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學無止盡 (11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醜話需要先說在前頭,打這篇心得文的時候,我深受covid腦霧影響,所以中英夾雜亂七八糟的,但是現在不趕快記錄下來,以後我可能就會完全忘記了,所以如果有興趣閱讀的兄姐,請忍耐我這一篇的文字。

兩年前參加了Laura T主持的工作坊,收穫滿滿,今年看到Pearll的工作坊推出的時候,二話不說地就報名了,但是可能我還沒練成九陰真經,我發現今年上課有點點難專心...再來就是,兩年前參加的時候,我跟同組的老師有很多互動的機會(而且老師都很優秀),今年我們在工作坊裡頭互動的機會頗為分散,好處是可以跟不同的老師對話,但是缺點就是稍難進入狀況,因為每次分到一個breakout room就要開始重新認識。

三天的課,排得超級精實。第一天的課一開始Laura就丟給我們一個問題,我們所熟悉的三環節“written(教案)-taught(上課)- tested(評量)”是否就擔保了學生的“learned”?如何在 “I taught it” 跟 “they learned it” 之間找到最佳連結,應該就是這個工作坊的最終目標。接下來講員從幾個學理像是Sousa的Primacy-Recency Effect、Gradual Release of Responsibility以及強化記憶的六項關鍵(novelty、curiosity、emotion、connectiong、interactions和feedback)來談怎麼運用五步曲(attention、providing input、guiding、collaborating、applying)設計一個完整的20分鐘學習循環(learning cycle 或是Startalk說的learning episode)來幫助學生最有效率的學習。

第二天的關鍵在於Retreival。講員不囉唆,直接用各種的retrieval activities來告訴我們,前一天學的東西我們都忘了XDDDD,但是也是一個很好的提醒,像我們這種暑假不好好放假還來上課的好學生都記不起來前一天學的,更何況是我們的學生,要學那麼多科、有那麼多作業、而且他們並不像我們一樣nerdy啊。另外一個重點是重新細部分解一個完整的20分鐘學習循環,從設定好這一段的教學環節目標,到涵蓋至少兩個溝通模式的五步曲,到最後確認學生真的學到了(check for learning),每一步都需要精心設計,但是我們似乎卻花了太多時間把學生的精華學習時間拿來做一些沒有太多效益的事。這一天的小組實作放在頭跟尾,目標設定跟學習確認。第二天,無論是談retrieval還是check for learning,Laura都提供了很多實際操作的活動,我覺得這是跟兩年前很不一樣的地方,希望開學後我有機會可以跟大家分享!另外,講員在這裡也點出我的一個盲點就是所謂retrieval是要去retrieval學生以前學過的,而不是那一天所學的。言下之意,很多活動可能是一樣的,但是你用在今天,可能就是一個check for learning,而你用在兩個月前學過的內容,那就是retrieval了。

第三天是工作坊最後一天,講員整理了大家的一些問題,在authentic material下了很多功夫,也特地放了很多的課程教案讓大家更具體地看到拿到一份文本後,怎麼去做pre/ during/ after的活動,還有前兩天一直在談的leaning cycle五步曲。有很多突破盲腸的地方:不要急著去找下一個authentic material piece,把時間花在好好擠壓設計已經找到的語料;worksheet要怎麼給才是最大效益地幫助學生(Laura主張,一題一題給,一次就全給完了就剝奪大家細讀的機會,只是work for completion)。下午場則是把重心放在怎麼給反饋,怎麼處理詞彙、文法問題,當然很多觀念我想對多數老師來說還是需要很多時間消化(比方說作業怎麼出?不要再出現文法和生詞考試...等等),還有每個老師聽到關鍵字就精神全都來的Grading及Rubrics。

兩年前的課,重點是大方向的設計,怎麼運用Backward Design來設計一個單元,從proficiency/performance、主題單元、語言功能、溝通評量、形成性評量的設置到每一個的鋪陳,我印象中,當時Laura給大家的一個作業是設計一個開學馬上要用的單元,我後來的設計收到老師很多反饋,實際用在我們1B身上也獲得學生很好的反饋。今年的課比較不一樣,今年的課著眼於小處,每一次上課的設計,有部分的內容是一樣的,但是整體的著重方向有很大的區別,我覺得很幸運的是不管兩年前的大處著眼還是今年的小處著手,都是教學中所不能避免的,而如今我能滿有自信地說兩個部分都有很深的學習了,而且還是跟我們這個世代的語言教學教母(Laura真的很會幫助大家突破盲腸!)。

最後一個題外話,我翻了一下兩年前的上課投影片,今年的份量是去年的一倍多,果然前年真的是在講Less is More哈!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的CTC課程開始進入下半場,這週的主題在講inquiry,是我本來最不感興趣的,因為上一講TMT系列就已經講過同樣的主題了,幹嘛又講一次。可是,整個上完以後,喜歡的程度不亞於上一週的學習,整個很喜歡!

我們先從分享負面的coaching經驗開始,然後從這個經驗中找出我們在coaching過程中可以收集data的地方記錄下來,這個作業真的讓我很傷腦,因為我過去還真沒有碰到很不好的coaching,就算有,也在還沒有開始之前就先躲掉了,哈!所以我花了很長時間在構思這個作業我要寫什麼。接下來的實作部分是讓我們自己設計出一份data tracking system,我的設計受到很多好評✌️!最後的作業是一個實境題,大家需要分享碰到這樣的情境,會問哪些問題。我發現講員很巧妙地把inquiry跟data track連結在一起,讓我們對於inquiry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我覺得比去年TMT的更好(TMT可能是在喚醒我們對inquiry的重視,而這堂課則是奠基在這樣的了解後而延伸出來的實作),可能也因為講員自己是理科出身,我覺得一步一步的設計跟引導很有邏輯,而且設計的活動很有趣也很實用。

上到目前為止,我覺得CTC系列非常有系統,五個pillar看似獨立,但是其實一環扣著一環,幫助我們成為更有能力、更能同理也更負責的coaching。我相當喜歡~而且這堂課的facilitator有認真,他每個星期不但都會發文幫大家的學習做總結,還會從學員中挑一些特別值得思考的po文討論給大家再反思。哈大真的不愧是哈大~課程最後的兩週,也要再接再厲!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個星期由從不讓人失望的Dr. Rhonda Bondie主導,我真的很愛她,已經連續上了她好多門課了,每次都很有收穫。

