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關於電影 (8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我很少看韓國電影,這次實在是追了ON檔「來自星星的你」,中間等片的日子太漫長,所以追起了金秀賢的電影,真的沒辦法,我完全被他攻陷,雖然一堆人跟我說他看起來很小白臉,但是這些人,你們不禁讓我吶喊,你們真的是沒看到他的演技!!!!!

Screen Shot 2014-02-20 at 7.10.40 PM  

Screen Shot 2014-02-20 at 7.27.25 PM  

 [該傻該凌厲,一點不馬虎]

「偉大的隱藏者」光看劇情簡介,可能不太容易勾起興趣,可是真的是滿好看的。電影主要描述,超強北朝鮮特務為了祖國,在南韓一處村莊裡一邊當傻子,一邊等待上層分派任務,其中與村民之間的互動以及另外同樣來自北朝鮮的間諜之間的情誼是故事重點。電影總共兩小時,前半部完全是喜劇來著。金秀賢真的超能演,請相信我這是憑心而論,他的眼神真的能在一秒鐘變化,從傻子變精英特務,而且傻樣看起來完全不造假。當然劇情本身好笑也是功不可沒,聽說是改編自當紅的網路漫畫,我從網路上不小心看到漫畫圖,造型也真的是很像。中間追隨組長而來的年輕特務,雖然有一度有點太有愛,但是片尾的兄弟情(?)也確實感人。而反派的爆點出現時,也著實讓人很吃驚。啊~好久沒看電影了,現在電影都這麼好看嗎???

我對北朝鮮是一點都不熟,所以我不知道,他們是不是真的像電影中演得一樣,提到祖國,就命也不要那樣。但是,每次提到北朝鮮,我就總想起,在科威特的日子,跟韓國歐霸出去時,他總是很謹慎地很小心地注意身旁講韓文的人,告訴我,在外地隨時都有可能被帶走。扯遠了,總之和我一樣在等大結局的兄姐,沒事先來看個電影吧。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次從台灣回來以後,為了練習日文,我決定每天開始看日本動漫。在阿兄跟姪女兩人狂推之下,我看起了海賊王。媽咪啊,真的好好看~~尤其到了深海監獄那段,卯起來看的程度幾乎不輸年前剛拼完的甄嬛傳。

其實我一直就沒有對動漫太有興趣,尤其草帽小子的造型看了第一眼根本不會想再看下去,而且他的特異功能也並不華麗,不過就是手腳伸長這樣,在台灣偶而轉到,非常不能理解大家為什麼會喜歡這部卡通。雖說我也不是期待什麼俊男的出現,但一部漫畫男主角要是只是長那樣,對於一個沒有深度的觀眾如我來說,實在很難繼續看下去。不過,這次有加強聽力為主要目標,我一集看了一集,這才發現,本來這部卡通也就不是要賣什麼王子公主,夢想、勇氣與友情才是支持著廣大海賊迷一路走來,看了十年都還沒看完的動力。我是插班生,硬生生地插隊進來看,但也是有模有樣的從第一集看到他們兩年後的重聚。有好幾次都感動到哭了,其中有次更是獻給了人妖小馮~^^"

一部作品可以這樣紅遍全球,而且一年又一年地繼續冒險著,我打從心底佩服這位漫畫家。另外還要好好感謝他,沒有讓我心愛的山治變成人妖.....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失蹤紀年」(Chronicle of a Disappearance, 1996)、「妙想天開」(Divine Intervention, 2002)到「時光在此停駐」(The Time that Remains, 2009),伊利亞Ÿ蘇雷曼(Elia Suleiman) 透過他迥異非常的拍片手法,帶領著觀眾一步一步地靠近他的故鄉—拿撒勒城(Nazareth)。

(本文同步刊載於中阿文經2012年9月號)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啊,多虧了這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最後入圍,「分居風暴」(A Separation)不單單讓我們再次想起了伊朗影史曾經亮眼的輝煌,它還更讓我們看到了與國人熟悉的「何處是我朋友的家」、「天堂的孩子」、「櫻桃的滋味」...等截然不同的伊朗風貌。不知道這和05年開始由阿哈麥迪內賈德(Mahmoud Ahmedinejad)接任總統走保守路線是否相關,但除了去年這部「分居風暴」以外,伊朗近幾年都未曾出現讓人驚艷的作品的確是不爭的事實。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電影的主軸放在一支前往玻利維亞取景的電影團隊,再以戲中戲的方式把電影團隊拍攝的「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的故事一併帶入,然而戲中最吊掛人心的則當屬玻利維亞內部原住民與當地政府爆發的爭水衝突事件。

這部去年拍攝的電影在國際上已有不小名聲,英文的翻譯差不多是對照原文,翻成「Even the rain」,華文方面我看到的電影名稱翻譯則有兩個,一個是「雨水危機」,另一個是「背水一戰」。如果從頭到尾看過這部電影,就應該會認同後者的翻譯,因為整部片如同第一段我講的,重點是放在為了爭取水資源對外資剝削的抗議,「背水一戰」不僅帶出了原住民的決心,也襯出「水」,這個人類賴以維生的關鍵字,而至於「雨水危機」這部片名,則不免有讓人誤以為是探討地球暖化問題等等之虞。

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心情不太舒服,不僅僅是因為電影裡面沒有任何幽默橋段,還在於主軸搭配支線的今昔對比中,反映出的是人類的道德並沒有跟著時代演進而變得更好。貪婪似乎倒是越演越烈,五六百年前,殖民侵入要的是當地的金礦,而現在,外資投入,連當地居民的水都一起剝奪了。

片中由Gael Garcia Bernal飾演的Sebastian一如往常的還是很亮眼,但團隊製片Costa的角色其個性轉變更為搶眼,從一個類剝削者,毫不在意當地居民實際生活,到最後為了一句「eres un amigo」留在戰場,為當地朋友奔走,這種轉變讓我們還是看到人性光輝,這樣說來,或許這支片也不全然悲觀。但又有點諷刺的是,片中那些看似很海闊天空,還會跟當地居民學生字的角色,到戰爭爆發的時候,卻是第一個表態深怕回不了家的人。編劇不知道是不是要從這些角色一個個的轉變中透露,或許要在戰爭中,我們才會看到每個人的最底層,而若非緊要關頭,或許誰都可以成為那些生性豁達很會講場面話的人呢?

