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把這部01年的片借回家來看是因為它隔年就奪下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大獎,我總是抗拒不了這樣的頭銜。
背景時代設在二次大戰納粹屠殺猶太人的苦難歷史上,電影主幹描述的是本在德國生活的一個猶太家庭,為躲避納粹屠殺,遠赴肯亞重新開始生活的故事。男主角預見的是納粹統治後猶太人將面臨的命運,為替家人開路,不惜丟下律師的工作,遠赴肯亞在農場替人做工,等著迎接妻女到來。女主角為愛相隨,本以為可以看到浪漫的新生活,卻不料非洲大陸的一切是這麼的陌生,在德國過慣如意生活的她如何重新面對新的開始是本片一個高潮。沒有包袱的小女兒在肯亞大陸展開新奇的童年,充沛的包容力使得她在異地反而如魚得水。三位主角三條支線交錯鋪陳出這段大時代下的小故事。
本來我一看到背景介紹上提到「納粹屠殺猶太人」,興趣已經少掉大半了,這類的題材在影視媒體中大量出沒,讓我一看到這標題,心頭就是一陣沈重,直覺聯想到的毒氣、集中營,我也很怕會拍出像是美麗人生裡面那種微笑勇敢面對死亡的悲情,所以看到這類的電影題材,往往我會跳掉,因為喘息還不夠。不過很出乎意料的,這部片拍攝的手法,完全不同於過去類似的題材。「上世紀的猶太人苦難歷史」在本片中僅只透過與家人的書信往來還有一台破舊的老式收音機裡傳達,不再有那種大量屍體堆埋的畫面也不會在一片靜音中出現一聲嚇死人的槍響。但相對地,少了這些視覺聽覺的震撼,主角的眼淚反而更讓人揪心。那到底是怎麼樣一段不堪回首的歷史啊.....看完這部片以後我的幾個心得大概如下:
1.「何處是我家」的遷移夢
是的,看完全片後,我感覺與其要將之歸類在歷史劇類底下,不如將之歸類在人類的遷移夢這樣的社會現象劇底下。整部片每個橋段的重點凸顯的都是,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我,怎麼融入。遷移,是一種社會現象,從小鄉村到大城市,從落後國家到先進國家,有時候也會出現相反地情境,就像片中的他們,從歐洲到了非洲。學妹日前在她的msn space上面分享了期末報告,用五本阿拉伯小說討論阿拉伯世界的遷移現象,有趣得不得了。遷移,背後有太多動機,經濟往往是大宗,逃避現實也是某種主流,但是也有像這樣的,是我們平常想不到的,因為,要活著。透過女主角那條支線,導演成功地描繪出一般人對遷移的心路歷程。一開始當然都是不安,但找到了可以支撐的力量就會對未來充滿期待,而這股支撐的力量夠不夠讓你面對重新開始的殘酷,那又是另外一回事。片中男女主角畢竟不是神仙眷侶,炙熱的非洲、沒有肉的三餐、永遠聽不懂的土話,這些嚴酷的考驗不是區區「I LOVE YOU」或者「TRUST ME」就可以解決的。女主角不願意把遠渡重洋的瓷盤擺上桌,因為她準備著隨時要回去可愛的家鄉,儘管那家鄉已經如此致命,當這幅畫面出現的時候,你看到的是多少個沒辦法也不願接受現實的遷徙者!這種模合期要多久,不是親身經歷,沒有人知道,有的就這樣真收手回去了,有的流血流淚留下來了,卻沒想到,有一天可以離開這個鬼地方的時候,卻已經紮根很深,再也離不開了。這是遷徙的人得面對的旅程,他,只能靠自己。相對之下,天真的孩子是幸運的,沒有包袱,不想太多,片中的女孩黏在家請的黑人管家身邊,能說土話,敢踩牛糞,身上的血液有一半已經是肯亞人,對非洲大陸的愛更是早已遠遠超過那個逐漸模糊的歐洲了啊。遷移夢出現在世界上各個角落,這些遷移的人到了最後,或許都會有著片末那位英國軍官提出的「何處是我家?」那樣一股淡淡地疑惑或哀愁吧。
2.反射的人生態度
片中有個橋段也讓我印象深刻,身為猶太人的女主角,逃至肯亞來生活,初來乍到的日子中,完全不願意融入,更對著黑人管家說,「你想跟我說話,就跟我說德文,別跟我落土話!」,後來被男主角斥責,說她跟納粹的心態沒差兩樣。這「將心比心」的道理人人都會說,做起來真是不那麼容易的,台灣社會有這麼多的外籍勞工,台灣人怎麼對他們,又怎麼對那些外籍新娘的下一代。同樣的,我想運用在中東最為混亂的巴勒斯坦也是適用的。
這部片長達兩個多小時,像是涓涓細流般闡述著一個家庭的遷徙之路,歡笑的鏡頭不多,取而代之看到的盡是些爭執與淚水,不那麼舒服,儘管如此,卻是相當寫實的一部佳作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