這個星期主要講的是一些實用的策略,第一個活動是先讓我們分享自己被coach的經驗,結果我發現大家都大同小異,其實我們很少有“正式”被coach的經驗,但是我總之就是分享了我老闆,雖然老闆並不是一個官方指派的coach,可是她在我第一年的時候對我的引導,我覺得確實就像一個coach。第二個活動是我們必須針對一個目標來設計我們的coaching plan,這個活動讓大家實際動手做,最大的兩個收穫就是把coaching做得更科學化一點,很多時候,我們可能都覺得coaching有點像諮商,就是在那聊啊聊,但是到底怎麼知道自己的coaching有沒有效果,這也是我之前在帶mentee的時候,對自己最大的疑問,到底怎麼知道我的分享有用沒用,在這一週的實作活動中,我們學習怎麼訂目標、收集證據、彈性地修改我們的計劃。最後的反思活動中,我把上週學到的immunity to change也融入在coaching plan裡面,希望做得更全面。

這是目前三週以來,我最喜歡的一週。就這樣,我的CTC也已經過了一半了😱!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二週開始,就是一週一pillar的進度,開始各個擊破,這個星期強調的是主動性。

上課的內容很有趣,從分享(我最不喜歡的)破冰開始,然後介紹了identity envelope的活動,又介紹了immunity to change的模板,提供我們很多不同的方式來促進老師們的主動性,最後再讓我們實際去演練來反思操作上的困難或挑戰。從同學的討論中,我很訝異地發現,1)原來討厭破冰的人那麼多!2)比起immunity to change,好像大家都更喜歡identity envelope,多數人都選了這一項討論。

這一週最棒的地方就是又請到了Dr. Harouni,我還記得第一門課AIT裡面,他拋出來的三個WHY WHY WHY,還有他做的訪談整個都超級心靈雞湯,這門課他雖然不是主講人,但是有一些內容是他來介紹的,他講話速度跟頻率很有一套,一樣是雞湯灌飽灌滿,然後你還會忍不住點開再重聽一次。像這樣突然出現,讓人覺得非常驚喜。

目前上課兩週,我覺得選擇暑假進修效果不錯,雖然有點可惜就是很多需要操作的地方,受限於放假模式其實很難找到人來操作演練,但是暑假大家互動都挺熱絡、回應速度挺快的,我很高興我的實作部分也獲得了很多反饋。下一週繼續加油,真的很期待學到的內容可以在秋天有用武之地!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年的NFLC也是在線上舉辦,跟兩年前相比(想到當年法文老師還做了一個文件檔放筆記...),今年的規模顯得相當小而美。

主講的keynote speaker場請到了今年的TOY給外語老師們做一些勉勵,Terrill講了一場課堂使用目標語的策略,另外一場我很喜歡的是一位西班牙老師分享feedback應該具備的三個要件:accessible、actionable、attainable,也就是說老師們給予的反饋要能讓學習者看懂、學習者看完要有一個follow up plan、然後是學生能力做得到的。其實反饋這件事,我真的還有很多進步空間,可是都沒有時間坐下來好好思考我可以怎麼修正。

至於預錄的講座,其實有部分重合性還滿高的,好比說Greta跟Travers都從brain research出發,強調acceleration的重要性以及提高學生記憶retention的活動、策略(brain dump、word map、quiz quiz trade、give one get one、retrieval grid等等的記憶遊戲)。另外,三場也是針對feedback的講座,一場講了feedback的其他做法,一般來說,我們最為熟悉的反饋都是師對生,Katrina在這裡拓展講了生生互評、以及生生自評(read aloud your own essay)等等的做法,Maris的分享跟題目稍稍微有點不同,題目講的是assessment以後該做什麼可是她實際的分享更像是formative assessment,雖然如此,裡面還是提到很多很實用的課堂活動,第三場談sustainable feedback,也是強調除了傳統師給生反饋以外,其他的可行性(to whole class、互評、自評等等)。

今年的這場研討會,我覺得一直重複看到兩個關鍵字:retention跟feedback,也許是要好好再反省我在這兩件事情的做法。七月、八月我也各報了他們的工作坊,期待能聽到更多有啟發性的想法,秋天可以帶給學生或是老師們一些好的改變!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就是個一轉眼的瞬間,突然所有的課都來了,除了阿語以外,之前在哈大修的ILC系列第三發「以行動支持老師」也在睽違半年後登場了。課程一樣,從orientation就開始要交作業!不過,有別於前兩個課程,都要錄影說明自己對課程的期待,這一門的作業改了(我真的好怕又一樣),是要我們讀一篇文章然後一起討論到底什麼是coach。那篇文章的最重要重點:任何人都需要coach。自我介紹的時候,看到了幾位從去年第一門課開始就一直都在的同學,大家很熱絡地打了招呼,很難想像,網課竟然也可以造就同學情誼...另外,就是在過去兩門課裡,比較少看見語言老師,可是這堂課看到不少喔!

筆記開始之前,我先去回顧了一下AITTMT的第一週筆記我都在寫什麼,發現這兩門課第一週就開始講重點了,可是CTC這門課的第一週其實只是引言而已。真正的學習重點是五個coaching pillars,然後之後會以一週一pillar的速度去進行,所以第一週就還真的沒辦法畫重點,可是就算沒有重點,作業還是一副要人命的難。第一週的第一個作業是要我們寫一個徵才啟事(我徵才啟事可能寫得很爛,都沒人要來徵 哈!),寫完以後,要去錄影做一個假想面談,面談的題目有很多,我選了基本題,你為什麼想做一個instructional coach,你的教學理念是什麼,你的教學理念怎麼支持你做為一個instructional coach的目標。前面兩個小子題,我還能說,第三個要說還真有點難說清楚。然後,最狠的是第三個作業,我們必須找自己的mentee,問他們對於instructional coach的期待,然後做比較。暑假漫漫(做老師的在假期時應該最痛恨收到任何跟工作有關的信),我真的很不好意思去拜託mentee,可是作業又不能不做,只好默默寄一封電郵出去,沒想到mentee真的是天使來著,從第一天認識她到她其實都可以自己去別人mentor了,一直這麼願意幫忙,而且她的內容比我還好😅。作業中,我發現我們都強調了專業跟有個良好互動關係的重要性,但是有一點mentee提出來的,就是「解決問題」的技巧,我覺得這點我還可以再多學習。五個pillar中的第二個是Enactment,應該會提到不少可以應用的技巧,期盼自己這個課也好好學習,才能帶來正面的影響。

第一週作業,基本上交齊了。第二週開始將要每個pillar各個擊破,讓人非常期待啊~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常常聽到這個詞「Culturally Responsive Teaching」(中文好像是翻成文化回應),可是到底指的是什麼,卻又不是十分確定。今年的外語協會線上課,開了一門外語課室中的CRE,由Dorie Conlon主講,這兩三年,經常可以聽到Dorie在研討會上分享她如何在自己的西語課室中建立起social justice的意識,她目前正在撰寫的博論也是以這個為主題,所以老闆介紹我們這個課的時候,我跟部門幾位老師就二話不說地報名了(另外一個原因是今年的summer reading 也要討論CRE),可是遲遲沒有下文,沒想到在學期結束的最後一天,鏈結送過來了,所以我的最後一天,在送交成績與等待期末聯歡的下午空擋,就送給了PD,我真的也是很認真...

