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學無止盡 (11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這個連續三星期的工作坊,今天畫下句點,要說有什麼待改進,就是時間真的太短了啦~好想再繼續跟大家學習。

每一次的開場時間都讓我很期待,Azama先生真的很會帶,第一次讓我們用zoom互動、第二次讓我們做一個深度分享,今天最終章,帶入老師最最最需要的Self Care,大家快樂地安靜呼吸。今天的重頭戲還是在上次兩位西班牙老師的教案,上一次,做的是Think aloud,從頭到尾把這個過程做給我們看,今天則是讓兩位老師分享他們做完以後的反思。我滿喜歡這部分的,雖然最終他們做出來的內容跟之前think aloud的時候有點出入,可是我覺得這就是最真實的部分,不可能真的每一次實際教的時候都跟當初設想的一樣,過程會碰到問題,在問題中調整原先的設計,讓最後呈現的課程能夠符合學習者當下的需求,這才是老師的真正功力。

第二個小時,我們進入小組討論。原先是按照語種分組,這時才發現,中文老師只有我一位^^",所以我就空降去日文組,雖然我一級的功力早已喪失,可是這種臨時對話冷肖維還是可以硬撐一下的,沒想到裡面的老師超好,而且我還有了一個一人親衛隊,對我超好,跟我說乾脆轉換跑道加入日文老師的行列。說真的,我這三個星期大量跟日文老師互動,我發現日文老師真的是可愛又可敬,非常認真。因為都沒有人分享,我只好在我那個小組裡面,再度把我的教案提出來讓大家討論。我只是拋磚引玉,後面帶出來的話題,怎麼增加學生的說話內容、怎麼增加以學習者為主的詞彙,這些內容都很有意思,我也得到不少靈感。

六個小時的學習實在太短了!雖然今天下午我沒有報名,但是滿心期待下次跟大家再相見!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週進入Day 2,剛好踫上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一生為正義奔走的RBG病逝的消息,所以一開始我們大概花了25分鐘分享我們生命中重要的女性,以及他們的特質。我必須說,這次近距離地跟Yo學習,發現他才真的是一個很溫暖、很接地氣的Coach,光光從這兩次他帶的warm up活動就知道。

上個星期,運用導向設計的原理,把重點放在最後一個步驟「Take Action」上面,這個星期,則是一步步推回,把整個流程的骨架做出來。第一個小時,Mio老師這次完整地介紹了他們學區設計出的便當教案,然後後半段,Yo帶著兩位西班牙老師,用Think Aloud的方式,完整地演示了一個新單元,討論「母語保存」。這個框架的好處是,每一步都很清楚,也不難運作。第一步,是決定我們的Action;第二步要想的是學生上課需要進行哪些溝通性任務,來幫助他們最後可以順利產出驗收;第三步是要想學生需要的語言點(我特別喜歡Yo在過程中,不停地push for high leverage);第四步,是決定素材來幫助學生進行理解;以及最後一步,老師怎麼樣透過把鷹架鋪好代入真實語料啟動學生學習動機。下午一樣是自由時間,上次老師拼命鼓勵大家享受戶外陽光,不用留下,我就真的沒留下,而且上週我頭腦還沒有很清晰,還在為了學校大大小小的事心煩,沒有時間好好設計,所以也無從發問,留下顯得多餘,不過BTSN都忙完了,我也有時間做作業了,所以這次的課我就參加了下午場留下討論。

非常高興自己做出這個決定。我跟老師們分享了Self Care的教案,獲得大家的「讚賞」,讓我感到有點不好意思,因為畢竟這個單元我從暑假就開始構思了,是個一魚兩吃的概念。當然,我也藉機提出兩個需要釐清的問題:在Take Action的地方,是不是都得搞到像分享的教案那樣,要找到authentic platform讓學生去發表去跟真實世界互動?老師們的回答是,不需要一次就要跳到大海裡,這些action可以很小規模地,從自己的班上做起。我第二個問題,問的是真實語料要多前面就介入,我本來以為可以有點彈性,但是我感覺老師們在這個設計的架構中,還是希望一開始就能呈現,但是可以在呈現之前,先給學生做適當地鋪墊,讓學生在處理真實語料的時候不至於被嚇跑。

自從之前上了Leadership Strand以後,我都會仔細觀察上課的講員,想知道什麼樣的講員是我喜歡的,什麼樣的風格是我喜歡的,我可以從他們身上學到什麼。我覺得這次的講員Yo先生,真的讓我學習很多,我雖然不是第一次現場聽他演講,但是以前總是遠遠地聽,然後覺得老師很搞笑、很有創意,而且他是能把大理論跟現場結合的老師。但是,我這兩週跟老師近距離學習,我發現他真的很謙虛,明明他的等級就遠高過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可是他就是會很認真地聽你的問題是什麼,很認真地給予回饋,另外就是他的幽默喜感、那種不急不徐的回應態度還有他營造出來的輕鬆氣氛,真的就是可以讓每個老師覺得上課非常非常舒服(我之前碰過一個講員,也很有料,可是她講話跟速度都太快,讓人覺得提問好像是在浪費對方時間,就感覺很緊張),我就想起來我一位日文老師朋友跟我說Yo先生是她的mentor,我當時心想,怎麼mentor他那麼忙,這兩次上課以後我發現他跟你上課的時候,是真正的fully present。

Day 2就這樣在一個輕鬆的午後劃下句點,下週是最後一次上課了,覺得有點太快,可是真的學了滿多(雖然我後來發現叫成國際素養好像有點太假掰了,不過是我自己理解有問題,不是他們的問題)。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來已經打算今年開學以後調養生息,沒事不要再參加工作坊了,沒想到,各類工作坊越演越烈,全面線上的關係大家是卯足勁地在辦,然後,我也就不知不覺地在參加和被參加中過了一個又一個。但是,我今年下定決心,絕對不再拿學分了,這是真的。今天參加的是MBWLP,我從來沒參加過,因為跟我們史大工作坊是相同性質,也是一年都會如期照主題辦個五次,早上聽講,下午實作,現在換到線上模式,他們換了一種方法操作,把一年份的課,壓縮成連續三週超精簡的課。我參加的主題是Global Competence,兩大原因,其一是我們史大這邊的工作坊沒有這個專題,其二是因為這個講題的主講人Yo老師。我第一次聽他演講的時候,是某年的ACTFL,當時整間教室都爆滿,教室前排大概地上坐了三排,站在走道上的老師更是排排相連到天邊,可是大師是真的厲害,他的笑話信手捻來,隨便真的都很好笑,然後料又多,常常跟大家分享教學實例,難怪那麼受歡迎。這個星期是第一週,我本來以為人很多的,因為最近隨便上個課都是三位數起跳,今天的課三十來位,而且有十位是項目團隊,所以上起來挺舒服。