還有一件事可以聊聊的是,這部片所謂的示威衝突並非子虛烏有,這段背景正是描述2000年左右不斷發生在玻利維亞Cochabamba城內的爭水行動。那年夏天我前往科威特,在那裡,我認識了玻利維亞總統(也可能是前總統)的孫女,當時她的年紀應該約是50多歲,一頭短髮看起來極有活力,談吐幽默。她是我截至目前為止,認識唯一一位玻利維亞人。這是一段題外話了,只是如今想來,或許那時,她開朗的笑聲背後,也可能有著為鄉愁苦的無限感傷吧。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Mar 03 Thu 2011 09:05
  • Ajami

一部非常非常非常撼動人心的電影,從頭到尾不敢放鬆。

Ajami,由以色列及巴勒斯坦兩位導演共同執導,在台灣討論度沒有太高,可是事實上這部片卻獲得09年奧斯卡外語片提名,是國際上知名度相當高的一部片子。電影由一章一章組成,運用倒敘手法穿插其中,每章的故事主角著眼點看似不同,但最後鋪陳出整部電影情節的來龍去脈,直到最後一刻的最後一刻,似乎方才瞭解其中始末。許多電影文案說得不錯,這部片確實是中東版的Babel「火線交錯」。

故事從一個平凡的巴勒斯坦家庭因為叔叔與幫派結下樑子,孩子被迫四散,大哥歐馬爾捨不得心上人不願遠走他鄉,只得留下想辦法籌錢解決問題開始說起,當消災費不是靠打打工可以解決的時後,歐馬爾找了一樣因為籌不出醫藥費給母親而非法打工的孝子少年麥力克,兩個走投無路的人身不由己的選上了販毒之路;而一心只想跟以色列愛人共居的阿拉伯青年賓吉,則意外地成了毒品源頭;以色列警察當多每天在衝突之中出生入死仍不忘找尋失蹤的弟弟...這些人都在找答案,最後的槍響下,有幾個人真的得到了解答。

Ajami其實是地名,位於現今以色列的Jaffa城南,如果查閱一下Ajami過的歷史會發現,它其實曾經是個在宗教上面兼容並蓄的地中海城。這樣的一個特色在電影中仍被保留,我們可以看到幾位故事主角,有的來自猶太教、有的來自伊斯蘭教,還有一些是中東電影比較少見的基督教。宗教的多元性,在過去是這個城市可愛的地方,但是當歷史扯及中東現勢,特別是話題性極為敏感的以巴問題時,可愛的特性便不復現,相對呈現出來的是,彼此的仇恨、不信任,以及一些深層的社會問題。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不論是伊斯蘭教的歐馬爾與基督教女朋友的被迫分離或是阿拉伯人賓吉與以色列女朋友戀情的不被祝福,都顯得相當的微不足道。

我在看這部電影前,一樣並不清楚故事情節,因為我向來喜歡讓自己在一無所知的情況下被電影感動、震驚與震撼,所以當我一開始得知這是部發生在以色列小城的以巴故事時,我相當制約地以為這大概跟以前看過的以巴電影差不多,講得又是巴勒斯坦的悲情與以色列的欺壓等等。但是這部片非常出乎意料之外的,探討的卻是相當平民寫實的社會問題。導演把當地的「幫派」、「販毒」、「非法打工」等元素融入在電影中,再任由人民長期生活在壓力底下隨處即發的暴力、衝突四溢,營造出一種從頭到尾都讓人不能呼吸的急促感。現在回想起來片頭爺爺對納斯里說的那句「先拿個學位喔,再討個老婆,知道嗎!」聽起來格外的諷刺。

這是一部你很可能會錯過的電影,但相信我,它絕對值得一推。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剛開始用netflix的時後,我很興奮地借了很多阿拉伯電影,但是這些片子在其他好萊塢電影的插播下,就一直默默往後延往後延,有時候不小心忘了更新插撥,讓阿拉伯電影跑鈐寄到家裡的時後,男人還會用一種怨恨的眼光瞪我...就像這次一樣。不過既來之則看之,這部99年拍的電影據聞還是得過獎的呢。

電影名為「關上的門」,主要描寫的是埃及一對母子的故事。爸爸因為別的女人離家出走,哥哥不發一語地到伊拉克去工作,留下給人幫傭的母親與一位開始進入思春期的中學生。這部電影跟之前看過的雅古別大廈在某些主題上有一點點的異曲同工之妙:首先,我們都看到了埃及的貧富差距,「雅」片描述的方式比較誇張比較專注,而「關」片比較著墨在貧民身上,富人只是一點點輕筆帶過,可是高樓大廈的頂樓加蓋出來的小屋,晾曬衣服的景象是兩片必有的情景;再者,我們也都看到了穆斯林兄弟會對整個埃及社會的影響,在「雅」片中,主角最後選擇爆炸,「關」片請容我隱約爆雷,這位小弟弟最後也用非常激烈的手段表達出對母親另尋愛人的不滿與嫉恨。我沒去過埃及,身邊也沒有兄弟會的朋友,對於這個謎之組織全憑幾部電影或小說而來,卻深深感受到其威力,看似是一種關心一種教導,其實會不會是一種洗腦,用很平和的方式灌入了激烈的思想?

