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以前曾經看過關於這部片的電影介紹,上個月DVD出來以後,我就把它借回家來看了。故事主角其實是蕾拉的父親,電影描述的主題很簡單,總歸來說可以是一句話--以駕駛計程車為業的父親在巴勒斯坦的漫漫長日。蕾拉的七歲生日,父親要做的事只有一件,就是趕在晚上八點以前回到家替女兒過生日。對多數幸運的台灣人來說,這看起來像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在戰火不休的巴勒斯坦,這卻是一則辛苦的承諾。

在電影中,蕾拉的父親在其他阿拉伯國家做過十年的法官,此刻是為服務祖國才回到巴勒斯坦,但沒效率的政府機關不但讓他做不了法官,他還另外深限於窘困的經濟之中,只好借了小舅子的計程車,以駕駛為業。這樣的一個角色,我們可以想像,一個看不慣所有不合法事情的法官,但偏偏他現在居住的環境是全世界數一數二混亂的地區!充滿了諷刺及矛盾的戲碼於是時時刻刻上映中。

電影很簡單的就是記錄了他工作的一天,藉著與乘客或他人的互動,活生生地把一代亂世演出來,其中有幾個點,我覺得讓人印象深刻。

首先是對公家機關的批判。例如,為了重拾法官之職他每天帶著文件去司法部跟部長會面商談,這個人抱著希望,對司法部充滿信心,然而部長三不五時地更換,內部不停地在「革新」,使得正經事在重新裝潢辦公室或改換窗簾等「改革」大事的前提下,永遠插不了隊。又有一段,描述的是他把乘客忘在車裡的手機拿去警察局報備,原以為簽了文件交代來龍去脈便可離去,沒想到警方對他進行扣留盤問彷彿逮到江洋大盜。還有一幕是,開車開到一半的時候,他突然被交警攔到路邊,以為是有什麼問題,沒想到這位交警爆出的話竟是,「能不能把你這台計程車賣我,我下班以後可以做副業,價碼我們可以談......」在這幾幕中,我看到的是一個小老百姓對司法正義的信仰,如何在不堪腐敗的政府制度下被瓦解。

除了對公家機關的批判以外,對於巴勒斯坦人民,電影也做了批判。當坐在副駕駛座的乘客被要求繫上安全帶時,這位乘客驚訝的表示根本不會有人在意這件事,他說「你肯定不是巴勒斯坦人吧。」另一幕是當男主角拒載攜帶武器的乘客時,那位乘客說「你這是自找死路,這個國家一半的人攜帶武器,另一半的人坐不起計程車!」透過這兩則對話,我們看到的是當人民長久處於動盪下所產生的怪異現象,那些不合法不合理的事情現下成了天經地義,而合法的行為則成了不可思議。

電影很短,一個小時多一點點而已,但是不知道為什麼看起來卻覺得有種是否演不完的感覺。不過這還是一部很難得的片,因為他是少數我看過,不把重點放在以軍進佔巴國領土的悲情,而願意自爆巴勒斯坦境內自身政府混亂的電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