我們這門課運用的框架是Global Competence的四步驟:Investigate the world、Recognize perspectices、Communicate ideas、Take Action,然後再搭以Backward Design,所以今天第一週是從最後一個步驟做起,「我們最後要給學生做什麼?」其中有一個分享的教案是日本的便當文化,我真的覺得這個教案做得好精緻,從廣告到高中生的感謝文,讓學生理解日本媽媽透過便當傳情意的文化,再讓學生自己設計一個給家人的便當。我以前學日文的時候,是非常的Drill Driven,一板一眼一路走來,當然有他的成效(畢竟我也是過了N1),可是這幾年來每次聽到日本先生的分享,特別是美國工作的日本老師,都會覺得他們的二語教學已經走到了一個中文也有點追不上的地方了。作為華語老師,我們也一定要好好加油。但是,我回頭又想,這個跟Global Competence之間的連結性...只好用先生本日重點句「不要畫大餅,從小地方做起就好了」來總結本日學習!

第一週的學習,我們也有很多小組互動的時間,我分到的小組老師,人超好!給我們超級多的資源,完全展現日本先生認真的精神!以為自己夠認真,在日文老師面前還是個未到班!

在小組學習中,我想分享制服文化,結果上網查一下沒想到制服投票的活動這幾年好像都沒有辦,只好含恨割捨。雖然不再申請學分,可是都不做作業感覺心裡難受,這個星期還是好好想想新的Action好了...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年真的拜疫情所賜,遠在北卡的年會也可以參加!一聽說今年年會會請到曾妙芬教授分享,馬上就報名了!幾年前曾經上過曾老師的工作坊,談任務教學,當時就被曾老師的專業跟熱情給感動到,老師談「任務」的時候,眼睛都會發光。那時,也剛好是我在現任學校的的第一年,老師的分享還有專書,真是有如及時雨,對我非常非常有幫助!時隔五年,今天再看到曾老師,還是那麼神采奕奕,而且老師再三跟我們保證,其實優質的網上教學並不是做不到的,讓我們聽著聽著也多了信心。

重點筆記:
設計以學習者為中心的任務:密室逃脫、句子層級的quizlet、看電影片段Kahoot、
檢核重點:教學目標完成度、學生語言輸出、師生說話時間比、學生為中心的活動

一整天還有很多其他分享,也都滿具啟發性,像是杜老師從非母語者的角度分享閱讀教學策略,對我們這些母語者老師來說,也非常有用。現在想想,我在做閱讀的時候真的是很不體貼,學生也真的是很吃苦耐勞,最後一場于老師分享一些互動小活動,我覺得也給與會者一些活力,長週末過後,我們口袋裡又多了些東西了。每次參加研討會看到大家無私分享,就會跟著也熱血起來。五的開學第一週,有點在「試行錯誤」中運行,且戰且走,這個長週末得好好靜下來,重新反思所謂的「Less is More」,希望新學期新氣象!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工作坊的第三天順利劃下句點。第三天的重點放在Feedback上面,是我真的比較感興趣的,我覺得前面花在講Motivation的時間太久了,大家會在暑假來報名上課,應該都是滿有sense的老師,應該都會知道動機的重要性(雖然我們不見得很熟悉背後的研究學理),我感覺多數的老師還是比較希望能聽到一些直接可以應用在課堂上面的內容。

上午的內容著重在怎麼給好的反饋,同時間也是讓我們反思反饋的目的,最終還是要跟動機還有學習者的proficiency level結合在一起。講員的非同步時間依然安排得精彩,選了之前NFLC的一場session,是我沒聽過的,其實我還滿高興的,因為在這個工作坊被迫(?)聽的兩場session都是漏網之魚,其實都很好聽!這一場講的是怎麼給學生反饋,從溝通技巧、自我評量、總結評量到single point rubric的介紹,內容相當豐富,說到這,還是要誇一下講員,我很喜歡她設計的processor worksheet,可以很有意識地幫助我們消化新資訊。

下午場結束得令人相當傻眼,講員用一個小時介紹各種不同rubrics,這個時候我非常感恩過去在史大的訓練,這些rubrics對我來說都不陌生,我無法想像第一次聽的老師怎麼有辦法消化這麼多訊息,畢竟我當年也是用一整年在討論...我們的下午場只有一小時,不但要塞講員介紹的內容,還要分組討論,我這組老師,光光是自我介紹就牽了大半天,根本沒在討論老師要我們討論的內容...想起上一場的工作坊,整個討論都超有效率的,這一次看到老師們可以完全不著題的功力也頗吃驚。

總之,就在大家慌慌張張(講員倒是一派優雅)之下,結束了這場三天的工作坊。然後,我這個夏天所有的PD就到此為止,接下來要好好休息一下了!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的重點放在怎麼設計活動流程,可以讓學生一直保有動機性。我覺得講員在佈置非同步時間設計得很精心,給我們討論的話題和活動都是在驗證她引用的理論,不論是動機理論還是今天的 I>We>You Do,都可以看到她的想法和脈絡,可是,同步時間的講課,我比較難專注,下午回頭去看講義,一度納悶真的聽到這一段了嗎?還是又去Candy Crush了...又不免想到,如果連作為老師的我上課都會這樣,那我們的學生一直上網課可能放空的時間更多。不過,可能也是只有我這樣,我看大家作業寫得都滿滿的,讓我有點慚愧。

還是得把重點畫一畫,雖然關於動機的部分多屬老生常談,可是非同步討論的TRTW或是GRR理念都還是讓我覺得頗有收獲。

TRTW的步驟:

Talk 1 : conversation as a hook

Reading: Reading text as a primary resource

Talk 2: Intention Discuss

Writing: Independent writing product

我沒有覺得這個活動很難,不就是有點變相的Think Pair Share嗎?