這整部片沒有什麼幽默之處,並不太推給想拿來看輕鬆的朋友。若要我用一句話替它寫個總結,可能是:「戀母情節」的思春少年在穆斯林兄弟會的鼓舞下,做出了令人相當不可思議的報復行動,在觀眾悶了很久之後,給予我們一個強烈震撼的結局。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偶然在Facebook上從其他人給學姊的留言上看到了這部阿拉伯電影的名字,看樣子或許台灣曾經上映過,我也就從netflix上面找來還提前插播來看。

故事的背景是約但首都安曼,主線環繞著一位在機場工作的老人Abu Raed(中文直譯是拉伊德的爹,阿拉伯文喜歡用「誰誰誰的爹」來稱呼已婚有子的男人,我們在這姑且就用台灣的翻譯老雷來叫他吧),老雷真實的身分是機場清潔工,意外從垃圾桶中撿回了一頂機長帽,戴著回家,從此備受鄰居小孩的愛戴,大家都叫他「機長老雷」。老雷沒有出過國,卻讀遍萬卷書,在小山丘上跟孩子描述想像世界中的各種飛行冒險是每天最大的娛樂。故事從老雷開始,一環一環的推到其他角色身上,獨立自主卻飽受爸媽相親壓力的女機長努兒、帶頭叫大家去聽老雷講故事卻又得賣小吃維生而無法順利去學校上課的塔里格、得意的拆穿老雷真實身分卻又每天活在暴力爸爸陰影下的穆拉,這部電影裡面的登場人物不算太多,但每一個要角背後的故事都是那麼鮮明。其中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當屬以下幾幕:

1.貧富差距
現在這個年代,貧富差距已經不是什麼新名詞,不過這還是我看過的幾部阿拉伯電影中,第一次這樣清楚的感受到貧富差距的存在。片中女機長的家裡,華麗的燈飾、高雅的客廳、一台以上的賓士轎車;對照到老雷的社區,昏昏暗暗的小屋、油漆剝落的木門、簡單的桌椅...鏡頭的轉換只是瞬間,但是當穆拉大聲地跟其他孩子說「我們這個社區怎麼可能有人會當機長?」的時後,那個瞬間彷彿擴大成無比黑洞,貧富差距存在於到處,深深籠罩著這個世代的每一個區塊。

2.向北遷徙的時節
老雷雖然只是一芥草民,但是走到哪書本跟到哪的模樣實在讓人難忘。而讓我更驚訝的是,電影中唯一一本被講出來的書名竟是蘇丹名作家Tayib Saleh(以前曾經給大家介紹過他的一篇短文「滿手的棗」)的名著「向北遷徙的時節」。我看不出導演在戲裡面提到這本書的用意為何,只是很訝異阿拉伯名著如此之多,導演竟會挑到我曾經略微看過幾頁的小說,某種程度上,這似乎也是在暗示我,該找時間把那本小說看完了! 

3.機長帽
還有一幕讓我感動不已的是,當穆拉一家決定逃離暴力爸爸時,穆拉在匆忙的打包行李上車後又衝回家去。我本以為他要把他偷來的飛機模型給帶走,沒想到他搜啊搜最後拿出來的是老雷當初送給他的那頂機長帽。老雷當初把帽子送給穆拉的心情可能很複雜,但他或許怎麼也沒想到,這頂帽子帶給穆拉是怎麼樣深遠的影響。 

老雷雖然很平凡,卻能夠講出讓孩子飛翔的夢想,他雖然平凡,卻能靠自己力量幫助身邊一個又一個有需要的靈魂。故事從老雷開始,在穆拉戴上機長帽結束,飛翔的夢,即使在戰火連綿的中東也不曾停宕過.....這是一部會讓人默默感動在心的電影。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因為每個月都抱著不看很虧的心情,不知不覺就看了很多片子,片子看太多也不太好,比較難感動,看完就忘,不像以前久久去趟電影院,看完以後回味良久,還能上網po po心得,瞧瞧我這兩年來,看片心得篇數大不如前,看完簡單交代在我的影視回顧裡,有些寫得還很沒有營養。不過也正因為如此,如果我難得又獨立一篇文出來寫的,那肯定是我真的真的看完有震撼,想推給兄姐一看的片,Black Book正是其中一支。

電影主要描述,二次大戰快結束時,猶太女子Rachel Stein在目睹自己的家人全被槍殺後,從而參與地下組織,改名染髮的混入德軍機構,靠著命都可以豁出去的勇氣,加上嬌嗔起來不得了的美色,幾次為地下組織立下汗馬功勞,只是天不從人願,她非但不能跟自己喜歡的人長相廝守,還被陷害成反間...這實在是一部非常非常好看的懸疑片,兩個半小時,對現在已經不再青春的我來說其實負荷量很重,但這片從頭到尾沒讓人眼睛休息過,不單單只是因為女主角實在太美,還因為劇情一波一波高潮起伏不斷,窩裡反的角色直到最後關頭才被真正發現,真的很精彩。

電影背景架設在二次大戰,是的,這又是一部納粹屠殺猶太人的片。影史上有過太多太多以此為主題的片,我看過比較喜歡的,大都是主打溫馨的悲情,看完賺人熱淚引人反想,相對也有很多是我不喜歡的,例如上個月剛看過的Inglourious Basterds,而這部Black Book沒有過多的悲情、沒有溫馨的橋段,單單是敘述一位性情中人的大美女幾度死裡逃生的劇情卻看得讓人目不遐給。這部由荷蘭導演執導的佳作,透過劇末結局「蓋世太保有好人、猶太人也有為錢出賣同胞」的翻轉,給我們很大的震撼,有別於過去多數強調「屠殺」的電影劇情,Black Book在最後隱約帶出的「冤冤相報何時了」更是我們平常看這系列電影所看不到的。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個星期剛結束這一年度的奧斯卡盛會,我趕忙地去我們家影碟庫,把一些榜上有名的電影全都借回家,當然想這麼做的不只我一個,所以撒下大網撈片的結果,除了這部Julie & Julia以外,其他的要不還沒出DVD,要不我就是被排在LONG WAIT的名單上面,看著電影名,遙遙無期地等下去。

而借到的這部,片如其名,講的正是Julie 跟Julia兩個故事。Julie是這個世代的女性,夢想是寫書當作家,卻不得志地在小辦公室裡面接電話做行政,在丈夫的鼓勵下,以一年完成美國傳奇女廚Julia Child的五百多道食譜為挑戰,開始了自己的部落格之旅。而Julia則是上個世代的女性,在有點徬徨的外交官眷屬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夢想,上廚藝學校,做廚藝老師,寫廚藝食譜。兩個不同世代的女人在食物的穿針引線下,交錯譜出真真正正一場【美味關係】!這部片看起來像是在介紹Julia Child的傳記,卻拍得一點也不悶,看完讓人心裡盡是一股清新愉悅。

