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工作坊來到第二回。
第一件事是作業檢討,小組成員需要分享自己的專業發展歷程。討論的方式是採用Criticle Friends Protocol,也就是一人發表的時候,大家不打斷,發表過後,其他人必須當發言人不存在的討論剛才聽到的內容, 之後發言人就聽到的討論分享感想。我在學校的時候,跟我們學校的人做過幾次這樣的訓練,所以比較熟悉這個討論順序,可是我覺得我們這個小組每個人都有很多話和心得和旅程可以分享,所以一個人分配六、七分鐘,基本上根本不夠,當然也有些性情中人講到最後就落淚了,這似乎已經成為我們這個工作坊的常態了。奇怪,我一直以為自己的哭點是最低的...
接著繼續講員跟我們分享一些做報告的技巧,我以為自己做過幾次報告,應該已經算是滿能駕輕就熟了,結果沒想到還是學到不少技巧。上午的最後一個活動是繼續討論加州外語標準,和上次的工作坊有一樣的心得,出本專書真不容易。不過,我總覺得,看到的各種標準繞來繞去好像始終沒有太多新的突破,也許使用的字眼是換了,但是沒有什麼大方向的真正變更,而且在proficiency的追求度上也好像還有進步的空間。
工作坊的下午場是我本日最期待的部分,就是去不同的工作坊觀課,講員說我們要注意的不是去聽他上什麼,而是要去看其他工作坊的講員是怎麼呈現他們的專業跟報告技巧。我看的兩場,講員完全不一樣的類型,一場是充滿各種活動,然後學員從做中學,另一場則是比較像一言堂,放段影片,學員提問,講員一個個回應。至今我也參加過不少的工作坊了,我覺得在學習的過程中,being authentic還是很重要的,一昧地盲學可能不是最聰明的作法,認識自己,知道自己最適合的報告方式,還是比較重要的。我聽過日文老師Y算是三次分享,他的分享每次都是師奶滿座,不早點佔位置,基本上都得拿站票,我覺得他個人魅力非常強,可是有時強到有點喧賓多主,就是下課以後覺得好快樂,但回家會忘記他到底分享了什麼。另一位法文老師L,她是重量派,她的分享沒有太多幽默,筆記抄滿滿十頁,分享完以後你會覺得腦袋爆炸,久久來一次很充實,太密集聽可能會有點崩潰。我還聽過另一位國防部的西語老師結合OPI的發表,我好喜歡,可是似乎不常在什麼大場合見到她,她是以做帶講,內容充實,而且速度不拖沓。我有時也會想,自己會是屬於哪種講員?
本日最後一個活動是繼續回顧我們今年的PAR研究方向,貌似我上回雞同鴨講提到的公平正義與教學結合獲得了一些青睞,另一個備受大家關心的議題是教師的自我照顧,我們還在討論之後的研究方向,我感到有點不可思議,因為再三次這個學年度就要結束了,有點好奇最後PAR會把我們帶向何方。
以上是本次工作坊心得整理,然後我覺得自己有一點小反省:去年九月參加的時候,我說我想要找機會在外語教學領域上貢獻自己的所學,確實我照著自己訂的方向,今年先後參加兩場研討會,也都拿了獎獲得肯定,可是現在呢?反思自己的下一步的同時,我覺得好像有點停滯,接下來要往哪走?講員在我去年九月的時候鼓勵我,走出去跟學校其他學科的老師分享,而這也是今年學校給予我的期望值,所以我的下一個目標就是突破語言的障礙跟更多人分享這樣嗎?我說我想要服務更多人,可是一些地方的語言教師協會需要人手幫忙的時候,我又都裹足不前不出聲,對比前一年握緊雙拳說要好好貢獻、雄心壯志的那個自己,今年的體會是,停滯可能其實也都是自己不那麼積極的個性造成的。
一年將盡,得要好好加油!
【後記】在記錄工作坊的過程中,豁然明白,我來到這個工作坊最終真正要學習的課題 - 同理心。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