GRR (Gradual Release of Responsibility):老師的圖像設計我給個讚,非常直觀

兩個三角形相對立的觀念,前期Teacher Responsibility為主,後期必須放手讓學生有Student Responsibility。其實也就是I do > We do > You do together > You do alone (老師最後的提問,我們在Summative Assessment上面會不會提供過多的支援,這點我得反省。)

最後來一個裡心得是:好家在沒申請學分:P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暑假最後一場研習終於展開。這一場研習會的焦點是從學習者的角度出發,第一天我們談的是「動機」。講員提供了不同的「動機」理論,其實講的是兩件事,一個是學生需要覺得這是能力範圍所及、可以做到的,二是學生知其重要性、知道為了什麼而學。

第一天的學習,雖然講員引用了不同的理論解讀Motivation(ARCS/ Socio-Cognitive Approach/ Needs vs. Exprctations/ Universal Needs),但還是覺得有點點老生常談。不過講員分享的資料裡面,有一則是強迫我們去聽上週NFLC的學生論壇,聽聽學生的心聲,這點倒是覺得還不錯。都知道做一個好老師要去聽學生的心聲,可上週的學生論壇,真的去聽的人還是偏少,可見多數老師還是習慣專注在自我強化,怎麼設計教案、怎麼運用教材、怎麼給學生評量等等,還是比較少人願意撥出自己的時間,聽學生到底在想什麼。這個對我來說也是一個滿好的反思,今年暑假有機會做了很多次學生,好好地反省學生學習的視野。

研習還有兩天,繼續學習如何將心比心。

 

* ARCS: Attention (create interest) + Relevance (making connections to Goals) + Confidence + Satisfacation (或Success,create postive learning outcomes)

* Socio-Cognitive Approach: Expectancy (I believe I can do it) vs. Value (I believe it matters)

* Needs (self-actualization) vs. Expectations (self-efficacy)

* Needs for achievement + Affiliation (social interaction) + Power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放假前跟著學校參加世界公民全球教育的研討會,意猶未盡的,哈大又一直寄信來打教授的課,所以腦波弱弱地又註冊了。這個課比上次QFT更短,只有兩週。開課以後,發現跟想像中的課程有點差距,我本來是希望能夠多看一點實例,了解世界公民全球教育在每個課程底下體現的模樣,結果,這個課重點不在這。這門課重點在教我們怎麼跟大家宣導「世界公民全球教育」的重要性,所以我能拿來運用的地方真的就比較有限,因為在下的學校最不知道怎麼實踐世界公民全球教育的大概就是敝人我,根本不需要我去宣導,讓大家來宣導我還差不多...

雖然跟我心中想像的課程目標有點距離,可是這門課的同學互動很不錯,讓我想起修DI的日子,那個時候也是碰上了一群很優秀的教育工作者,互相打氣互相給回饋,上一門QFT可能是因為剛好碰上疫情,大家大概心思都不在,互動性沒有那麼高。這門課倒是心情反轉,因為只有兩週,而且一開始的時候有幾個老師大放厥詞的,本來真的讓我沒什麼期待,可是沒想到一個星期過去,氣氛變得很好,這門課跟修DI的時候一樣,老師來自各地各領域,有好幾個大學老師、小學老師、項目負責人。在與他們互動的過程中,我終於理解這門課的真諦,不是在教授準備了新的東西教我們,而是在跟其他老師交流之中,重新思考「世界公民」與「全球教育」的定義。

這門課還有個作業頗為討厭,是要做一個一分鐘短講(Elevator pitch),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光為了錄這一分鐘,我瞬間白髮又不知道燒掉幾根。不過,雖然燒白髮,可是這門課確實達到了打強心針的作用,以後在學校跟人家討論,應該就不會在那裡卡卡不知所云了,想到這邊,還是要給這門課打個高分。我自己反思還有從其他老師身上學到的幾個心得是:

1. 真正的核心還是在於同理心的培養,而同理心的培養,不是只是透過一個又一個的project,而是應該透過日常不停不停地對話和反思。

2. 教初級班的外語老師不要妄自菲薄,更不必一直糾結在學生語言能力有限做不出好的全球教育課程,其實從第一天開始,我們就在幫助學生打開心胸去認識另一個不熟悉的文化和視野。

3. 關心發生在世界上的議題,不停地反思報導的立場,這是誰的立場,又,誰的聲音被掩埋了?

幾個不錯的資源跟大家共享一下:

https://www.amnesty.org/en/get-involved/take-action/

http://globallearning.ascd.org/lp/editions/global-continuum/continuum.html (老師們可以先用這張自我檢測表看看自己需要加強的部分)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大概是美國外語老師近期的關注焦點,我已經收到來自各方的催逼信件,所以當然也是有好好參加了。三天的研討會,主辦單位超級貼心,九成的分享都是可以回放的,造福我們這些沒有辦法早上七點爬起來上課的西岸人。研討會有近七十場的分享,當然不可能每個聽,我挑了一些我聽過的講員和比較有興趣的主題,但就算是這樣,有時還是不免會踩雷。這裡跟大家分享一些精彩的(研討會的影像回放聽說會存到八月底,老師們如果有時間抓住夏天的尾巴替新學年做準備吧!)。

Session 16:差點錯過,講員談怎麼在初級班做閱讀教學,重點是講員分享的策略值得深思,太多時候,我們都沒有跟學生談策略就要他們拿著讀。

Session 18 + 31:這兩場演講是由我非常喜歡的老師,也是我上個星期參加工作坊的講員Laura Terrill主講,我真的要跟所有做外語教學的朋友們大推老師的分享,我自己非常幸運,開始在K-12的第一年就聽了她的分享,對我後來的工作和設計課程非常有幫助。老師在這場研討會分享兩個題目,一個是分享課程設計、一個是談表現評量,都是老師拿手的,所以如果沒有機會像我那樣可以上工作坊,那不妨先從這兩場短短分享開始。我最最佩服她的一個部分是,就算你已經聽過很多次老師的分享了,她每次丟出來的教案都是不一樣的!然後,每次在分享時使用的例子,都會讓你覺得,「哇~還可以這樣做!」

Session 25:這一場真的很精彩,三十分鐘講滿滿。講員跟大家分享各種interpersonal的活動,幾個我做過了,幾個是新活動,我想試試:
- 讓學生在反思「I used to think...but now I think...」
- apples to apples:設計情境題目讓學生回答,第二天小組討論,讓學生票選最佳答案
- Venn Diagram的三角或是四方變形,讓學生討論彼此的異同
- presentation karaoke:這跟金老師以前分享過的活動很像,只是金老師的是運用網站,照片比較隨機,而講員在這裡分享的是設定一個主題和準備自己的照片,讓學生上台即席報告。
- this or that:變相的你喜歡A還是B

Session 29:這篇主要談怎麼做interactive interpretive,preparation > comprehension > discussion > extension。比較特別的是在comprehension的地方,做了兩次。

Session 49:談怎麼在線上做Stations,如果線上教學持續,這些都是救命的方法!

Session 50:利用Gamification讓課堂更刺激更好玩。

session 64:美麗大方的金老師給大家介紹了超實用Padlet和Mote,我沒有試過Mote,又學了一招!