說回演員腳色,一開始我還有點不習慣Meryl Streep在這部片裡這麼一付傻大嬸的模樣,因為我前不久才剛借過Lions for Lambs,真的來不及反應這兩個角色是同一個人演的。後來我因為好奇,到youtube上面去查了Julia Child這位地位如同傅培梅女士的大廚影像以後,發現,哇!Meryl Streep真的演超像!看過這部片的人,不妨對照下面的真人版Julia Child。

看完這部片,除了讓我幾度口水直流外,我發現,部落格還真是失志人的救星啊!Julie抱怨生活乏味、日子一成不變,就在連我們觀眾都要放棄她的時候,這位失志女青年在部落格上面重新找回春天,網路無遠弗屆,到哪都有善心鄉民給人鼓勵,當主角跟同事報告自己的部落格有訪客來留言時,我彷彿也跟著她激動起來。當然我的部落格沒有什麼訪客會來留言,來留的大多都是我本來的同窗或朋友,但是每當有既非廣告的陌生路人來留言時,不管鼓勵或是指教,我都會異常興奮--原來我的部落格也有人看啊!我也想起了我剛開始部落格生活的那段時光,那是05年1月的事情,我在研究所過著水深火熱的日子,但是因為部落格,讓我有可以分心的藉口,而好笑的是,我之所以能從象牙塔裡奔出,恐怕也都是因為我是個容易分心且很不學術的宴酒生吧!?

以上大概就是我看這部片最有印象的兩個心得,這實在是一部輕鬆有趣的電影。我想起結婚以前,我是一個除了生魚片以外沒看過生肉、做一道生菜沙拉可以把自己搞到手指開花送急診逢七針的人,而諷刺的是這樣的自己,居然也會有一天要過著日日與鍋碗瓢盆打架的生活。現在的我,當然還是無法燒得一手好菜,也沒有像許多人妻人母可以用【享受】二字來形容做菜心情(我到現在還是天天在跟廚房四寶打架),但是至少晚餐時間,只要有食材我大致擺得出東西,我想已經是很進化了。不過當我看完這部電影裡面兩位主角面對食物的熱情以後,發現我的小小進化實在不夠看,既然主婦鬥志已被燃起,今晚就讓我來作一道咖啡燉雞吧(其實只是名字有點炫而已XD)。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前曾經看過關於這部片的電影介紹,上個月DVD出來以後,我就把它借回家來看了。故事主角其實是蕾拉的父親,電影描述的主題很簡單,總歸來說可以是一句話--以駕駛計程車為業的父親在巴勒斯坦的漫漫長日。蕾拉的七歲生日,父親要做的事只有一件,就是趕在晚上八點以前回到家替女兒過生日。對多數幸運的台灣人來說,這看起來像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在戰火不休的巴勒斯坦,這卻是一則辛苦的承諾。

在電影中,蕾拉的父親在其他阿拉伯國家做過十年的法官,此刻是為服務祖國才回到巴勒斯坦,但沒效率的政府機關不但讓他做不了法官,他還另外深限於窘困的經濟之中,只好借了小舅子的計程車,以駕駛為業。這樣的一個角色,我們可以想像,一個看不慣所有不合法事情的法官,但偏偏他現在居住的環境是全世界數一數二混亂的地區!充滿了諷刺及矛盾的戲碼於是時時刻刻上映中。

電影很簡單的就是記錄了他工作的一天,藉著與乘客或他人的互動,活生生地把一代亂世演出來,其中有幾個點,我覺得讓人印象深刻。

首先是對公家機關的批判。例如,為了重拾法官之職他每天帶著文件去司法部跟部長會面商談,這個人抱著希望,對司法部充滿信心,然而部長三不五時地更換,內部不停地在「革新」,使得正經事在重新裝潢辦公室或改換窗簾等「改革」大事的前提下,永遠插不了隊。又有一段,描述的是他把乘客忘在車裡的手機拿去警察局報備,原以為簽了文件交代來龍去脈便可離去,沒想到警方對他進行扣留盤問彷彿逮到江洋大盜。還有一幕是,開車開到一半的時候,他突然被交警攔到路邊,以為是有什麼問題,沒想到這位交警爆出的話竟是,「能不能把你這台計程車賣我,我下班以後可以做副業,價碼我們可以談......」在這幾幕中,我看到的是一個小老百姓對司法正義的信仰,如何在不堪腐敗的政府制度下被瓦解。

除了對公家機關的批判以外,對於巴勒斯坦人民,電影也做了批判。當坐在副駕駛座的乘客被要求繫上安全帶時,這位乘客驚訝的表示根本不會有人在意這件事,他說「你肯定不是巴勒斯坦人吧。」另一幕是當男主角拒載攜帶武器的乘客時,那位乘客說「你這是自找死路,這個國家一半的人攜帶武器,另一半的人坐不起計程車!」透過這兩則對話,我們看到的是當人民長久處於動盪下所產生的怪異現象,那些不合法不合理的事情現下成了天經地義,而合法的行為則成了不可思議。

電影很短,一個小時多一點點而已,但是不知道為什麼看起來卻覺得有種是否演不完的感覺。不過這還是一部很難得的片,因為他是少數我看過,不把重點放在以軍進佔巴國領土的悲情,而願意自爆巴勒斯坦境內自身政府混亂的電影。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幾年前你曾經被[寶萊塢生死戀]的華麗歌舞給震撼、淒美愛情所感動,那麼,我即將要推薦的這部Ghajini,[寶萊塢拼圖記憶],你絕對不能錯過!因為它只會讓你更震撼更感動。

為了迎接這部長達180分鐘的超長片,我特地在Netflix租借名條上動了手腳,把這部片插播到感恩假期來看,180分鐘,如果是平日欣賞,太有壓力了!但是先別被這個數字嚇到,因為連兩個小時電影都嫌長的我竟然可以絲毫不感冷場,可想而知,這是一部一路精彩到底的好片啊。一講起印度電影,大家通常會想到豪華的排場、演員亢奮演出的歌舞,還有俊男美女,這部片通通都有,除了滿足喜愛印度電影的影迷胃口之外,更集合驚悚、懸疑、動作與浪漫於一身,即使劇情處處皆狗血但仍叫人目不轉睛,連男人閱畢後也說還不錯。

