月,在陳校長的促成下,我終於一圓十年一夢OPI,上了四天的工作坊。我覺得我沒有誇張,這四天工作坊堪稱是入行十餘年來最有價值、最有收穫的工作坊,不但有一群性格幽默、認真的夥伴,我們的培訓老師更是在這個領域中的第一把交椅,她化一身專業於談笑風生,有趣之餘更處處流露溫暖與關懷,真是何德何能參加這場工作坊!

工作坊以後的第二步,就是到底要不要跨出,繼續受訓,做一名正式的考官。我工作坊都上了,學校也一口答應會幫我把後面的費用給出了,放眼望去真沒有理由不繼續做下去。立馬回到家就開始上網報名,然後開始一步步、一步步,如同打馬力歐那般努力辛苦的試著過關斬將。第一步是審聽,每天小心翼翼,深怕一個不小心就審錯,結果最後我還真的是勉強過關。撇開那些緊張怕聽錯的壓力不談,審聽的過程其實很有趣,可以聽到非常有趣的對話。其實,這也是我一直對於做OPI的過程明明就讓人折騰可是卻還這麼甘之如飴的原因,每一道看似自然而然的問題,其實背後都是每個人的故事,每一段對話在分類的背後都有它更屬於人的秘密。這個揭秘的過程,讓我揭得很歡喜。

第一步過關,接著要考驗自己的口語能力。雖然大家都說母語者免驚,我還是為此擔憂了很久,最後還用了老闆的辦公室跟老闆的手機完成我自己的考試。感謝考我的大人放我一馬,我覺得我說得亂七八糟、毫無章法,但是考官大人還是當天給了我S,讓我繼續往下邁進。話說,身為母語者,還是個老師,沒有拿到D,還是覺得遜遜的。這關過完,我寄信給承辦人,要到我的培訓老師的電子信箱,開始了我覺得整個過程中,最棒卻也是相對難搞的一關 - 找兩名受試者,並與培訓老師三方通話。

我找的第一名受試者,是Chiharu學姊!學姊無疑是最好最好的受試者,中文超好、人又耐斯,而且同為語言中人,很能一標中的,連老師都忍不住讚嘆我找得好,是說很可惜我自己初做訪問,有漏洞,有些task做得不到位,第二位受試者我找了我們學校的圖書館員,白老師。她是我在學校的好朋友,而且我們竟然會說的語言都一樣,英文、中文、日文、阿拉伯文!這一次,我一樣沒有做好,可是這也是最棒的地方,因為做完以後,馬上跟老師重新檢查對話過程,仔細檢核說過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每一步都細細推敲,為什麼這樣問,什麼地方做得粗了,短短不到一個小時,卻能夠從老師身上得到最多的反饋!而相對難搞則是因為要三人時間同步其實是滿難的。感謝學姊願意助我一臂之力,感謝Tasha跟我一起翹開會!

這關過完以後就是獨立施策,按照協會的規定照到需要的受試者,雖然明文規定四個,但是少說都要做上十來個,因為一來找到的受試者不一定符合自己需要找的級數,有的程度太高,有的又不到,二來找到完美受試者,自己的訪談過程也不見得OK,如果一個步驟沒做好,那這個帶子只好就如同同期老師們形容的,一支犧牲打了。不能找自己學生、不能找華裔,我找了我學生的姊姊,剛好年紀夠大,也沒被我教過。另外,也請以前研究所的義大利學妹幫忙,我婆婆也替我找了一位日本朋友,然後小姑也動用她的人際,替我找到一位扶輪社老師,趁著去年寒假回台灣,我就一口氣把需要的人給做齊了。我覺得這關也很重要,老師給的評鑑尤其關鍵,因為這關是模擬考而已,把老師的點評好好看清楚,才知道自己做不好的地方在哪。這中間我當然也去聽了網上的阿文和日文帶子,看看還能問些什麼題目,希望自己的話題也能多樣化,不要變成套路。

二月的時候,收到承辦人的來信,終於可以邁向最終關。最終關,老師點名三個級別要我訪談,我陸陸續續又做了好幾個帶子,因為一直不滿意自己的表現,每次做完好像很高興,可是再重新審聽寫紀錄的時候才發現,要不自己的題目題意不清,要不落東落西,就是總有得挑,結果我就落入一個無間輪迴,不停重做,不停卡關,卡到最後一根壓垮駱駝的稻草,是某個星期五午後,我做完一個完美帶子,開開心心上樓做紀錄時,發現錄音筆突然、莫名其妙、前所未有的當機兩分鐘,所以訪談缺了兩分鐘,根本不能送!我整個人在辦公室崩潰大哭...學校老師應該超傻眼,尤其是坐我後面那個新來的法文老師,心裡大概想說怎麼有人可以比自己更加情緒化。就在這場非常戲劇化的經驗過後,我放棄了,最後還是送了一開始做的那三支訪談帶。然後忐忐忑忑地等待,誰知這個一等,又是兩個月。

因為之前任勞任怨的承辦人安德魯離職了,中間歷經找新人,新人還要時間回信什麼的,我等啊等的,等到最後從學弟那邊得知新的承辦人是阿拉伯人,那還等什麼?只好打電話過去落落阿文,顯然我的阿文很有娛樂性,新的承辦人後來寫信給我都會加阿文...這一路就這樣又是忐忐忑忑地來到五月底。某天上課,想給學生看我前個週末去表演的youtube影帶,我很不專業的用手機打開我私人信箱試圖轉信的時候,我突然看到ACTFL寄給我的信,再多看一下標題,...!!!!!!!我就又很不專業地把整封信打開來看,然後在我學生面前狂叫!學生應該也是醉了。這封信來得太是時候,收信前兩天我脖子嚴重扭到,不能轉動了好幾天,收到信的當下,彷彿那些糾結的筋都被打開了。

就這樣,終於完成了一段旅程。感謝主,上個學年度的目標,checked。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