研討會都還沒上完,已經收到熱血法文同事的整理報告,以為自己很瘋,其實學校比我瘋的人到處都是。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好快喔,三天的工作坊就這樣結束~

最後這天,我們把焦點放回到Assessments上面,也談到一點Rubrics。三天真的太短了,老師的PPT那麼豐富,可是也擠不下了。我必須再說一次,我是真心佩服老師,光光是她一個個給我們反饋,留很多時間讓我們發問就可以知道。我當然也卯起來,最後一天了,把我過去還沒有釐清的觀念一次問完。我問了老師關於IPA的一些看法,雖然老師這次主題,IPA不是主角,但畢竟老師是這方面的權威,我的第一個問題是前一天提到不需要引用太多Authentic Resource,既然重點不是在多,而是在怎麼運用,那拿到一個resource在手,formative assessments已經狂用了,summative assessments的時候能不能拿來繼續用呢?又,Summative Assessment的時候,是不是都得用同一個resource來評估三個模式呢?老師的看法是,儘管我們拿到一份真實語料,我們都應該想辦法把它用在三種模式上,但是總結性的時候不需要真的太糾結在此,因為就算學生在Interpretive的時候表現不好,沒能真的理解,也不至於影響到後面interpersonal跟presentational的表現。我另外又提問了關於Intercultural的問題,到底是要專注在Target Language還是要放眼Global,老師說我們還是專注在Target Culture上,但是考量學生的背景,如果班上有韓國裔、墨西哥裔的學生,在做文化介紹或是報告的時候,就應該要讓學生有機會談他自己的原生文化。

除了跟老師學了很多以外,我也跟組員老師學了很多,他們都是Department Head@@”,難怪發言都那麼厲害。^^"非常期待下下星期的PEARLL工作坊系列2。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工作坊的第二天,因為學校一些雜事需要處理,讓我有點分心,不過,還是超有收穫的!

上課的模式非常固定,上午同步講一場,下午同步講一場,同步的時候,講員放了很多時間讓我們一起討論,然後其他非同步時間都是做自己的功課。昨天因為是工作坊第一天,大家的分組都很隨機,可是今天,講員特地看了我們要做的主題、學生背景,是特意安排的分組,就整個好極了,因為我這組竟然有兩個阿拉伯語母語人士!而且,今天這組的老師(雖然話很多)可是都超有sense的,所以今天的小組討論比昨天更專注。

昨天Laura的焦點放在語言功能,今天的焦點則是導向設計Backward Design。說到這,我真的超擔心,明天就最後一天,這樣怎麼講得完?今天聽到的重點跟心得是:

1. 三個模式中,最重要的應該是Interpretive跟Interpersonal。Presentational的報告,有兩種,一種是我們老師比較熟悉的(polished version),寫得(或是要求學生做得)很漂亮,通常是比較長期、老師會一直提供修改建議的project,但是另外一種可能是我們更需要專注的,在沒有任何協助與資源的情況下,學生能寫出的東西(On Demand)。

2. Authentic Literacy(Getting the most out of a text):文本不是只是拿來閱讀而已,重點是下一步,學生讀完以後能做什麼?討論?創造?比較?另外,善用文本,做好前置和後續。

3. I can + Function + Context = Language Target 

因為明天就要結束了,所以我又提前把作業做完了,老師點評really well thought。上到目前為止,我對老師超滿意的,老師最厲害的地方是她真的看了你的作業,很認真地給反饋,這其實是我們最需要的。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知道最近一直在寫阿文有點誇張,可是我可以那麼專心學阿文、看阿文、讀阿文、寫阿文的時間大概也就是到昨天,因為接下來三個星期都得做PD,然後就要八月了,八月我打算修身養性,停止所有瘋狂的好學生病,然後準備去開學。

言歸正傳,這個星期參加的PD是PEARLL,全名實在太難記,可是我真的從以前就一直很想參加,但每年回台灣的誘因更大,所以每年錯失,今年因為線上化的關係,所以我趁第一時間就報名了,非常開心。第一場工作坊專注在主題設計,請來的是這個領域的超級大咖Laura Terill,我已經聽過她的分享好幾次了,可是每次都很多人,有疑問也沒有辦法好好發問,這次的工作坊屬於小而美型,所以上課第一天我就卯起來提問,把我這幾年來在設計主題式教學時碰到的問題,一口氣都問了。她的幾個招牌觀念 (target language、functions、project、topic/theme)一路走來還是那麼一致,對我來說,卻是個很好的提醒與再複習,今天也聽到一些過去沒有聽到的想法:

1. 學生需要的不是複習,而是不停地在不同主題中重複語言功能(functions)。Laura有一張自我檢視的表,我覺得非常實際,可以幫助老師們檢查,自己設計的課程是不是亂槍打鳥、漫無目標。先想想看,這一年我們到底需要學生掌握哪些語言功能,再看我們教的每一個單元,是訓練學生哪些功能,可能一年固定五、六個功能(描述事件、問問題、表達喜好、給予建議...),如果這一課可以涵蓋三、四個功能就很不錯了,如果這一刻,一個功能都涵蓋不到,那我們必須好好思考,這課被放在這年教的合理性。

2. 不要一直想著要Mastery Based。我非常認同,因為這不是一個語言學習的常態,要怎麼定義或是評估學生已經達到Mastery了?學生學完這一課,達標了,可是下一課又都忘了,錯漏百出,那他上一課到底是Mastery達標還是未達標呢?作為老師我們要訓練到哪個程度我們才會放手說達標了可以往下走了呢?所以直白說起來,學習外語這麼多不同的approach中,Mastery Based並不是一個好方法。

3. 不要再有誰誰誰落後Behind的想法,語言學習就是不停地繞彎路,沒有什麼behind,學生位於的位置就是他的proficiency,我們就是從那繼續幫他往上走。

這個工作坊為期三天,雖然配合東岸時間,我這邊早上七點就得自我清醒準備上課,但是因為是自己欣賞的講員,所以還是上得很興奮。做為學員,我們也要交作業。過去在史大,有一年都在做主題設計,所以作業對我來說不是很困難的事,我主要是希望看到自己在這個議題上還有可能出現的盲點,講員也沒讓我失望,針對我設計的「我的暑假」,她就從socioeconomic的角度點出可能的一個盲點,讓我再把關鍵問題能夠設計的更安全一點。明天繼續加油!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之前收到K-16項目對接論壇,二話不說就參加了,還邀了朋友、同事一起,因為這一直是教學時掛在心頭上的事,過去一直有個印象,感覺好像大學在做大學的、K-12在做K-12的、週末中文學校在做中文學校的、沈浸式在做沈浸式的,我剛好又待過前面三種機構,覺得每種教學機構有他的好、有他的特色,但是不知道怎麼能把這些機構串在一起,好讓學習者能無縫接軌,所以看到這個論壇的時候,心裡頭還滿激動的。

幾個聽到的思考點:

