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前跟著學校參加世界公民全球教育的研討會,意猶未盡的,哈大又一直寄信來打教授的課,所以腦波弱弱地又註冊了。這個課比上次QFT更短,只有兩週。開課以後,發現跟想像中的課程有點差距,我本來是希望能夠多看一點實例,了解世界公民全球教育在每個課程底下體現的模樣,結果,這個課重點不在這。這門課重點在教我們怎麼跟大家宣導「世界公民全球教育」的重要性,所以我能拿來運用的地方真的就比較有限,因為在下的學校最不知道怎麼實踐世界公民全球教育的大概就是敝人我,根本不需要我去宣導,讓大家來宣導我還差不多...
雖然跟我心中想像的課程目標有點距離,可是這門課的同學互動很不錯,讓我想起修DI的日子,那個時候也是碰上了一群很優秀的教育工作者,互相打氣互相給回饋,上一門QFT可能是因為剛好碰上疫情,大家大概心思都不在,互動性沒有那麼高。這門課倒是心情反轉,因為只有兩週,而且一開始的時候有幾個老師大放厥詞的,本來真的讓我沒什麼期待,可是沒想到一個星期過去,氣氛變得很好,這門課跟修DI的時候一樣,老師來自各地各領域,有好幾個大學老師、小學老師、項目負責人。在與他們互動的過程中,我終於理解這門課的真諦,不是在教授準備了新的東西教我們,而是在跟其他老師交流之中,重新思考「世界公民」與「全球教育」的定義。
這門課還有個作業頗為討厭,是要做一個一分鐘短講(Elevator pitch),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光為了錄這一分鐘,我瞬間白髮又不知道燒掉幾根。不過,雖然燒白髮,可是這門課確實達到了打強心針的作用,以後在學校跟人家討論,應該就不會在那裡卡卡不知所云了,想到這邊,還是要給這門課打個高分。我自己反思還有從其他老師身上學到的幾個心得是:
1. 真正的核心還是在於同理心的培養,而同理心的培養,不是只是透過一個又一個的project,而是應該透過日常不停不停地對話和反思。
2. 教初級班的外語老師不要妄自菲薄,更不必一直糾結在學生語言能力有限做不出好的全球教育課程,其實從第一天開始,我們就在幫助學生打開心胸去認識另一個不熟悉的文化和視野。
3. 關心發生在世界上的議題,不停地反思報導的立場,這是誰的立場,又,誰的聲音被掩埋了?
幾個不錯的資源跟大家共享一下:
https://www.amnesty.org/en/get-involved/take-action/
http://globallearning.ascd.org/lp/editions/global-continuum/continuum.html (老師們可以先用這張自我檢測表看看自己需要加強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