男主角在一次蓄意攻擊中頭部遭到重創,從此大腦記憶功能僅能維持15分鐘,他只能依憑滿牆的筆記、身上的刺青、與立可拍相機,試圖拼湊出自己的過去,以及展開復仇計畫。男主角究竟牽扯甚麼樣的事件會遭受如此傷害?而牆上的提示線索意指何人?一開始就充滿許多疑點挑起觀眾的好奇。中間再藉由可憐的警察與白目的女大生翻閱日記,開啟了男女主角的愛情故事。在輕鬆逗趣的浪漫愛情與緊張憤怒的復仇尋兇兩種極端情緒之間,導演交錯鋪線,謎底一步步揭開。

劇中男女主角我都是第一次見到,女主角反正永遠都那麼美我就不談了,至於男主角,哇!肌肉也露太多了吧,而且不管是演失憶前的深情富翁還是失憶後的衝動復仇家,他都演得很到味。不過我個人比較偏愛浪漫喜劇的部分,雖然他穿的衣服有點拙,但是實在很可愛,不像復仇那段,太兇猛了,兇猛到每個臨時演員被飛踢出去的鏡頭都會換來我一陣大笑。

而歌舞部分當然也不少,因為是名師配樂,所以感人動聽自然不在話下。不過我覺得比起其他我看過的印度片,這支片的歌舞比較傾向一枝獨秀,那種後面有一大群人一起群魔亂舞的畫面也有,但是不像大多數的片那麼多,不過話雖如此,歡樂度還是沒有扣分太多。

這部片不只是熱熱鬧鬧地參雜一大堆元素進去而已,看完以後還會留下一點餘味,讓人覺得心酸酸的。

另外.....不知道看過的人有沒有覺得男主角很像小馬哥跟豆豆先生的融合體...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喜歡聽西洋老歌的兄姐,絕對不會錯過這首曾經紅遍一時的Born Free。

Born Free是同名電影[獅子與我]的電影主題曲。前幾天我因為看到一則新聞,介紹超感人獅子Christian與他兩個人類朋友重逢的畫面,一時太過感動,就很福至心靈的把50年前的老片Born Free給借回家。很讓人驚豔的是,雖然這支影片年紀快要是我的兩倍,但畫質非但沒有老舊,而且非洲大陸的野生動物景象處處寫實,對於近幾年來看慣了電腦動畫的我來說,電影中的斑馬、長頸鹿實在讓我興奮得不得了。

Born Free是根據真實同名小說拍攝的,描寫在非洲工作的一對夫妻,收養三隻小獅的故事,主角環繞在其中最弱小卻最聽話的母獅Elsa身上。女主角一心堅持因為Elsa是Born Free,所以他應該Live Free,而非送去動物園,所以他們必須想盡辦法讓已經被馴化的母獅,可以找回她與生俱來的天性,重新在原野中狩獵,並找到自己所屬的獅群與其它獅子共存。

電影中的畫面都很感人,你想像那隻獅子可以跟主人一起睡,跳到主人身上,開車的時候就趴在車頂兜風,感覺真的非常不可思議。看他們訓練Elsa的過程,我哭了好幾回。我身為一個觀眾,在電視機前面都可以感受到,女主角那種希望她自由卻得忍受或許一輩子再見不到她的矛盾,更何況是日日夜夜跟牠朝暮相處的主人夫妻。最感人的是片尾的大結局,我為了不爆雷,還是請大家自己去感受吧!

這部片絕對值得一推。Born Free~~~~~

這是影片最催淚的一段.....

順便附上也超催淚的Christian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之前這邊的朋友去電影院看了這部電影都讚不絕口,後來奧斯卡大獎名單一出爐,果然一舉拿下數獎,實在很讓人好奇,是怎麼樣的一部印度電影可以這樣讓一般人跟專業評審都如此喜歡?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一年一度的影壇盛事奧斯卡獎剛剛落幕,當許多人替西恩潘或是凱特溫斯蕾鼓掌喝采的同時,也有不少人訝異著口碑甚好的幸福來訪時(The visitor)一片竟然一項獎也拿不到,不過有道是能入圍就是一種肯定,男主角禮察傑金斯憑著精湛的演技還是擠進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入圍名單,而這部片雖然不是非常受到奧斯卡評委們的青睞,但在去年Method Fest影展中,卻一舉囊括拿下了最佳導演、男主角、男配角三大獎項,也算是多多少少撫慰了為此片而感動的影迷們。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Amores Perros,台灣譯為「愛情像母狗」,英文譯為「Love's a Bitch」,不過整部片不都是跟愛情有關的啊。會去借這部片,還有什麼道理,當然是因為主角之一有我超哈的Gael Garcia Bernal囉.....(少婦也是可以有追星的自由的!!)

故事分三段描述,第一段主要描述兄嫂之愛。帥哥弟弟愛上大嫂,不忍讓大嫂每天被大哥狂毆,不惜犧牲自己的愛犬參加鬥狗大賽,換得了金錢要帶大嫂遠走天涯,只是,錢有了也不代表事事就能如意。第二段描寫的是一段婚外之情,女主角因為一場意外車禍,讓她模特兒的美腿不得不面臨被鋸的命運,車禍以後對生活的不安、愛情的不信任更像未爆彈一樣時時等待爆炸。第三段描述的是一個日日與狗兒們相依為命的流浪殺手,意外得知多年前離異的妻子身亡消息,禁不住思念,總想回去探望小女兒的心情。

三段看似毫不相干的情節,卻因為意外車禍連成一器。在我了解到導演就是「火線交錯」的導演時,心中那股熟悉的疑惑豁然開朗,這導演風格還真是固定的可以啊!聽說另一部片「靈魂的重量21克」手法也是如出一轍。其實本片中三段故事獨立的發展性都非常具有可看性,狗兒都不是主角,但也都佔了相當程度的份量,不過我有點受不了,每段故事中的狗兒們下場都挺慘...我不是很確定導演想要描述的意旨究竟為何,他是否想要透露著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那種不確定性不安性,遠遠不如人與狗之間相依相存?或者他想描述的是劇中每個角色善惡極致的一面其實反映的就是真實人生,我們都有極善也都否認不了自己極惡的面目?或者他只是很單純地想描述三段在墨西哥市內發生的故事。雖不確定導演意旨為何,卻也不難看出導演透過三段故事中狗兒的遭遇,反映了三段故事主角們的結局。這邊我選擇記錄片中幾個讓人印象深刻的橋段 :