1. Portfolio
大概是五年前我在ICICE聽到一位老師分享他給社區大學的學生做的portfolio,我覺得這個點子超棒的,就拿回來改了一下做成比較適合中學生的portfolio,在史大的時候我也跟其他老師分享,有一位其他學區的西文老師就把這個想法又推廣到他們的學區去。今天聽到大家又談portfolio,我覺得我也要開始思考我們的portfolio還可以怎麼做,讓他更有價值更有可信度,然後怎麼跟高中部連結上去,最後帶到大學去。

2. 走出教室的項目
讓學習者的中文不再只是單單教室內使用,而是看到語言怎麼跟真實的生活可以結合一起。

3. 手寫與手打
恰巧這也是我跟學姊一直在討論的問題。雖然這不是這次論壇的焦點,但是實在很高興很多人開始關注手寫與手打的問題,我真心希望我們K-16在這方面能得到共識。

滿心感謝主辦單位和趙老師,邀請到這麼多有代表性的老師分享見解,然後在時間掌控上也很流暢,每個部分都很精彩,每個分享都能引人再深入思考。第一段分享,連老師的沈浸式項目讓我們思考的是上面的教學機構要怎麼迎接這些從小就學習中文、水平已達高級的學習者,接續的項目還能怎麼幫助這些學習者?在高中任教的王老師提出幾點心得,我想也都讓中學老師非常心有戚戚焉,包括我們怎麼能夠持續中文學習的人數、還有對於大學分級考試的提問,這些的確都是中學老師所好奇所關注的;蔣老師分享大學從下而上注重語言正確性(micro teaching)以及k-12從上而下單元式的教學做法(macro teaching)講得也非常通透,我在大學工作面對大學生或是成人和現在在中學工作面對青少年,確實是很不一樣的做法,我在不一樣的地方做不一樣的事,但是我沒有去想同一個學生他在中小學的學習方式怎麼與大學的語言教學方式銜接一起。第二段分享,竹老師分享前人的腳步,照片放了好多以前在華研時曾經聽過的故事、見過的大師,心裡一陣感動。我們真的是站在這些巨人的肩膀上,要思考怎麼樣接棒。把華語教學繼續往前做,真的是我們這一代人要一起共同努力的目標。第三段承接第二段前人的披襟斬棘,分享目前開發的新項目,看到K-16的對接,不管是白老師分享的AP或是雅芬老師分享的領航,或是北卡劉老師、王老師在協同合作之下的教學示例,我覺得都給我們看到很多的可能性。最後一段放眼未來,許老師在未來的研究方向上給了很多專業、中肯的建議,金老師的勉勵也讓人覺得感動。作為一個語言老師,我們不只是中文老師也是外語老師,一步一步,先把自己的教學做好,擴展與其他老師之間的交流,最後更要走出去,不要永遠只待在一個小圈子裡,也不要妄自菲薄。

視野開闊了,心也開闊了。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怕我無聊,H邀我參加全美中文(NCLC)的研討會。這是我第一回參加,覺得好誇張,教中文教那麼久竟然不知道原來有全美中文研討會...這次受到疫情影響,所以許多研討會也都線上化,包括NCLC,我覺得他們選用的平台真的太棒了。時間清楚、功能多,我覺得有趣度簡直勝過實體研討會。且讓我慢慢道來:

1. 1:1 networking
網路研討會的眾多功能中,有一個號稱networking的功能。我最怕跟別人有network,可是之前上了一堂課,我發現不喜交際就是我的弱點,我告訴自己這是我要努力的目標,所以這兩個月,只要碰到network這種事,我都會自我推一把,所以我就點點看,本來想說三十分鐘怎麼network啊,後來發現我想太多,其實根本就是一對一三分鐘聊天室XDD,三十分鐘我真的聊不來,三分鐘我很可以,於是這個network功能就變成這三天我最開心的時光。有一輪還輪到陳老師...

2. Plenary分享
在Plenary分享中,我覺得第二天談Authentic,讓我很有收穫。本來我以為又是談「真實語料」,期待不高,可是今年分享的老師,從不同角度談Authentic,也提醒了我怎麼看authentic,不是只是text、context語料而已,authentic也要談relevace和audience。好比,趙老師分享他怎麼把Covid 19融在課程中,學期末的時候我也做了,但是就沒有趙老師做得通透。

3. Breakout Session學習
Breakout Session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線上化的影響,感覺比實體研討會少了很多,可是我參加的幾場都不錯,尤其要講最後一天聽到的,高老師(Matt C)用一口比母語者還標準的漢語解釋了Can do Statement,他的分享大概是我聽過對於Can-Do說得最清楚(而且也最好笑的)。用function、content/ context、text type來標記Can Do,幫了自己也幫了學生,讓自己的教學更明確。我很喜歡他分享的一個教學理念,也是我一直告訴我自己的,學習外語不容易,作為一個老師,我們是在這個漫長又不容易的路上,幫助學生把這個過程變得容易一點、有趣一點,而不是要考倒他們,學完三年覺得中文是場惡夢,以後再也不碰中文。我覺得語言老師一定要常常把這個道理放心上,我看到太多學習外語的學生(或是我自己的同學),學到最後都放棄,固然每個人修行不同,可是捫心自問,做老師的我們就一點責任沒有嗎?所以真的是幫助學生,讓他們願意一直學下去才是我們真的要著重的。另一場聽的是金老師的分享,金老師果然就是金老師,我以為我這幾年在史大跟老師一起學習,大概已經都聽過老師分享的內容,沒想到,每次聽到老師分享都還是眼睛為之一亮,每次都還是會學到新東西。今天老師分享的是差異化教學的一些策略,跟之前我在哈大上的切入點不同,但是卻是語言課室中很容易使用、很容易操作的方式。老師分享的幾個活動也都十分有趣,很值得拿來在課堂上做。

七月還有一場全美外語研討會,今年就用暑假把一整年沒參加到的都參加吧!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之前學校幫我報了一場研討會,邀請哈大的教授來談Global Education,我本來很開心的,因為自從在哈大上過進修課以後,這門課就常常會在螢幕中不時跳出讓我非常心癢,可是這門課費用太高了,我不敢跟學校請經費,沒想到學校自己送上門來幫我報名,那還有不上的道理嗎,可是,這個研討會也真不是開玩笑的,東岸九點是我的六點,我今天五點半就爬起來準備了。雖然我名為Sabah,可是我多久沒有看過清晨了啊。半夢半醒之中,我在zoom看到我的同事,她可能也不是個早起的鳥兒,一整個臭臉。

