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二(學做情緒的主人)、第三(快樂是自找的)兩課基本上環繞一個類似的主題,「控制情緒、正向思考」,所以我放在一起講。

在教學指引裡面,分別提到兩個教學活動,第二課是請學生分組,比賽哪組能說出較多關於「描寫情緒」的用語,第三課則是比賽哪組能說出較多俗語、諺語。這兩個活動,第二課做起來效果還可以,笑啊哭啊皺眉啊,還算是會描述,但是諺語這個就比較難了,班上八成的人不會使用諺語,會作答的永遠只有剩下那兩成,玩不起來。

我自己給學生設計的活動分別是:

1.大家想一想
a.每個同學都把自己現在碰到最討厭的事情寫在小紙條上
b.老師收集紙條,重新打散發給學生
c.每組要輪當輔導師,給這些問題一些(正面性/娛樂性/創意性)的建議 

他們是青少年,有很多維特的煩惱,說「想不起來」、「不知道」的那種,你只要點一下,「學校有沒有很討厭的同學?」、「很煩的老師?」、「喜歡的男生已經有女朋友了?」,她們就會「喔喔喔~」然後開始振筆疾書, 寫的時候中文英文其實沒有關係,但是最後回答問題的時候,要很專業的用中文提供建議。這個活動的好處是主題跟學生息息相關,學生很想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別人眼中怎麼解套,還有一個好處是,老師可以順帶在這邊點出「提供建議」的語用教學,提醒學生有哪些「給建議」的說法(你可以/你應該/不妨/試試...吧!)等等。

2.採訪:快樂的方法
a.請學生回家採訪下週上台報告
b.老師應該訂好採訪對象條件(例:需要訪問十個人、兩個四十歲以上、兩個二十歲以下、兩個不同文化背景家庭)

我做這兩個活動,並不是全程中文,我只需要他們上來做結論的時候使用中文就可以。這是實際操作的感想,有時候硬逼學生講中文講中文,我發現她們的創意靈感都被語言給局限住,那不如讓他們經歷自由發揮、整裡、最後使用目的語(中文)的過程,這樣也比較自然,就像我們在處理外語的時候碰到的情形也一樣。當然,讓學習者用目的語思考直接說出目的語是所有教學者的終極目標,但我發現這並不適用於一星期只來上一次課的中文學校。這個終極目標需要更多的環境更多的配合,我的妥協換來學生愉快的心情,我覺得很值得。在中文學校教書,過去學過一些關於CSL的理念必須被打破,我的身分其實不是太單純的語言老師,過去教大學生、成人,我只需要檢驗她們的語言成份,現在我服務的對象是青少年,她們需要更多的傾聽、更多的引導,做這兩個活動,我更在意他們是不是從其他人身上得到一點什麼別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