第一,恩將仇報的鬥犬。第一段故事中弟弟的愛犬Cofi意外被訓練成了鬥犬,被流浪殺手救起後,沒想到卻將殺手日日相依為命的四條流浪狗通通滅門。我看著殺手憤怒的拿起手槍,眼看一槍就要把鬥犬給斃了,心裡我卻是一邊可憐著那四條無辜的流浪狗,一邊也忍不住希望殺手手下留情,畢竟Cofi也不是自己選擇要當一名鬥犬的啊~後來殺手果然是放過鬥犬,最後還一起踏上未知旅程,或許殺手下手前的剎那也想起那個過去殺人不眨眼的自己,是不是,曾經迷失方向,現在也盼望著跟新的夥伴重新找回自己呢。

第二,怎麼來的怎麼去。這話常常用在篤信現世報的台灣人身上,沒想到老墨導演也吃這套。第二段故事中,女主角是扯入婚外情的第三者,還在偷偷摸摸交往的階段中總愛打電話給男主角,電話若是給元配接到,她就默不出聲,給愛人接到,她才說話,卻沒想到不久以後這套遊戲守則,竟會在意外車禍發生以後回到她自身。雖然片中從頭到尾沒交代,打電話到她家默不出聲的究竟是何方神聖,但是在一環又一環的不安下,她還是只能選擇不信任啊。

第三,殺我的會是誰。第三段故事中,流浪殺手被請託的案子中,委託人要殺的是有一半血緣關係的兄弟。當殺手找到人時,這名無辜的兄弟死命猜著究竟是誰要他的命,東猜西猜,什麼不堪的回憶都供出來了,萬萬沒有想到要殺他的竟是自己的半兄弟。好像很多懸疑小說都是這樣,你以為是敵人的,不一定真想置你於死地,可是你覺得你人生從不礙到的他,有時候卻是最想要你命的那個人。這種超吊詭的命運,也被導演安排在第一段故事哥哥的結局中,哥哥假扮成搶劫犯要去搶銀行,卻沒料想到搶劫的過程碰上了真正的搶劫犯,人家拿的是真槍,一顆子彈就把你掰掰,這又怎麼會是搶劫前會想到的事呢.....

總之儘管片中有帥哥,但這也不是一部看了會讓人舒服的片,可是,你還是不得不佩服那位很會說故事的導演,就跟火線交錯一樣,看完之後好像很多感覺,卻又一時不知從何開始。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會把這部01年的片借回家來看是因為它隔年就奪下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大獎,我總是抗拒不了這樣的頭銜。

背景時代設在二次大戰納粹屠殺猶太人的苦難歷史上,電影主幹描述的是本在德國生活的一個猶太家庭,為躲避納粹屠殺,遠赴肯亞重新開始生活的故事。男主角預見的是納粹統治後猶太人將面臨的命運,為替家人開路,不惜丟下律師的工作,遠赴肯亞在農場替人做工,等著迎接妻女到來。女主角為愛相隨,本以為可以看到浪漫的新生活,卻不料非洲大陸的一切是這麼的陌生,在德國過慣如意生活的她如何重新面對新的開始是本片一個高潮。沒有包袱的小女兒在肯亞大陸展開新奇的童年,充沛的包容力使得她在異地反而如魚得水。三位主角三條支線交錯鋪陳出這段大時代下的小故事。

本來我一看到背景介紹上提到「納粹屠殺猶太人」,興趣已經少掉大半了,這類的題材在影視媒體中大量出沒,讓我一看到這標題,心頭就是一陣沈重,直覺聯想到的毒氣、集中營,我也很怕會拍出像是美麗人生裡面那種微笑勇敢面對死亡的悲情,所以看到這類的電影題材,往往我會跳掉,因為喘息還不夠。不過很出乎意料的,這部片拍攝的手法,完全不同於過去類似的題材。「上世紀的猶太人苦難歷史」在本片中僅只透過與家人的書信往來還有一台破舊的老式收音機裡傳達,不再有那種大量屍體堆埋的畫面也不會在一片靜音中出現一聲嚇死人的槍響。但相對地,少了這些視覺聽覺的震撼,主角的眼淚反而更讓人揪心。那到底是怎麼樣一段不堪回首的歷史啊.....看完這部片以後我的幾個心得大概如下:

1.「何處是我家」的遷移夢
是的,看完全片後,我感覺與其要將之歸類在歷史劇類底下,不如將之歸類在人類的遷移夢這樣的社會現象劇底下。整部片每個橋段的重點凸顯的都是,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我,怎麼融入。遷移,是一種社會現象,從小鄉村到大城市,從落後國家到先進國家,有時候也會出現相反地情境,就像片中的他們,從歐洲到了非洲。學妹日前在她的msn space上面分享了期末報告,用五本阿拉伯小說討論阿拉伯世界的遷移現象,有趣得不得了。遷移,背後有太多動機,經濟往往是大宗,逃避現實也是某種主流,但是也有像這樣的,是我們平常想不到的,因為,要活著。透過女主角那條支線,導演成功地描繪出一般人對遷移的心路歷程。一開始當然都是不安,但找到了可以支撐的力量就會對未來充滿期待,而這股支撐的力量夠不夠讓你面對重新開始的殘酷,那又是另外一回事。片中男女主角畢竟不是神仙眷侶,炙熱的非洲、沒有肉的三餐、永遠聽不懂的土話,這些嚴酷的考驗不是區區「I LOVE YOU」或者「TRUST ME」就可以解決的。女主角不願意把遠渡重洋的瓷盤擺上桌,因為她準備著隨時要回去可愛的家鄉,儘管那家鄉已經如此致命,當這幅畫面出現的時候,你看到的是多少個沒辦法也不願接受現實的遷徙者!這種模合期要多久,不是親身經歷,沒有人知道,有的就這樣真收手回去了,有的流血流淚留下來了,卻沒想到,有一天可以離開這個鬼地方的時候,卻已經紮根很深,再也離不開了。這是遷徙的人得面對的旅程,他,只能靠自己。相對之下,天真的孩子是幸運的,沒有包袱,不想太多,片中的女孩黏在家請的黑人管家身邊,能說土話,敢踩牛糞,身上的血液有一半已經是肯亞人,對非洲大陸的愛更是早已遠遠超過那個逐漸模糊的歐洲了啊。遷移夢出現在世界上各個角落,這些遷移的人到了最後,或許都會有著片末那位英國軍官提出的「何處是我家?」那樣一股淡淡地疑惑或哀愁吧。