研討會超級精實,當然Keynote Speaker請到Reimers教授替大家開場、做結束,中間還穿插Public Health Issue,兩場專題,還有小組實作,整整八個小時,我從zoom離開的時候,都已經不知今夕何夕了。今天最主要的議題圍繞在如何幫助我們的學生建立起世界觀,我上了幾次哈大的課以後,我發現他們整個教育部的核心就是student agency,喚醒學生自學似乎是他們對自己的使命,今天的討論很多也都是圍繞在這點上。因為這個不是我的強項,所以我本來想裝鱉,就聽聽就好,但是想起之前我上的另一門課,我告訴自己要努力一點不要那麼孤僻,所以我今天非常盡心盡力的發言,不過在Public Health那場專題,我最應該替台灣好好發聲的時候,居然被另外一個老外先搶了去,都怪我英文想太久,不過那人真讚,直接單刀破題引台灣的例子提問政治角力與不公平的國際關係,我馬上Echo他,啊~真的很為台灣驕傲,台灣的努力、台灣的貢獻,真的是很多人都看到了。講員在回應台灣問題的時候也回應得算恰當,他提到了我們有很多的"back channel",所以我們雖然不是會員國,可是還是在國際上產生了很多作用,而這也不得不讓我想到,那些比我們國際關係地位更弱勢的國家呢?

今天的研討會,不是學什麼教學法,留下的是更多的問題,可是也看到身為教育工作者更多的使命以及對未來更多的盼望。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家防疫,時間多了一些,想起之前在哈大教育學院網路修課的經驗,於是又再去看看最近有沒有什麼課可上,看到了這門提問技巧課,覺得可以來試試。「提問」對華語教師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教學技能,尤其是使用教材的新手教師,怎麼從課文提問到平行提問,從師生提問到生生提問,每一問還真都是學問。鑽研了這麼多年的教師提問,可從沒想過生生提問除了互相問來問去還能怎麼做。果然哈大就是不會讓人失望,我們同事一定會很痛恨我有這種名校迷思,可是我說的是真話。

先說說這課本身,比起之前上了將近四個月的差異化教學,這門課走的是小而美精緻派路線,總共只有三週,七個session,雖然只有三個星期,可是授課教師可一點都不含糊,第三個session還幫我們開了線上webinar,直接帶大家從做中學,前兩個session我還有點霧裡看花,不太確定怎麼做,參加完webinar以後就豁然開朗了。在三週裡面,我們也有小考,也得讀書,也得在討論板參與,活動不算少,不過相對地,因為只有三週,所以同學本身不太容易建立起之前我們在差異化教學那樣的情感,有點可惜,另外,我想也是因為疫情的關係,大家可能要煩的事情還很多吧。

回頭來講重點,讓我從What、Why、How三問來解釋一下我到底學到了什麼。

What:QFT(Question Formulation Technique),焦點在於怎麼讓學生學會提問。

Why:過往以來,都是靠老師在提問,刺激學生的思考。作為教師,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去學習如何提問關鍵問題,引發學生學習興趣,卻沒有想到,其實最最能夠引發學生興趣的,是學生自己提問。透過每個人生來具有的好奇心,調動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在QFT的過程中,也不斷地學習怎麼去問一個好問題。

How:我自己最喜歡的部份是QFT的步驟操作十分清楚:QFocus (prompt)、Introduce Rules、Action Plan、Reflection,可以拿來作為新單元的鋪墊,可以拿來作為單元中的檢測,也可以拿來作為單元結束後的評量,在一定的架構中又顯得非常彈性。

- QFocus乍聽之下很新穎,說穿了就是一個prompt,可以用一句引言、一幅畫、一張照片。QFocus由老師提出,幫助學生微聚焦,我看了很多教學案例,感覺QFocus要越精簡越好,盡可能不要太多線索。
- Introduce Rules,QFT的步驟真的很簡單,所以在介紹學生做這個活動的時候,花點點時間把規則訂清楚。我略略改動了基本規則,把它變得更適合我們班「以中文提問、問得越多越好、不評斷回答別人的提問」。訂好規則,就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
- Improve questions,讓全班討論開放型問題和封閉性問題的不同,再讓學生回去小組,審視小組裡面的問題,標上開放型/封閉型以後,各選一題重寫,把開放型問題改寫成封閉型問題,封閉改成開放。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有機會檢查第一次天馬行空的問題。
- Prioritize questions,在這個過程,讓學生選出三個他們感到有興趣的問題,回到全班來分享,同時讓學生說明選這些問題背後的緣由。

至此,學生基本上是完成了一輪,老師整理出各組精挑細的問題以後分享,接下來就看老師怎麼變化了,也就是所謂的Action Plan。在Action Plan之後,讓學生反思這堂課以及他們討論提問的過程,老師也藉學生反思重新審視。這就是我喜歡QFT的地方,在一定的架構中又顯得非常彈性。

我把這個過程用在中文二的學生身上,剛好我們今年一整年的主題都在談「城市」,我的QFocus是「八百年前的中國城市」,學生進行QFT以後,最後我的Action Plan是給學生清明上河圖的動畫版,讓學生從全班的精華提問中找三題,利用清明上河圖來找答案作答。我自己是非常期待學生屆時的提問跟反思!下週再來把學生的想法PO上來。

如果大家對這個議題有興趣的話,不妨去RQI這個網站,是這門課的授課教授架設的,裡面有非常非常多的資源,供老師們參考!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史大研修五年的歷程,終於走到這一步了。

【距離發表日五年前】

還沒有進學校教書以前,就已經很嚮往他們的研修項目,進學校以後,我問老闆關於專業進修上學校的態度是什麼,老闆說全力支持,而且第一個就先介紹我史大的研修項目。史大每年提供外語老師進修機會,有很多不同的課程提供老師選擇,老師們可以照自己的需求選擇想上的課,五年前,我沒有美國中小學教學經驗,也跟第二外語教學脫離稍久,所以我從頭學起,就這樣從第一年的課堂設計,到第二年我跳級去學評量,第三年回頭做單元設計,到第四年接到項目邀請參加領導素質工作坊,又領導素質工作坊不同於其他課程,一旦加入就是兩年的承諾,一路走來就是五年了。

這五年來,認識了很多好認真好優秀的外語老師,他們可能是小學老師,可能是高中老師,可能私立、可能公立,可能考過證照,可能是史大的教師碩班,但是願意把星期六花在繼續進修,基本上都是有心在這個領域裡繼續耕耘的工作者,這五年,我也學到很多很棒的點子跟教學活動,看到很多資深前輩、教學典範,也看到很多充滿新意的後浪。在這樣做與學、學與做的過程中,我走完了這五年。

