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personal mode講的是「溝通、互動」,這在一門外語課室中當然很重要。在這一篇反思中,我想要談的是外語老師的基本功「提問」。

1. IRE & IRF
IRE(Initiation Response Evaluation)和IRF(Initiation Response Follow-up)是兩種課室對話模式。我想多數的老師都很熟悉IRE,它的模式很固定,老師提問、點人回答、老師點評「好、是嗎...」,而IRF的差異則在於,提問對象不一定是老師,回答對象不一定是一位學生,光光在IR的部分就跟IRE有所不同,IRF在問答中可以產生多重互動關係,師生、生生、生師,而最後的follow-up表示老師不是在給予「肯定/否定」中收尾,而是能承接學生回答再拋問。學生在IRF過程中,被訓練成話不能簡答,因為老師永遠期待你再多說一點。一堂成功的課室提問,兩者都應該出現,跟上一篇提過的comprehensive/interpretive很雷同,IRE可應用在快速確認學生是否明白,而IRF可以產生更多的語言輸出量。

好比我們讓學生讀了美美的週末。IRE的問題可能就是「美美早上去哪?」,學生根據文章回答「圖書館」,老師覺得學生講對了就說「很好」,然後繼續下一個IRE「誰知道美美去完圖書館以後又去哪?」。但若是IRF模式,老師聽到「圖書館」的回答後,不會只是說「很好」,老師會承接這個答案再拋問「你呢?你去圖書館嗎?你們都在圖書館做什麼?」,引起一個對話串。真正的對話其實在IRF的提問模式下才會出現。

可能因為在研究所受過訓練,我很擅長做IRF,可是也可能一直都教程度很好的學生,像是研究生或是華裔等等,所以在提問這道關卡上一直都滿順利,但是今年教了一班真正的外籍小朋友,我才發現其實自己碰到程度不夠的學生,提問模式就會流為IRE,一方面因為覺得學生光光要能正確回答已經不容易,一方面也常常怕對話流會失控,最後變成學生都是用英語討論。但是如果一直停於IRE,我們都知道那將無法幫助學生進步,所以在這方面的確得多花一些功夫。

2. 生生互動
我有很多生生互動的學習活動,可是教久了,這些學習活動也就淪為活動,說好聽是增加學生說話機會,說難聽,就是老師不用一人獨腳戲一直唱。我覺得製造生生互動的機會時,還是必須回到初衷,想清楚:(1)這個活動練習的是什麼?是某個語法點?是生詞練習?是文化/感想分享,(2)我的角色?當生生在教室中呈現一片混亂的練習時,我是走來走去提醒學生講中文,還是我會提醒學生把對話發展下去,不要只是一問一答,又或者,我會否介入學生討論,跟著學生一起延伸對話?還是其實我自己在打混?(3)為了要讓這個活動順利進行我是否替學生做了充分的預備?華裔學生教久了,因為他們很聰慧,我不需要再多做些什麼,學生自然而然就能順著做,可是外籍生,就需要做示範,提供充分的詞彙跟句型,而我幾乎不曾做過這方面的準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