2.反射的人生態度
片中有個橋段也讓我印象深刻,身為猶太人的女主角,逃至肯亞來生活,初來乍到的日子中,完全不願意融入,更對著黑人管家說,「你想跟我說話,就跟我說德文,別跟我落土話!」,後來被男主角斥責,說她跟納粹的心態沒差兩樣。這「將心比心」的道理人人都會說,做起來真是不那麼容易的,台灣社會有這麼多的外籍勞工,台灣人怎麼對他們,又怎麼對那些外籍新娘的下一代。同樣的,我想運用在中東最為混亂的巴勒斯坦也是適用的。

這部片長達兩個多小時,像是涓涓細流般闡述著一個家庭的遷徙之路,歡笑的鏡頭不多,取而代之看到的盡是些爭執與淚水,不那麼舒服,儘管如此,卻是相當寫實的一部佳作啊。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亞古別大廈(The Yacoubian Building)

導演:Marwan Hamed
主角:Adel Imam 

這部片大約是兩個多星期前看的,看完以後我嚇傻了眼,嘴巴張得大大,手裡的飯還沒吃完,也不知道能不能吃完。怎麼說呢,我以為一群互不相關的人聚集在同個地方是一種故事體的原型,靠著這個模組,作家、編劇家可以發揮出無限創意寫出各類的小說或腳本,非常多年以前看過一部西班牙小品電影,k.m.0,講的是西班牙太陽門廣場上那塊鋪寫著「0公里」的地板上,成了大家約會見面的最佳場所,卻因此鬧出片中不認識的十個人在陰錯陽差之下,在他人的生命中留下或多或少的影響。類似這樣的情節,我們可以把他換成是涉谷的八公犬前、西門町捷運站前,甚至換成是一家民宿、旅館還是餐廳什麼的。而亞古別大廈這部片同樣也是在這種模組下,可是他的驚悚跟苦情程度實在跟溫馨的「k.m.0」一片相差太大太大。很精彩的一部片,但是,太苦了。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每個人的部落格都會有一篇海角七號,上個星期我還嚷嚷著要看要看,這個週末因緣際會下,就被我們給看到了,當然,我也會覺得這是一部好片,不過跟我推薦的人實在太多了,導致我看完電影以後,一直反覆思量的問題是,為什麼大家會這麼喜歡這部片,能想像得到的原因大概是下面幾點。

它跳脫傳統國片那種「霧裡看花」的不懂。我們看一些專業影評評論的國片就可以知道,國片導演的藝術素養很高,每一部電影後面要傳達的意境通常很深很遠,但是曲高就難免和寡,百分之八十五以上想去電影院看場電影的普羅大眾並不想花腦筋搞清楚這部片到底要說什麼,大家只想在電影院內把現實生活的苦悶放空,可以跟著片子角色的對白或哭或笑,如此而已。至於那些很有深意、很有藝術價值的片,有耐心者或可再撐半小時,無耐心者如我,看十分鐘就會開始尋找比較舒服的睡姿。而海片,不論是對白、角色定位、想傳達的意境,都是那麼的平易近人,我們不需要花腦筋去想「剛剛他為什麼要講這句話?」或是「現在沈默的五分鐘是怎樣?」這種應該只會在看現代舞時才出現的問題。

片中大量運用青春元素。我此處所謂青春元素,如樂團、大量的日語發音、一封又一封的情書。我們不見得對每一種片中的青春元素都有興趣,但是卻無法否認,身邊的朋友確實有人專注在樂團一夢,並且一搞就是十年;生活中也確實處處充滿了日本迷,對任何日本音樂、明星都瞭如指掌,只要身邊出現日本人說日本話都會眼睛一亮,君不見台灣多少支廣告都是靠日語發音(這是我一直很納悶的事,為什麼廣告可以全部都講日文啊???),且這些廣告賣的產品銷量還都不差!而一封封的情書打動的又是多少嚮往純純愛情的青春靈魂?就算看海片的人,有那麼多已經不再年輕,但是這不代表他們不曾年輕過,這些不再年輕的人可能如你我,都曾經嚮往著某種夢,或者,某種純愛?

誰都不會否認的,配樂確實配得好。電影要成功賣座,我以為配樂是絕對不能忽視的重要ㄧ環。回想海片,老師念著信中對愛人的思念,背景音樂悠悠晃晃,那有點無奈又有點感人的音樂配上劇中幾度昏黃的夕陽,難怪有人說看這部片會流淚。又再想想看,海片中一開始,阿嘉在台北街頭飆快車,背景音樂很自然就營造出了我所熟悉卻又離我如此遙遠的台北。那就更不用說,最後的演唱會,都是專業歌手在演出/唱,確實是很到位啊!