【距離發表日半年前】

以往,一學年最後一次研修,都有固定模式,早上會聽到不同的專題分享SIG session,下午回到自己的班上去做發表,然後慶祝一年又結業。領導班第二年十月一開張的時候,講員就宣告這一波期末作業就是上台發表,當初知道的時候,雖然嘴巴上說說覺得會很恐怖,可是從第一年看到別人在台上分享貢獻的時候,我就告訴自己,一定要繼續努力,有一天,也可以上台用英文發表(畢竟過去的發表經驗都是用中文),所以其實知道這是我們的期末作業時,我變態地高興了滿久,哈哈哈哈哈。

【距離發表日兩個月前】

今年我分享的題目是一改再改,本來想談怎麼用照片教學,可是我發現太多太多人都講過這個題目了,千想萬想,想起去年在學校時,同事來我教室觀摩,很喜歡我做的一個用短動畫教學的活動,當時她就鼓勵我把這個做法整理出來拿去發表,可是當時我只是聽聽,沒想到今年黔驢技窮的時候,還真的拿出來用了。一月底開始絞盡腦汁想怎麼把這個題目做滿,感謝主,很快就想好了,然後找了學弟跟學姊聽一下提要。

【距離發表日一個月前】

開始瘋狂地練習,練習到我不誇張,我兒子都可以把我要講的內容背起來了。我還特地在二月假前,找老闆開會,講一次給她聽,老闆大喜,直說沒問題,那我就相信是沒問題了。

【距離發表兩週前】

然而,就在一切都已準備就緒,動畫、投影片、內容、流程、活動全都搞定,等著上台的時候,可樂娜來了,史大有人中鏢然後關校了,所有在史大的相關課程也都必須取消了。我們接到可能必須準備線上發表的通知,我看了名單,不知道是作業疏失還是怎的,我提交上去的報告沒有放在上面,只好寫信又提了一次,畢竟我準備了那麼久,終於名單確認。

【距離發表一週前】

我們收到更多更多的電子信,領導班要線上開會為了期末結業的線上發表準備,大家還要互當彼此的共同主持人,必須找時間排練一次,誰要負責線上錄影,誰要負責記錄出缺席,哪個時候要上傳報告內容,一封又一封排山倒海而來。我約了時間跟安東尼歐還有金老師排練,然後又再被瑪麗莎叫去跟她排練,過程一切順暢。這中間,我自己開Zoom預錄我要發表的內容也好幾次了。

【距離發表三小時前】

打開我的FB,發現三年前的這天我也在演講,FB的歷史回顧搞笑地提醒了我三年前我去演講的時候,文教中心的投影機整台掛點的事,我那時心想,今天怎麼樣也不會有這種事發生了。開開心心地在FB上PO文,笑談三年前後。發文後,我出來享用早餐,告訴家裡三個男的,我養兵千日練習萬回就為今天,沒事都不要給我發出任何聲音,能滾多遠滾多遠。

【發表】

時間到,整裝上場,就算是線上發表,也要穿得體面。這個星期面對可樂娜隔離,小孩在家天天看我穿家居服,換上裙裝,大家一陣錯愕,以為怎麼了。開始進行,一切都好,因為隔離的關係,我這週都在家粗茶淡飯,反而瘦了兩公斤,雖說還是很肥,可是臉的圓度比一星期前預錄整個鏡頭都塞滿我的臉的景況好很多。就在一切順利,講完前言正要準備進入正題放影片的時候,我電腦當機了。完全不能動,在場所有聽眾包括安東尼歐都很傻眼,我被迫使用大絕關機重開,沒想到電腦還不讓我重開,逼得我用另外一台電腦上Zoom,上了以後卻又沒有備份存擋,只好空口說白話,等待我的電腦可以讓我重新啟動,我不知道這過程到底多久,對我來說像是十年般漫長,我終於聽到蘋果開機的熟悉聲音,很迅速的,一邊發表,一邊用重開機的電腦重新登入,一邊請聽眾互動,完全混亂的情況下,我的電腦回復正常,讓我把後面20分鐘順利講完。

【發表後】

很多人都給我很多鼓勵,說我處理電腦當機處理得當,我還趁機學會了這種電腦當機叫做Glitch,我看了Chat的留言,拿到很多讚賞。下線以後,學姊打給我跟我說我講得很好,而且活動簡單好用,我不放心地又問了我的英文呢?學姊說語速好又清楚,再晚一點,一位長輩也跟我說我報告得很好,讓我五月的時候準備一下去他們的單位再講一次,最最感謝的金老師跟安東尼歐他們也給我很多鼓勵。就這樣,我的第一場英文公開發表落幕了。然後,我在史大研修的五年紀錄也畫下句點了。

想起自己在領導班第一場的時候給自己定下的目標,回饋,我想我是朝著那方向在前進了。:)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工作坊第九回,暗示著為期兩年的領導素質班也即將要畫下句點了。

一大早,依然是在做功課檢驗。講員要我們提問五個問題,寫在紙上,然後給大家差不多十分鐘的時間,把上次觀摩的課以畫畫的方式畫在海報上,然後讓大家拿著海報跟提問紙倆倆訪問、錄音。同時間,也有一名講員跟我們做一對一關於期末報告的討論。因為我的報告,上個月就已經做完了,所以今天提出去不但沒有問題,還獲得講員讚賞。台下的老師們對於錄音這件事顯然覺得很陌生,不然大家都是怎麼進行interpersonal的呢??第二個活動是講員跟我們分享他去參加advocate for language的活動,每一個語言教育工作者都應該視其為本分。第三個部分是讓我們談一談面對壓力的處理,以及利用「design thinking」不斷提問why的方式,讓我們回到最初的起點,「為什麼我們選擇教育作為我們的志業」。我的夥伴還趁機帶我去繞史大一圈。

下午的課程依然是觀摩,本來可以觀摩到兩場的,但是最後我只看了一場怎麼用藝術教學的課,另一個小時拿去寫reflection,想說上了九堂了,今天還是輕鬆一下。

下一堂就是期末了,以往是自己最期待去聽的SIG,今年變成要自己上台講,我想也是給自己在史大五年的一個交代吧!加油囉~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過了一整個寒假,差點都要忘了這星期要上課的事。