Dorie的這門課作為CRE的入門,我覺得深入淺出,課程裡面的module設計銜接地十分順暢,用很系統、很邏輯的方式把理論條列出來,先是讓大家在複習一下Equality跟Equity的不同,再重點介紹Stembridge的框架,以CRE為主,再帶入ACTFL的語言課核心,最後也拋出一些題目讓我們去反思我們的課室裡是怎麼營造出Culturally Responsive。

上完課以後短短的心得如下:

1. 我們的目標並不是在於給學生一樣的資源以達到所謂的公平,而更是應該去觀察、理解每一個差異,然後給予適當的協助。

2. CRE跟之前上DI其實有異曲同工之妙,這並不是一種教學法,這更像是一種一輩子都需要去訓練學習的教學習慣,只有常常反思才能內化。

3. 外語教學,我們都喜歡使用所謂的真實語料,但是在使用前,我們必須要檢核這份語料的背後是不是存在一些我們容易忽視的偏見。

有一滴滴可惜的是,這堂課可能因為時間的關係,大部分都是著墨在理論架構上,比較少分享實際的課室實例,但是其實轉念一想,每個人教學的環境、對象都不相同,也沒有辦法複製,最重要的精華還是訓練自己對於文化回應的靈敏度。

這門PD結束了我的2021學年,開啟了我的暑假。今年暑假,說什麼也不會走回去年的瘋狂之路,想起我去年的行事曆,一整個慘不忍睹,三週的星談x2+加州外協summer institutex1+CDE教材reviewx1+備一門AT課,做完這些我已精疲力竭,然後就開學了,搞得我元氣大傷,一直到很後面才修復,今年雖然也還是會繼續做PD,但是都是輕鬆小品路線,期待有一個充電充得很舒服的暑假(不要提醒我寫推薦信的事!!!)。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四月份的另一個重頭戲,全美中文大會。

兩年前第一次參加大會,當時正值疫情爆發沒多久,可是我卻被整個會議的流暢豐滿給震撼,覺得,哇~一個網路研討會做成這樣以後還會有人想路途遙遠去參加實體研討會嗎?當時受到的震撼不小。時隔兩年,我又來參加,還是一樣滿載而歸。照上次的po文,也分三點報告:

1. 1:1 networking
我真心覺得今年大家比較不愛聊XDDD。可能是慢慢與這個病毒共存了,可能是在美國的大家普遍都回復正軌了,不像隔離的那段時光總覺得很疏離,記得兩年前登入1:1,不用等三秒馬上就配度成功(?),可是今年我好幾次上去這個等配對,都沒有人登入,一直到研討會最後一天下午,才一口氣碰上幾個老師。不過,碰到的幾位老師都非常好,我碰到規劃星談項目的老師、喜歡看我報告的老師、還有一些是plenary講員,短短的五分鐘我們卻聊得很開心,每次都還沒聽完就被cut掉了。

2. plenary分享
今年的主題似乎更偏重在共同體的話題上,我想也是因應整個亂七八糟、天災人禍一個不少的當下而需要的主題。星期六的對談,講者Homa跟大家分享了在語言課中幫助學生建立Global Competence(我個人很喜歡全球素養這個翻譯)的重要性,她的一句簡單總結 “being a friend to the human race” 也呼應了最後一天另一位講者的分享,到底什麼是全球素養,不要講得太複雜,其實就是做一個global neighbor,然後把這個角色當好。另外,還有一個話題我想也是對當下的美國中文教育滿重要的,就是我們常常會有教師留不住的問題,如何培養出更多的在地教師,這些都是一時半會看不出來可是其實迫在眉睫的問題。很高興看到了羅雲老師。

3. Breakout Session學習
今年聽的都不錯,第一場聽到三位老師分享怎麼在課堂裡運用影片,分享得很有邏輯也很實用,而且最後更大方地分享了片單,我應該馬上私訊邀他們進入我們電影小組(總是事後才想到...);第二場我去看看老朋友項老師,然後重溫authenticity的全面性(語料、語境、溝通、任務);第三場我也很喜歡,是普利西學校的老師們詳盡地給大家介紹他們的項目是怎麼做PBL的,台下留言處有老師說道「這是聽過的PBL分享中最清楚的一次」,我也同意,要把PBL講清楚真的不容易,但是他們給了很實用的方式教大家怎麼設計驅動問題(作為一個role,我們怎麼給audience 創造/ 設計/ 做 product,來達到purpose),然後再逐項介紹PBL的每個階段,從Launch到Build knowledge到Build and critique到最後的present and self-reflection,其中又舉了很多學校做的活動為例,說得很清楚。最後一天的重頭戲是金老師的演講,金老師這次談的是SEL,短短的一場報告中給大家分別介紹了以「性格」和「減壓」為主題設計出來的課程,有一位老師說「金老師不是在演講,是治癒」,我也很同意,我覺得聽完老師怎麼一步步引導學生以後我們好像也被減壓了!第二天,第一場選了高老師的分享,高老師一口比我標準的國語總是讓我又佩服又汗顏,這次他分享的是sentence builder的概念,我想也是台灣英語教學界很強調得語塊概念,其實跟以前靳老師的定是有異曲同工之妙,這些也都讓我想起過去在ICLP的日子,兜了一大圈,這個還是不能不練的基本功夫。第二場,是我的報告XD。然後,報告完以後我就開心、放心地去吃早午餐了。回來的時候,看了回放,又看到之前在史大認識的老朋友。突然想起羅老師前一天的分享,「很多PD或是老師的培訓項目,最後其實就是一個傳承,這些當初學習的老師後來也都出來分享、幫助其他的老師」,這次的報告看到很多熟悉的面孔,羅老師所言不假。

最後,來說說我的報告...話說我每一次的報告大概至少都會演練個十來回,可是恰恰巧CLTA跟NCLC都在四月,我前面三個月的時間都在練CLTA的報告,而NCLC的報告我只有兩週練習,已經很心虛、很睡不著了,半夜我兒二號又給我搞一招拉肚子(其實我也拉),而人生往往就是這樣,準備老半天的沒人來聽,覺得沒準備好的就是會爆棚。CLTA扣掉我那場的主持人跟其他報告人,我覺得台下聽眾應該不超過十位,今天這場來了140位...不管怎樣,感謝上帝,今天的報告最終也還是順利落幕(而且大家給我的留言真的揪甘心,一位老師還寫信告訴我我圈粉無限XD,非常感謝大家的謬愛~❤️)。我會繼續加油!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9是我第一回參加全美中師研討會,上台報告也領了一個獎😊,20年疫情爆發,研討會取消,21年改線上舉行,用了兩週的時間把兩年的研討會辦在一起,我跟著所上跨屆很多的學弟學妹做了一個圓桌,而不知不覺地已經來到後疫情的22年,最後因為omicron的關係還是改成了線上舉行,我也投了一篇,然後今年也很開心地又領了一個獎😊,要辦研討會真心不容易,尤其線上研討會,要架設平台、要處理突發狀況、要有人去各個會議房主持,真的辛苦,再次感謝組織研討會的老師們,幕後大功臣!

