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我常在座談會/工作坊中聽到「3M」,教室中的三種溝通模式,分別為:interpretive,interpersonal和presentationl,interpretive我們可以把他理解為「理解」,interpersonal「交際」以及presentational「表達」。我以前覺得這三種模式其實出現在任何的課室中,沒什麼好特意強調的。但是在看了一些文章以後,我覺得還是有許多地方值得外語老師們再想一想,自己的課室究竟如何反映這三種模式。
1. how I misunderstood "interpret"?
有時候我們太被「溝通」綁住,以為「理解」只會出現在對話中,其實外語課室裡的interpret不只是要理解聽到的內容,任何形式的text都可以成為理解的對象,換言之,任何形式的text,包括一段對話、訪談,一段文字敘述、一段影片、 一幅藝術作品...任何形式!當我們用這樣的角度來看interpret的時候,我們用這些形式的text來幫助我們學生達到「理解模式」時,我們的課室自然就會變得比較豐富,因為學生是透過不同的教學素材來學習。
2. 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omprehensive and interpretive?
這兩個詞彙其實很容易混淆,從「外語課室」裡來看,其實兩件事都需要。前者comprehensive可以把它想得比較單純,一個素材給學生,我們問的是學生「懂不懂」,而後者interpretive就比較深入,素材給了學生,不僅要懂,學生還要能跟自身(經驗)產生連結。所以我對這兩者的區辨在於,通常大家對前者的回答會比較一致,而後者則會有各式各樣的可能性,因為每個學習個體都不相同,每個個體對一份素材的體會也會有所不同。好比一件藝術品放在前面,透過解說,我們可能都知道藝術家做這件藝術品的用意、想要表達的內涵,但是我們喜不喜歡這件藝術品,這件藝術品帶給你什麼感覺,這種比較個人甚至有點隱私的問題就是屬於後者。而在一堂外語課室裡,很多時候,老師們常常把焦點放在comprehension上,而忽略了「人是有感受的」。相較於回答老師想聽到的答案,學習者其實更希望的是用這個語言表達他自己。
3. how to select "text"?
我自己在選擇教學素材上,通常考慮的是它是否跟我現在在做的主題相關,另一個考量是學生是否感興趣。我曾經讓十二級學生讀東坡的十年生死兩茫茫,結果感動的只有我自己,學生告訴我他們在英美文學課上也是一天到晚讀這樣的作品,他們都很痲痹,無法覺得有趣。所以儘管我不會就因此讓所有的課程單元變得很膚淺,我還是會很努力地想辦法參考學生的興趣喜好,然後選擇適合的教學素材給學生做,或者用一種他們比較喜歡的活動來詮釋一些有深度的內容。
選擇了適當的素材來豐富教學內容,讓課堂上的對話流不只停留在簡單的「懂不懂」,而是挑戰學生置入自身經驗、想法,this is how I interpret "interpretive mode",我想這就是我最近所理解的「理解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