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收到K-16項目對接論壇,二話不說就參加了,還邀了朋友、同事一起,因為這一直是教學時掛在心頭上的事,過去一直有個印象,感覺好像大學在做大學的、K-12在做K-12的、週末中文學校在做中文學校的、沈浸式在做沈浸式的,我剛好又待過前面三種機構,覺得每種教學機構有他的好、有他的特色,但是不知道怎麼能把這些機構串在一起,好讓學習者能無縫接軌,所以看到這個論壇的時候,心裡頭還滿激動的。
幾個聽到的思考點:
1. Portfolio
大概是五年前我在ICICE聽到一位老師分享他給社區大學的學生做的portfolio,我覺得這個點子超棒的,就拿回來改了一下做成比較適合中學生的portfolio,在史大的時候我也跟其他老師分享,有一位其他學區的西文老師就把這個想法又推廣到他們的學區去。今天聽到大家又談portfolio,我覺得我也要開始思考我們的portfolio還可以怎麼做,讓他更有價值更有可信度,然後怎麼跟高中部連結上去,最後帶到大學去。
2. 走出教室的項目
讓學習者的中文不再只是單單教室內使用,而是看到語言怎麼跟真實的生活可以結合一起。
3. 手寫與手打
恰巧這也是我跟學姊一直在討論的問題。雖然這不是這次論壇的焦點,但是實在很高興很多人開始關注手寫與手打的問題,我真心希望我們K-16在這方面能得到共識。
滿心感謝主辦單位和趙老師,邀請到這麼多有代表性的老師分享見解,然後在時間掌控上也很流暢,每個部分都很精彩,每個分享都能引人再深入思考。第一段分享,連老師的沈浸式項目讓我們思考的是上面的教學機構要怎麼迎接這些從小就學習中文、水平已達高級的學習者,接續的項目還能怎麼幫助這些學習者?在高中任教的王老師提出幾點心得,我想也都讓中學老師非常心有戚戚焉,包括我們怎麼能夠持續中文學習的人數、還有對於大學分級考試的提問,這些的確都是中學老師所好奇所關注的;蔣老師分享大學從下而上注重語言正確性(micro teaching)以及k-12從上而下單元式的教學做法(macro teaching)講得也非常通透,我在大學工作面對大學生或是成人和現在在中學工作面對青少年,確實是很不一樣的做法,我在不一樣的地方做不一樣的事,但是我沒有去想同一個學生他在中小學的學習方式怎麼與大學的語言教學方式銜接一起。第二段分享,竹老師分享前人的腳步,照片放了好多以前在華研時曾經聽過的故事、見過的大師,心裡一陣感動。我們真的是站在這些巨人的肩膀上,要思考怎麼樣接棒。把華語教學繼續往前做,真的是我們這一代人要一起共同努力的目標。第三段承接第二段前人的披襟斬棘,分享目前開發的新項目,看到K-16的對接,不管是白老師分享的AP或是雅芬老師分享的領航,或是北卡劉老師、王老師在協同合作之下的教學示例,我覺得都給我們看到很多的可能性。最後一段放眼未來,許老師在未來的研究方向上給了很多專業、中肯的建議,金老師的勉勵也讓人覺得感動。作為一個語言老師,我們不只是中文老師也是外語老師,一步一步,先把自己的教學做好,擴展與其他老師之間的交流,最後更要走出去,不要永遠只待在一個小圈子裡,也不要妄自菲薄。
視野開闊了,心也開闊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