今年我決定自制,比照實體研討會辦理,每一個時段決定好一個場次就聽。一來,這是我過去參加線上的心得,想要全吃、聽飽聽滿,最後常常就是什麼都記不得,一堆的存檔放在電腦裡面,但是卻沒有好好消化,怎麼也帶不回教室。二來,其實自從疫情開始的這幾年,協會就很積極地每個月每週幾乎都有講座,我發現有很多場其實以前在講座上聽過了,這樣我就可以去專注在沒有聽過的講座了。以下簡單記錄我聽的幾場心得:

1. 從理論到實踐:這場的主講,梁老師、靳老師、劉老師,都是在教學界非常資深的老師,他們分享了一些理論基礎和從基礎上延伸出來的教學應用。靳老師用腦神經科學的角度出發,提出一些教學重點,像是運用多模態的真實語料、用全方位的學習(視、聽、觸)、協同合作交流等等,我覺得都是很好的提醒。

2. ICC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陳老師的團隊分享介紹了領航項目的一個文化課project,運用提供情境,讓學生選擇,最後再讓學生透過比較自己與母語者的答案來掌握文化差異。我馬上想到我們學校十一年級生都要做的海外考察,我覺得如果能在出發前給學生這樣的訓練,應該可以減少很多彼此的不適,非常有啟發!

3. 發音:今年關於發音的講座,我聽了兩場,我特別喜歡高老師的分享,因為有具體作法。發音教學的難點、痛點,我想我們都知道,我覺得如果能夠看到其他老師在發音操作上的具體作法,我覺得是很值得的。高老師打破一般傳統的密集兩週式做法,而把發音練習作為分布式作業,每天都有不同模式的練習,從tone pair到聽唐詩選韻母選聲調,再到朗讀,週週做,雖然高老師自己也說這是初探,但是像這樣具體的操作分享,我覺得是我們很少看見的。在另一場分享中,有一位老師指出發音練習到了句段就缺乏練習,我覺得也是一針見血。

4. DEIJ:今年有好多場DEIJ,也是我們學校的重點,所以我兩天各選了一場聽。第一天聽的是一個兩小時的圓桌(主講一說要分小房間的時候大家就散了一半),我覺得于老師、王老師分享的材料都以家庭為點切入,資源也都很豐富。

5. 多元識讀能力:耶魯大學老師們的這場報告,我覺得非常呼應第一場的分享,再次地強調多模態、全方位學習的重要性,梁老師分享的一些活動,像是廣告設計、去亞米網買零食等等,也都是很真實的任務,我覺得都很具體。

6. 圓桌:第二天參加的兩場圓桌,一場是對於電影教學的新思路,另一場談的是後疫情方方面面的嘗試,要是能實體見面就更好了。

總結來說,理論上我覺得靳老師提出的多模態真實語料輸入以及耶魯李老師提到的多元試讀能力,都提供了很好的理論架構,剛好我四月底在NCLC還會再講一場不同真實語料的應用性,我覺得老師們的這些報告提供了很充分的理論基礎。而實體操作,像是提供情境來促進文化溝通的理解、發音練習、梁老師分享的一些實作project聽起來都很棒。最後不得不說的是會員大會的主講林培瑞老師,他的演講非常打動人,作為一個熱愛語言的人,作為一個以教學為志業的人,我真的完全被感動。林老師的演講從六十年前他開始學習中文那個年代講起,這六十年的變化、傳承,還有未來的方向,真的是看到前人辛勤的耕耘,會讓我們也想好好努力向前。

今年的研討會到此劃下一個句點,但是也還是繼續往前,希望我也更加油,為這塊領域奉獻點什麼。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眼又到ACTFL,今年的ACTFL對我來說非常非常重要,也非常特別,因為今年我的角色是presenter!!這是我第一次在ACTFL發表,雖然是預錄版的On demand,但是還是覺得是件大事(雖然都沒有人在我那邊留言...😅)。第三次參加ACTFL了,還是有非常多值得紀錄的筆記。(其實,本來我告訴自己不可以像去年那樣,只要專注在十場就好了,而且有時間慢慢看,不要塞太滿,結果星期六一大早,法文同事就簡訊我說她的網站出問題,問我連結,幫她解決完問題以後,我心想,算了一不做二不休,這三天週末就好好上課吧。)

【心靈雞湯】
今年請來的Keynote講員依然超級鼓舞人,第一天開幕是請到的講員是詩人Omékongo,提醒我們檢視我們自己的inclusiveness,GROW,給出你的時間、去除那些你學不了的負面思考、戰勝面對courageous conversation的恐懼。第二天Dr. Tate跟我們分享了實用的教學策略,打開我們的學習連結,而閉幕式請到Shiza Shahid跟我們分享MalalaFund一路走來的故事。百年樹人,有時候就是在我們種下的一顆種子。今年也是用一股心靈雞湯喝好喝飽的姿態好好地迎接我們的研討會!

【驚喜小品】
今年有兩場分享,我覺得真的是讓我感到非常驚喜。一場是阿拉伯老師Salah Ayari主講,談的是新聞阿語的教學,我整個聽得非常開心,如果以後我想做新聞華語,我覺得這場演講給了很好的一個架構,從簡單的熟悉新聞常用語、天氣用語,談到較為柔性的文化新聞,再過度到政治、經濟新聞,最後再讓同學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體育、娛樂新聞。除了架構以外,教授也分享怎麼透過不同的訓練prediction, skinning and scanning等等帶領學生一步步理解,跟夏天Read On的學習其實有異曲同工之妙。另外一場,我也感到非常驚喜的是Lea Graner Kennedy報告的,如何透過UN永續發展目標來發展單元主題,其中介紹的各個語版170 action是一個很棒的資源。