有了這幾個優點,一部電影要不成功恐怕也挺難。

這部片還有一個成功的點,就是傳達訊息夠多,所以看戲的人如我們,各自找得到打動心靈深處的片段。主席代表想要振興地方,卻不能不面對人才外流的悲傷。外流的人才難道不是發生在台灣各個角落,中南部的人頻頻北上,在北邊的人又跑向異國。養育著人們的土地失落了子孫,子孫到了外地卻也遺忘了自己的根。寄不到的七封信,在兩國中輾轉流離,隔了一甲子終於物歸原主,安了多少人的心,但是一甲子多麼漫長,怪不得當阿嘉抱著女主角說,留下來或是我跟你走,會這麼樣的撼動人心。幾度怒摔吉他的阿嘉,是碰不到伯樂的馬,多少次我們也在我們所嚮往的領域/專業/工作/學習上,因為不能得志,而過著一日過一日漫無目標的生活。又或者,看到為了上上舞台,耍了好多機車心計的茂伯,又何嘗不是讓我們想起,嘿嘿,我也做過這樣的事!?甚至是輕輕帶過的,來台灣唸書便繼續留下來的友子、思念著公主的魯凱警察、為了事業努力打拼的馬拉桑、為了扶養女兒長大的單親媽媽、苦情暗戀著老闆娘的水蛙,這些劇中人物,有意無意都讓我們想起了自己或是朋友的影子。

無怪乎,這部片會夯成這樣了!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昨天借了一片DVD,裡面有兩部May Misri執導的紀錄片,沈重得讓人心痛。May Misri是巴勒斯坦人,後來就讀於舊金山州大的電影系,畢業以後跟美國先生一起合作了多部國際性得獎電影,多以巴勒斯坦情為主軸,昨天看的兩部也是一樣的主題,透過小孩的眼睛,慢慢追殤巴勒斯坦過去半個世紀的顛沛流離以及喪國之痛。

說起巴勒斯坦的歷史,那還真是一段既背情又淒慘的故事。

籠統的說,巴勒斯坦位在阿拉伯半島上西邊一塊長形的土地,北邊接著黎巴嫩、敘利亞,東鄰約旦,往南通埃及,自古就佔有一定的地理交通重要地位,西元前幾多世紀,先由非利士人佔領,後來由希伯來人在此地建國,之後又有亞述人、波斯人等,直至西元前一世紀羅馬帝國建立,多數的猶太人從此地四散,七世紀時,此地被劃在阿拉伯帝國領土下,這以後到上個世紀中葉為止,基本上就是所謂的巴勒斯坦人居住在此地,即便中間經歷過大大小小的歷史名詞,諸如十字軍東征、鄂圖曼帝國等等。

綜觀歷史直軸,各族的人其實都曾在此地駐足,留過痕跡,這塊長形土地,在邁入近代史以前大約是這樣的歷史。

而散居在歐洲各地飽受迫害的猶太人,自上個世紀初起便開始往巴勒斯坦移入,他們要重返自己的應許之地,卻打破了這塊土地長久以來的和平。至上個世紀中葉,正確的說,1948年開始,這塊土地面子裡子都徹底被搖動了,這是由於前一年,聯合國才剛剛決議把這個地方分畫為阿拉伯國跟猶太國,當時的人口比例阿拉伯人遠多於猶太人,這使得不管怎麼劃分,都會有阿拉伯人被劃在猶太國的名義底下,當然這只會造成更多的衝突。而猶太人積極的復國行動在不到一年的時間便在此地建立了現今的以色列,更使得不願意喪國的阿拉伯人連續發動了好幾次的戰爭,但無奈的是,每次,阿拉伯人都只是將自己的領土越輸越多,越輸越多。輸到最後,長形的土地,靠近北邊的巴勒斯坦人逃往黎、敘,中間的往東邊逃向約旦,南邊的逃至埃及,大家都成了難民,現在這塊長形土地基本上都被稱作是以色列了,所謂的巴勒斯坦自治區,也就只有靠著約旦河西邊的那塊土地(即大家常聽的西岸)以及連結到埃及西奈半島上那條小小長長的加薩走廊。

說回DVD,片中第一個故事是夏底拉的孩子(Children of Shatila),導演親身走訪夏底拉,拍攝當地孩子的生活。夏底拉是一個位在黎巴嫩南部的難民營,難民營裡住的都是從上世紀中葉開始陸陸續續從巴勒斯坦逃出去的難民,第一代難民在這邊只打算暫時落腳,但是有了第二代、第三代,他們知道巴勒斯坦復國無望,只能繼續絕望地在此地生活。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這則紀錄片的一位女主角,小學五年級,她說她好喜歡小孩,所以她長大要當醫生,幫助小孩,不要看到他們痛苦的樣子。但是鏡頭一轉轉到她的母親,她母親想起自己的親人在巴勒斯坦戰死的場面,邊哭邊說,「我知道她的志願是當一名醫生,但是我要怎麼跟她說,她連能不能念到高中都可能是個問題。」的確,在難民營裡面生活是很苦情的,那裡沒有電沒有水,要像一般的孩子一樣可以無憂無慮的一路唸書是不可能的事情,多半的孩子都是邊唸書邊打工,打工都也還是個問題,畢竟,難民,是沒有辦法取得合法工作資格的一群人。另一段把我震撼的一句話說不出來的是某個孩子的爺爺說的話,「戰爭讓我們失去親人,有的家庭還有四、五個人存活,有的家庭只有兩個,有的家庭只剩一個,有的家庭就這樣沒了,戰爭中,沒有一個家庭可以是完整的。」

第二段紀錄片Frontiers of dreams and fears,導演將位在夏底拉難民營的孩子跟位在以色列領土上的難民營的孩子串在一起,他們開始透過書信了解位在不同地方的同胞。這段紀錄片以兩個女孩為主角,描述她們透過書信往來了解彼此的難民營裡各自的故事。夏底拉難民營的女孩說,「但願我是一隻鳥,我可以飛往自己的土地,不再受拘束。」,我在想,夏底拉難民營的孩子或許會比較羨慕以色列境內難民營的孩子,因為至少在以色列境內,他們還是站在自己曾經有過的土地上,聞得到家鄉泥土的芬芳,不過一段獨白抹掉了我這樣的想法,那是以色列境內難民營的孩子說的,她說,「我們在這邊,活生生就是個監獄,東南西北,怎麼看,看的都是以色列軍,真的很難受。」,然後畫面一轉,轟炸聲雷雷,背景帶到她的朋友家,牆壁被炸個稀爛,一個大約三、四歲的孩子從地板上一百多顆子彈裡撿了一枚起來,天真的說,「子彈,子彈」。我不知道,哪一種會比較捶心肝,是沒有辦法踩在自己的故土卻夜夜思念家園的孩子?還是日日看著他人恣意攻擊本屬於自己土地的孩子?

哪一種都很讓人難過吧!?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