工作坊來到第八回,有些老師好像要求希望講員能帶點課室活動,所以早上檢討作業的時候,也用課室活動的方式來帶。第一個活動是回顧上次的觀摩,分別用三個步驟,第一是把印象最深刻的一幕畫下來,第二是用bubble寫對話,最後一個步驟是在另一張紙上寫三句話總結之前的觀摩。講員把畫和對話貼在牆上,再把大家寫的三句話打亂,然後發還給我們,讓我們讀了以後去找相對應的畫。這個活動用在閱讀上應該是不錯的安排。第二個活動,則是回到之前我們的PAR,我們有兩個議題,自我照顧和社會公義,講員也是用帶活動的方式,剛好是慶祝農曆年,講員在白紙上印了老鼠和綿羊(?)的春聯圖案隨機發放,拿到老鼠的要寫關於社會公義的教學活動,拿到綿羊的寫自我照顧,寫完以後,我們必須跟夥伴交換心得,然後把紙交給對方,講員再重新打散,我們拿著對方的紙但是不能看(有一種錦囊妙計的感覺),把對方的活動講給另一個人聽,然後再交換一次,最後請大家上台說一說自己手中拿到的紙的活動,感覺也是很好用,不過我在想中文課做這個活動讓大家寫中文始終還是比較費時。做了兩個活動,大家精神也逐漸回復,講員用「哪國人」為題給大家帶了一個社會公義的課,沒想到之後整個超展開,從這個demo講到microaggression講到被貼標籤,最後講到學生承受的壓力。我個人對於之前每次都有老師講到自己跟長官不合或是工作亞歷山大、超時工作而落淚時,總是難以同理,可是這次老師們在分享學生承受的壓力時,我感受到他們的心疼,然後我也想起了永遠的零,教官送著得意門生一個個上戰場的心情,雖然很跳痛,但是這次這個話題有踩到我的哭點,上了八次的工作坊,看大家哭了七回,這次我也落淚了,只能說我們這個工作坊真的很會。因為與會許多老師再談這個話題時,心情都十分沈重,所以後面的活動都延後了...待得大家稍稍平靜以後,我們的PAR以小組方式開始進行,我選的是社會公義(當然,因為這個議題是我提出的),講員讓我們用一個字來講我們對於這個議題的目前想法,然後讓大家想想自己做過的活動。我提出的問題是,當我們在初級班給學生看不同的照片時,會不會間接地讓學生產生刻板印象,講員說這種時候,應該就要好好使用說英文的那10%機會把觀念輸出去,這當然是可行的,可是,事後我也跟另一個西語老師在談,我們會選這個主題就是想看初級班可以怎麼做,如果是要用英文做那部分,似乎就有點離題了,我想想真的也是,就不太符合我的初衷了,所以我回家以後又重新調整了一下我的活動,剛好這個月要教,可以試試看效果。

總之是一個非常忙碌的上午。

下午又是觀摩時刻,今天分到的是我最喜歡的課室活動跟評量,一樣的講員、一樣的活動,再看還是覺得好棒的課,比起上次觀摩的好多了。時間一步步逼近,想著兩年的領導素質工作坊就要結束,也不免有點心驚,但是最驚的其實是,我們的期末報告,是往年第五次我最期待的SIG分享,這次角色對換,必須報告給所有人聽,然後到現在我還沒有一個真的準備好的題目,整個很聊然。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年的工作坊來到第二回。

第一件事是作業檢討,小組成員需要分享自己的專業發展歷程。討論的方式是採用Criticle Friends Protocol,也就是一人發表的時候,大家不打斷,發表過後,其他人必須當發言人不存在的討論剛才聽到的內容, 之後發言人就聽到的討論分享感想。我在學校的時候,跟我們學校的人做過幾次這樣的訓練,所以比較熟悉這個討論順序,可是我覺得我們這個小組每個人都有很多話和心得和旅程可以分享,所以一個人分配六、七分鐘,基本上根本不夠,當然也有些性情中人講到最後就落淚了,這似乎已經成為我們這個工作坊的常態了。奇怪,我一直以為自己的哭點是最低的...

接著繼續講員跟我們分享一些做報告的技巧,我以為自己做過幾次報告,應該已經算是滿能駕輕就熟了,結果沒想到還是學到不少技巧。上午的最後一個活動是繼續討論加州外語標準,和上次的工作坊有一樣的心得,出本專書真不容易。不過,我總覺得,看到的各種標準繞來繞去好像始終沒有太多新的突破,也許使用的字眼是換了,但是沒有什麼大方向的真正變更,而且在proficiency的追求度上也好像還有進步的空間。

工作坊的下午場是我本日最期待的部分,就是去不同的工作坊觀課,講員說我們要注意的不是去聽他上什麼,而是要去看其他工作坊的講員是怎麼呈現他們的專業跟報告技巧。我看的兩場,講員完全不一樣的類型,一場是充滿各種活動,然後學員從做中學,另一場則是比較像一言堂,放段影片,學員提問,講員一個個回應。至今我也參加過不少的工作坊了,我覺得在學習的過程中,being authentic還是很重要的,一昧地盲學可能不是最聰明的作法,認識自己,知道自己最適合的報告方式,還是比較重要的。我聽過日文老師Y算是三次分享,他的分享每次都是師奶滿座,不早點佔位置,基本上都得拿站票,我覺得他個人魅力非常強,可是有時強到有點喧賓多主,就是下課以後覺得好快樂,但回家會忘記他到底分享了什麼。另一位法文老師L,她是重量派,她的分享沒有太多幽默,筆記抄滿滿十頁,分享完以後你會覺得腦袋爆炸,久久來一次很充實,太密集聽可能會有點崩潰。我還聽過另一位國防部的西語老師結合OPI的發表,我好喜歡,可是似乎不常在什麼大場合見到她,她是以做帶講,內容充實,而且速度不拖沓。我有時也會想,自己會是屬於哪種講員?

本日最後一個活動是繼續回顧我們今年的PAR研究方向,貌似我上回雞同鴨講提到的公平正義與教學結合獲得了一些青睞,另一個備受大家關心的議題是教師的自我照顧,我們還在討論之後的研究方向,我感到有點不可思議,因為再三次這個學年度就要結束了,有點好奇最後PAR會把我們帶向何方。

以上是本次工作坊心得整理,然後我覺得自己有一點小反省:去年九月參加的時候,我說我想要找機會在外語教學領域上貢獻自己的所學,確實我照著自己訂的方向,今年先後參加兩場研討會,也都拿了獎獲得肯定,可是現在呢?反思自己的下一步的同時,我覺得好像有點停滯,接下來要往哪走?講員在我去年九月的時候鼓勵我,走出去跟學校其他學科的老師分享,而這也是今年學校給予我的期望值,所以我的下一個目標就是突破語言的障礙跟更多人分享這樣嗎?我說我想要服務更多人,可是一些地方的語言教師協會需要人手幫忙的時候,我又都裹足不前不出聲,對比前一年握緊雙拳說要好好貢獻、雄心壯志的那個自己,今年的體會是,停滯可能其實也都是自己不那麼積極的個性造成的。

一年將盡,得要好好加油!

【後記】在記錄工作坊的過程中,豁然明白,我來到這個工作坊最終真正要學習的課題 - 同理心。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