【值得一試】
今年也聽到幾個不錯的想法值得一試。有一場差點錯過,是老闆提醒我去,用choice board的概念讓學生去探索文化。另外一場是德文老師介紹的課堂中有效routine,其中一個apple to apple我覺得是增加初級班學生說話機會的一種方式。學妹的隊分享portfolio,也讓我重新思考我目前在班上做的portfolio形式,一直覺得需要做改變,可是一直都沒有付諸行動。高老師分享的一些實用策略,像是在interpersonal的時候,給學生connector表讓學生更有意識自己的語言輸出,或是可以在全班都發表完以後,給全班一個集體性的feedback,我覺得都是很實用、很值得一試的做法。

【百聽不厭】
第三回參加,當然已經發現有些發表人是ACTFL大樑、研討會大咖,總會看到他們的名字,所以每次去聽他們的演講真的都是「慕名前往」,不過話說回來,這些大樑他們的重點雖然每年大同小異,但是每次聽還是會再一次被提醒語言教學的核心。當然要來先說說TOY們的分享,Azama先生今年分享的兩場都是on demand,一場談的是grading practice,我去年已經上過工作坊了,所以今年是重溫,我還大力推薦給部門老師,結果他們那組是用日文報告,但是最讓我感到慚愧的是聽了兩次,但是我也還是沒有真的去付諸行動,...另外一場是談他們在Salina學區的PD,也是過去我聽過的報告,所以不是太陌生。Nicole分享一些幫助學習者解讀interpretive的訣竅,我已經放在我們AP folder裡了XD。 Rebecca分享的是如何區辨exercise/ activity/ task,我覺得對老師還是很好的提醒。金老師分享很多教學實例,示範怎麼在我們的語言教學中幫助學生提升他們的批判性思考力,非常實用。除了TOY的分享以外,ACTFL的其他大樑今年也是給了很多真的百聽不厭的分享,Paul跟Donna分享的是Learning Progressions,提醒我們的就是scaffolding的重要,透過各種不同的溝通模式進行的活動堆疊,就是在幫助學生達成最後的目標。Laura和Donna以“Belonging”為例,分享設計主題單元時relevance的重要性,反映在主題、學習目標、總評量、語言架構、learning progressions。Laura另一場的分享談的是Learner-centered的重要性,透過novelty、curiosity、emotion、connection、interaction和feedback來建設一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課室。Greta經常都是從認知心理的角度出發,今年她的分享強調修補learning gap,感覺讓我重溫了某年的夏天讀物"Small Teaching"。

【長知識】
今年參加另一場阿語教學在談阿拉伯語的方言、標準語語言轉換的現象,談到這個世代的阿語語言轉換除了方言跟標準話的轉換以外,還要面對簡訊語言Orthography(9ba7 el 5air. Izayik)!另外,前面提到的新聞阿語也提到,新聞阿語的一個特色是標題容易出現名詞句,而內容容易出現以過去式動詞為主的動詞句。除了這兩場以外,一位德國老師也分享很多資源像是JaafarTalk、thearabicwespeak、real arabic以及sowt.com都有非常豐富的學習資源。來開研討會,重溫阿語,感覺相當愉快!

【良言】
今年的分享中,聽到最高頻引用的quote大概是杜威博士的“We do not learn from experience, we learn from reflecting on experience”,關鍵字的話應該是"Purpose"。高老師在談評量的時候引用了Jan Chappuis的句子,我覺得特別打在我心頭上,"Assessing thoughtfully means giving students sufficient time and opportunity to practice and improve feedback before holding them accountable for having mastered the learning target"。

以上,美好的2021ACTFL到此劃下句點,我可以好好放假去了!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好像才剛剛開始這門課,沒想到已經來到第六週最終章。

這一週的課程我們要反思我們自己的mentor identity,第一項任務是作為一個mentor,我們的個人文化背景、別人對我們的刻板印象,以及我們所建立的mentor特質是如何交錯。我在交作業的時候沒有特別想到這環,但是我現在一邊打一邊想,其實刻板印象這一塊跟我在哪當mentor可能會產生很大的差異,我今天畫的表是基於我目前的學校,但是如果我是回到台灣做分享或是在中文學校,可能在刻板印象那邊會有別的內容。第二份錄影作業(上一週的作業沒有好好做讓我耿耿於懷),我們要分享的是我們的PLN(Professional Learning Network),比較我們的mentor identity 跟我們所建立的PLN圖,有哪些落差。最後一份作業是要分享我們的PLN,這是我第一次仔細地反思這個詞PLN,非常感謝神,我發現這麼多年下來,其實我已經築起一個蜘蛛網了。我的PLN來自於:我的家人朋友、我的學校、PD認識的人、參加的協會、以及社群媒體上的討論。在各方面,這張蜘蛛網都非常靠譜地支撐了我。

六週的課程到此告一段落。TMT這門課最大的亮點是整個課程每個module裡面都有資深mentor的專訪錄像,所以我們可以不斷聽到資深mentor的經驗談,在學習前輩的經驗之中,也在不斷地反思自己的mentor特質、強項跟加強之處。從第一週透過回顧自己過去遇過的mentor來架定自己的Theory of Action,到學習如何建立關係、協助mentee面對挑戰,再到更實際的如何幫助實習教師跟新手教師,到最後的怎麼樣讓自己作為一個mentor來持續成長,我覺得也是一個很完整的學習。但是,說實話,我覺得這個課,我感覺自己比較混,沒有像之前很認真地在看每個老師的留言、作業,很認真地在跟大家互動,很多時候,我都趕著趕快把作業送交了事,總是覺得有點可惜。

總之,是把這個課給上完了,這個系列,預計明年還有兩門課,熱切期待中!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週的課程,我們延續上週的話題,討論怎麼幫助第一年的教師。第一份作業就很有意思,讓我們回想第一年的自己,我們會如何標記每一個月份的情緒。在標記的過程中,我發現,其實不管是我的第幾年,一個學年的情緒其實都有一樣的pattern,暑假一定是快樂的等待開學,然後從八月教職員工收心操的那一週開始,就整個急轉直下坐雲霄飛車往前衝,一路得衝過第一學期,忙完了Orientation、BTSN、TP conference、Q1 comment card和Open House以後,才有鬆一口氣的時間跟心情,然後慢慢回復元氣,直到第二學期的comment card season又往下掉,寫完報告,可以再慢慢回升一路撐到暑假。現在的我比起第一年游刃有餘了一些,或許是因為,我心裡有底,不會像第一年一樣覺得,這雲霄飛車到底是要衝到多低點?也或許是,我們在這麼多年的過程中有了更多資源,夥伴的資源、策略的資源,讓我們不會這麼徬徨。在做這個作業的時候,我也非常感恩我在這個學校第一年碰到的兩位老闆,一位是我們外語部主任、一位是我們中學部前任校長,說實在的,他們兩個就是mentor的最佳典範。

第二份作業,我們是需要看好幾位老師的分享,從中紀錄我們的反思。我寫下來的mentor move包括了,尊重每一位老師,在給予評論前先去了解老師們這麼做的原因,這樣可以確保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聲音,也幫助我們更學習聆聽。第二個move是要去找到每個老師的hidden gem以及對第一年教師的認可和鼓勵。

第三項作業,是要運用前兩週學過的cycle of inquiry來寫一個challenge,我因為題目沒有看明白,所以交出去的作業其實是個未完成版,我以為我只要提出challenge,讓別人來做這個cycle of inquiry,對於那些看我作業的老師們感到相當抱歉...XD

最後一份作業本來是很傷腦筋的,因為是要訪問第一年教師,我到哪去找?結果沒想到今天剛好在做暑期分享時,會場有一位第一年教師,我很冒昧地在聊天室問她可不可以幫我做作業,非常尷尬XD,可是她也很豪邁地就答應了我,於是就把這作業給完成了!我覺得訪談的過程中,我感到最感動的地方是,mentorship真的是雙向學習,mentor或許可以提供一些經驗、策略、反饋,可是mentee常常比任何老師都還能提醒我們那份「初心」。總之,這個星期的課也是上得很開心,而且不知不覺,我的討論版作業已經提前達標!期待下週TMT課程的最終章!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週的課程,我整個超級大愛,果然當初衝著Dr. Bondie來是對的。這週輪到她值班XD,設計的課程、導引讓我真的完全從第一天就進入狀況,這週的重點放在我們怎麼樣去協助實習老師。課程的前半段,介紹了不同的課型model,一節課裡面,從進教室到下課,每種課室活動都得精心安排,什麼時候下放責任、什麼時候做演示、什麼時候合作,一步都馬虎不得。我非常喜歡老師介紹的各種課型,也在其中看到了適用於我們中文課堂的模式。在作業分享中,我設計了評量模式的model,也受到了正面迴響,還有老師說要把我的模板拿回去跟他們的中文老師分享^^"。我相信這週大家的共鳴很多,在討論板上,我從不少老師的反思中也得到很多啟發。一位老師說,當我們忙著為實習老師設計各種課型model的時候,也要記得跟我們的學生check in,這些課型對我們的學生來說,會不會老師量過載?另一位老師是說我們設計的這麼多課型中,我們有沒有去聽到實習老師的聲音,在我們設計的playbook裡面,有沒有去問過實習老師,他比較習慣什麼樣的課型?這些都是我之前沒有考慮過的。

說到實習老師,我一直忘不了國一碰到的一位國文實習老師,剛好我國一的老師個性非常瀟灑,所以大概有一個月的時間,她完全放手讓實習老師來上課。我們的實習老師非常有氣質,教得最投入的那一段是介紹民初文學,她當時教大家徐志摩的梅雪爭春,到現在我還印象深刻。

這週我也久違地跟我的mentee見面,我們一個月見一次,每次見到都很開心。我的mentee在教學上非常成熟也很有創意,所以我們今年的重點放了更多在討論從疫情到後疫情,教學心情上面的調適。會後mentee跟我說她覺得跟我談話特別安心,我的mentorship style非常人性化。我覺得非常有意思,一方面,我這個TMT的課程前面三週都在談listening、caring、relationship,好像真的派上用場;另一方面,我上週的作業有一份留言也被用了一樣的關鍵詞,caring and humanity。好吧,那就當作是我真的有在學以致用好了!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相較於第二週不太確定自己到底在幹嘛,第三週的內容相對就顯得清楚明瞭多了。第三週的課程強調的是當mentee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到底應該採取怎麼樣的措施?是直接給予反饋?還是讓mentee去思考解套?這個問題課程並沒有提供我們太多的答案,可能是講員以身作則要我們自己去思考解套XDDD。但是,我們應該怎麼去聽mentee的困難,課程倒是提供了兩種滿實用的工具。

一為cycle of inquiry,其實跟前兩週所學的重點差不多,關鍵在於「聽」,聽懂、問更多的問題來幫助我們聽懂、提供一些方案、反思。

另一個工具我覺得比較有意思的是去了解feedback trigger。其實要給反饋大家都會給反饋,可是為什麼多數的人只喜歡聽好話?那是因為我們很容易落入反饋的三種情緒陷阱:第一種trigger是面對不實的反饋,我們會認為「這些反饋都在亂說」、「我沒有這樣」,第二種trigger是針對給我們反饋的人是誰,如果我們信任對方,那多半沒有什麼問題,可是如果我們不信任對方,或是還沒有建立起一個信任機制,那麼對方給的反饋不管是什麼,我們都會不以為然或是感到憤怒,第三種trigger是對自己的全盤否認,因為一個小小的反饋就覺得自己一無長處。了解這三種trigger以後,我覺得不管是對我在接受別人給我的反饋或是給別人反饋,都能更就事論事,更周到。

第三週的作業也是情境題,我們必須面對三種不同的情境給予回應。至於是要運用cycle of inquiry 還是要運用給反饋,這就見仁見智,多半情況下其實兩種是參雜在一起的。我覺得最有意思的是第三個情境,當對方跟你見面開一對一的會時,他說「我真的待不下去了,學校的工作永遠沒有做完的一天,我自己的生活也是一團糟,今天是我兒的生日,可是我卻連禮物都還沒時間去準備。我根本不知道能不能開這個會!」我的回答是「那不然,我們今天先不要開會,你去喝杯咖啡,早點回家給兒子準備禮物,我們可以這週晚點再找時間來開會談談學校的工作,好嗎?」我看了很多老師的答案也都很優秀,可是他們都沒有要放人走的意思XDDD,害我不知道我是不是太放縱了,哈!是說,話都已經講成這樣了,會還能怎麼開?

第三週的課程整體說來,還滿有趣的!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MT課程的第二週,延續著第一週的話題,還是環繞在怎麼建立一個很正面、健康的mentoring關係,我不知道是不是我上個星期上課比較晃神,其實上完一個星期,我有點不知道這週的重點是什麼...

我們的關鍵問題是,一個良好的mentorship會有哪些要素。講員提到了要有一個很健康、彼此信任的mentorship,我們的溝通就應該需要做到supporting transparency和deep listening(這不就第一週學的嗎?不太確定是不是要再強化一次這個“聽”的重要性),之後我們也討論了Humble Inquiry,但是我覺得這裏不是做得很清楚,我能理解什麼是Humble Inquiry卻不太確定什麼樣的問題會是好的問題,我們最後做的practice conversation,我也覺得我在亂做XDD。

下一個module我們要談的是怎麼給mentee相對應的課題與挑戰,我覺得這是我滿需要的技能,我一直是一個很會支持別人的人,可是一個盡責的mentor不但是能做個支撐者,也要適時地提出適當的挑戰,這點我在幾個我超愛的mentor身上,像是任老師、Azama先生、Laura Terrill都看得到,但是很明顯地,我自己在這方面還需要再學習!

敬請期待我的第三週心得報告!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月的時候,上了哈大的AIT(Articulate the Intangibles of Teaching),認識了很多在各個學科領域的優秀老師,意猶未盡的,沒想到,很快地哈大竟然就又推出了另一門課,而且還預告後續還有兩門課,全數四門,上完可以拿到Instructional Leadership Certificate。我這個很愛收集certificate的症頭顯然還很嚴重,一聽到是這樣,馬上又厚著臉皮跟學校要經費去上課了。這個星期ILC系列的第二門課終於開課,TMT指的是Teachers Mentoring Teachers: Practices for Powerful Communities,當然除了收集證照的私心以外,於公也是因為我今年在ACTFL裡面做mentor(而且今年又是跟去年的Huo老師分在一塊兒,非常開心!),好好學以致用也是我的期待。

TMT第一週課名是Identify your Mentor Self,我們先從回顧自己的mentorship sotry開始,然後要寫出自己的ToA(Theory of Action),我在教學上一直很感恩一路走來碰過那麼多的恩師,給我那麼多的指導,華研的金金老師、葉老師、信老師、鄧老師、我的實習老師陳夜寧老師、我在寫論文的時候大方出借課堂讓我去觀察學生一學期的楊老師、帶領我走向語言評量的任老師,還有我在各個短暫工作坊中遇到卻帶給我長遠影響的羅雲老師和其他語種的老師們Laura Terrill、Azama先生、Antoniela等等,當然,還有我現在這個學校對我影響最大的前校長跟我最愛的老闆(怎麼突然變成在寫論文謝辭!?😅),總之有太多人要感謝,突然要我選一個寫,我真的煞費腦筋,後來終於寫完了,我恍然大悟地發現,這些老師們之所以一直深深停留在我的腦海中,都是因為他們不但學有專精,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待人處事,本身就是一種典範。於是我的第一次ToA是「倘若我們想將mentorship發揮到最大效,那麼我們應該要同時著重職業與個人的成長」。

這一週的課繼續進行,我們看了幾位teacher mentors的訪談,在與大家的討論之中,我們的ToA也持續在改變,我在學習的過程中,發現了自己去年犯下最大的一個毛病就是,急著想幫忙解決所有疑難雜症,可能也是第一年做mentor,我想證明自己有這個能力,所以覺得好像沒有回答哪個問題就很弱,可是真的不應該是這樣,反而我最要學習的功課是好好去「聽」,結果回到了聖經「快快地聽,不急於發言,不急於動怒」。確實是這樣,我都沒有好好聽清楚我的mentee所在的教學環境、教學設定,然後我就急著忙下指導棋,回想起去年的經驗,原來真的稱不上是一個好的mentorship,倒像是在打地鼠。

第一週的最末我們要寫下我們本週學到的mentoring move,然後回到ToA的核心,帶回去應用、觀察、調整,我的move就是好好去聽。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三週的Read On進入同步,第三週從第一天開始以後,我就開始對時間無感了,一天接著一天的任務接踵而來。每天早上會有30分鐘的小專題,星期一是由超棒的羅雲老師先開場,介紹我們在喚起語法點的意識以後,怎麼再透過引導讓學生把語法點跟閱讀文本做結合,每天的小專題結束以後,大學組、高中組就各自帶開去完成我們的final project,每天下午最後也會有30分鐘到一個小時,大家再會合一下看看各組各自進度。

今年高中組的final project,是重修2013年的版本,我和Xu老師一起負責徵友啟事的設計,前前後後的一週中,我們總共要報告兩次,一次是重點精華,一次是最後一天的完整課件介紹,我一開始沒有聽清楚,以為星期三的報告做完就好了,怎知星期四突然發現原來星期五還要做一個更長的報告,只好卯起來再繼續做。我自己覺得兩個最大的收穫是在做報告的同時有機會去應用我們在前兩週module學到的技巧,第二個收穫就是一口氣看到了好多大學組老師的設計,百花齊放(而且裡面有一半都是學姊^^)。高中組的project因為是重新改版,任務比較集中,大家就是一起把這件事做好,而大學組則是讓每位老師選一個單元來介紹他們怎麼融入閱讀技巧,相對多元。

時間真的過得非常快,每天都有很多讓我“大開眼界”的moment...覺得有點可惜跟大學組老師的互動機會不多,跟高中組其他老師的互動機會也不多,因為每天都在忙著做報告XDDD,我想這可能也是線上培訓的一些些遺憾。撇開這忙碌的第三週不說(因為這星期真的過得有點沒日沒夜,現下無法好好紀錄心得),前面兩週的學習還是很棒很值得推薦,從低階閱讀力到高階閱讀力,還有各種以研究為基礎的best practice,感覺回到學校以後,又有新的project可以做!

三個星期的Read On,我覺得羅老師每次的分享都是一記提醒:我們真的需要把閱讀技巧有系統地教給學生,在教學中也要時時評估教學時間的分配,什麼值得在課堂上做,什麼其實可以回家做,什麼地方要小題大作,什麼地方不應該糾結。羅老師自己作為一個漢語學習者,給我們的每個提醒都好有說服力!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超前部署的關係,Read On的第二週該看的modules我上一週已經看了,所以就顯得比較輕鬆,最後剩一個module談的是Backward Design,雖然對我來說並不陌生,但是項目把導向設計跟閱讀活動結合,對我來說還是很精巧的一個設計。習慣上對話課做活動帶討論,在閱讀上總是覺得好像缺了一腳,這一次能夠完整地看到怎麼從去設計閱讀方面的教學目標、可以在課堂上加入哪些活動提升學習者的閱讀技巧,我覺得都是很好的訓練,在我的教學環是一個很好的補強。

我在反思作業中也提到,我覺得Read On的訓練就像是幫我拼拼圖一樣,過去那麼多年的教學累積,在閱讀方面可能東一塊、西一塊,零零散散湊不好,可是module C跟D從critical thinking的角度思考,由低階到高階,具體的操作方式,大量的閱讀活動,不單單是幫我找到了遺失的拼圖片,更是幫我找到了整幅畫面,讓我可以有跡可循地把這一片片拼圖完整地拼出來。這一週的培訓,還是要特別感謝的就是Dr. Ross的每一份反饋,針對我所有的好奇、疑問,老師都非常有耐心地回答我,也要感謝Sara老師跟雪峰老師的支持,本來我是稍稍微擔心下週要做的project,可是現在也越來越有sense了,期待下週的同步培訓還有跟其他老師們合作出的最後教案!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暑期進修的超猛項目UVA這週終於劃下句點,老師的安排像爬山,最累攻頂排在第二週,這週要下山回家了,跟上週的強度比起來,不管是工作還是功課量都顯得輕鬆多了(也有可能耿老師、蔡老師繼續替大家請命,所以reflection也少寫了幾篇,哈!)。

延續著上週留下的作業伏筆,這星期的第一天就從點評我們上週的peer teaching開始,培訓進入第三週,可以看到每位老師都越來越進入狀況,不論是課程設計或是點評或是教學語言,都跟第一週比較放飛自我百花齊放式的迷你試教有所不同了。點評的時候,幾位老師都點到了我的scaffolding技巧,在下午的時候,講員還特地放了我的試教部分給大家演示一下提問技巧。不好意思之餘,我也想起了過去受過的種種訓練,北京的觀摩、陳夜寧老師在實習課的指導、ICLP蔣老師、劉咪咪老師還有多位老師的教導,十多年前那些手把手的細節原來已經沈澱在教學之中。其實這次參加UVA做試教錄影,雖然覺得心累,但是也很有好處,這麼多年,來看我上課的人在教學互動、活動設計、用目標語教學這些方面都給了好評,唯獨一樣「課室語言」沒有人能幫我點評,因為看課的老師都不會中文,沒有人能告訴我,我是不是說了廢話?我是不是沒有糾錯?在沒有人監督的情況下,我自己也有點自我懷疑,我,做得還OK嗎?很高興地,這一次次的試教中,好像還有點點寶刀未老的感結...哇哈!

第二週的試教作業送出去以後,心裡就覺得輕鬆了,因為第三週我就做個幕後藏鏡人即可,第二天我們花一整天時間把我們的第三課教案做出來,我們的第三課安排的是上海迪士尼,我當初真的一點想法都沒有,怎麼教啊?這是。但是第三天跟同組老師還有蔡老師一整天的腦力激盪以後,呈現出來的作品是三個課件中我自己最喜歡的,秋季開學以後要交的錄影作業,我大概也會選這一課來做。星期三的課程也排得很輕鬆,先是把第三課試教錄出來,下午再去看其他組的教學帶紀錄點評,星期四針對前一天的錄影做完最後一輪點評以後,基本上大家在這個項目裡最主要的任務就算達成了,其實不只是我們這一組,每一組的第三課課件都比之前做得又更精緻。下午是分享時間,我其實有點不好意思,但我們這組剛好蔣老師分享了克里夫蘭電影節的一些短片資源,我就順水推舟地又把我那ADDNA口語結合短片的訓練活動又在舊酒新瓶地賣了一次。就這樣,結束了非常繁忙的三週訓練課程。

昨天星期五是我們的結業式,許多老師都表示自己心頭空蕩蕩,我好像沒有什麼時間空蕩,因為另一個項目Read On下週也要開始同步了。這三週的培訓當然收穫很大,我在結業式的分享之中提了作為老師,不僅僅是不進則退,更是不合作則退,閉門造車是會讓我們的教學停滯的,這次在跟同組老師合作和觀摩其他組的教學中,我真的發現了很多自己不會想到的橋段。另外,我也很高興在authentic setting上面得到了實作的機會跟訓練,如果沒有參加,在我的教學中就會缺失掉這一塊。曾老師說今年的項目跟往年都不一樣,老師把以前做過的內容都砍了,今年重點放在設計,上一回參加過的梁老師也說她覺得今年學到的更多,因為之前的訓練比較像是怎麼教,而沒有涉及到怎麼設計出這樣好的教案。我聽完以後很高興參加的時間點是對的,感謝主,總在我最需要的時間點給我最需要的學習跟裝備。❤️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篇提到暑期進修爆表,第二個原因就是我另一個項目也開始啦啦啦啦~當時我真的搞不清楚狀況,覺得反正兩個項目同步的時間錯開,我高估自己覺得做得來一次報了兩個,結果差不多真的是要爆了。這一週是第二個項目的第一週,雖然基本上是非同步的學習,但是星期一那天的開幕式差點撞期,害我緊張個半天,還好後來OK過關,感謝主!

我參加的另一個項目是由Dr. Ross帶領,主要針對的是閱讀教學,我自己覺得是我在教學中最弱的一環,閱讀教學一直不是我的強項,我們學校出來的學生說是很能說,可是閱讀表現沒有跟上他們的說總讓我有點遺憾,所以希望能夠在這個項目裡面也好好學習。可能是因應後疫情的關係,這兩個項目今年都選擇了首次全面網課的模式,雖然這個星期是非同步學習,可是我覺得也是大開眼界。我們在這週跟下週都要看很多項目裡面準備好的tutorial,每週大概會有兩次的線上討論會,非常非常感謝我們這組的趙老師、雪峰老師體諒我這個搞不清楚狀況的學生,發現我竟然同時參加兩個全美最強星談以後,很體貼地在時間上給我多一點彈性,讓我也可以有跟他們單獨office hour的時間把小組會我沒聽到的部分再說給我聽。感謝主,我真的好幸運,這麼瘋狂的暑期進修碰到的都是超優質、超溫暖的老師!

說回tutorial,我整個大愛。總共有五個部分,Module A是項目簡介,Module B直接把跟閱讀最相關的研究結果整理出來,而且,還告訴我們這個研究跟我的課室教學可以怎麼連結!ModuleB一開始提出好多的問題,我都回答不出來,因為我從來沒有在這方面下功夫去反思,閱讀教學,我是怎麼想的、我是怎麼做的、我為什麼那樣做。看完B我才發現好多觀念我其實沒有跟進,我們給學生做的實在不夠。Module C跟D則是針對閱讀lower level skill(字、詞、句)跟higher level skill(閱讀文意)的訓練。

幾個根本性的觀念回去一定要落實的是

1. 每個Level的閱讀發展目標一定要設立出來
2. CFL研究指出,一篇文如果能認得95%的漢字,大概可以正確理解70%的文意;如果能認90%的漢字,理解程度會降至58%。所以在選擇authentic material的時候,改或不改,一定要斟酌,要考量閱讀目標。
3. automaticity是速度跟正確性的結合,需要大量、不停的練習,只有把lower level 的基礎幫助學生達到基層的automaticity才能減輕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負擔。

在看這些module的同時,我才發現在閱讀教學上,好多該做的事我都沒做好。所以整個好學生病發揮,每個reflection我都卯起來問、卯起來寫,然後羅老師整個人超好的每篇反思都給我很認真的反饋,團隊老師也是篇篇答覆,暑期進修 week 2雖然整體性爆炸,但是覺得又溫暖又感動又有好多可以努力的方向!(咦?上篇說好的Less is More呢?)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