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祝各位老師先進,開學也是個大吉大利!
這一篇要談一談一節課的設計與佈置,上學期結束的時候,學校做了問卷問學生哪些方式是學生喜歡、對學生學習有幫助的,我在這也一起分享。
課前準備 - 請愛用校內平台
現在多數的學校都有校內使用的學習平台,像是Canvas、Google Classroom等等,過去可能只是當個電子聯絡簿或是學生交電子作業、錄音的地方,可是現在真得善加利用,如果平台可以做到,就避免再去使用其他的工具。使用平台最主要的重點在於便利性,老師們存放資料的地方如果很零散就會失去使用平台的目的,這點一定要從學生角度出發。
原則1:在最快的時間內找到要找的東西
分類清楚,但是也不要太誇張,放了幾十個的資料夾學生也會眼花。如果要外接到Flipgrid或是Padlet的地方,盡可能直接把連結丟過去。建議老師找同事幫忙看一下給個建議,有的時候我們做順手了,覺得資料就在那,怎麼會找不到,但是其他人可能就是真的要花很多時間,所以讓同事來幫你看到盲點。
原則2:講義、投影片前一天就上傳(確保學生有上課的資料)
雖說網路很方便,但有時候掛點就也真的沒辦法,可是如果能把講義資料或是把今日上課流程大綱都上傳,學生不會因為臨時網路掛掉而緊張,雖然沒辦法同步,他也可以知道課堂做些什麼事。我知道有時候老師有些活動不想事前透露,其實只要多拷貝一份,把那些驚喜的活動頁面給刪掉就好了。這樣學生上到一半恍神,告訴學生在第幾頁就可以繼續了。
**學生喜歡organized的課程頁面,容易找得到資料
上課中 - 運用腦神經科學來幫助我們
How the Brain Learns(Sousa)在這方面提出的理論有很多很值得我們參考的部分,人腦專注的時間是有限的,有效運用那些可以專注和不可以專注的時間,會讓我們的課程達到事半功倍之效。通常一堂課開始大概三分鐘到十二分鐘會有一段高度專注,之後就逐漸下滑,到三十分鐘會有第二波專注段,但是不會像第一波那麼高潮了。知道人腦運作是這麼回事以後,老師們就要努力把握專注段的時間給學生新的資訊(重點學習內容),然後之後可以安排不同模式的活動讓學生在非專注段的時間帶來練習。有時候會看到新手老師解釋文法解釋太久,結果學生不但錯過了專注帶,也沒有時間練習,就顯得有點可惜了。
原則1:開頭暖身三分鐘
我們學校的問卷也顯示學生很感謝老師給他們開頭三分鐘混一下。老師不妨提前就打開視訊教室,讓學生可以進來瞎聊,甚至如果學生願意請他們輪流放些喜歡的歌或是好笑的抖音等等,這可以緩和上課的氣氛,也可以讓學生在跑課之中舒緩一下。
原則2:專注帶與非專注帶
老師上課,尤其是外語課,真的要化簡為繁,不要說得太多,所謂的I DO部分,五分鐘就已經有點不得了了,而且要暖身完就開始,因為那是學生最用心的時候。後面用不同的活動,也可以透過station或是choice board讓學生有比較多的掌控。四十分鐘以後就要進入尾聲,不要再突然又冒出新的語法點或是新的can do。我們新的學年度開始,一節課要從原先五十分鐘變成七十分鐘,可是課時加長真的不代表學生就能吸收比較多的東西,作為老師還是要很實際化從學生角度出發,不是把內容量變大,而是應該更專注在給學生什麼樣不同的任務可以讓他在一堂課盡可能地操練三種模式,才不會事倍功半。我了解老師們什麼都想教,可是真相是學生不是什麼都吃得下,他們一天還有數學、歷史、布拉布拉的課很多呢!
**學生喜歡老師給他們一點FUN TIME準備心情進入教室。
課後練習 - 思考每份作業的目的是什麼
這一、兩年我一直聽到各界在討論功課的必要性。我雖然還沒有那麼前衛到可以說廢就廢,但是我也確實在思考,我們出的每份作業到底是在做什麼。只是求一個心安、只是讓學生很忙、還是只是讓家長覺得我們的課不是可以混的課?對我來說,課後練習是幫助延續學生的學習,也是我判別他在學習過程中吸收多少的依據。第二個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準備評量,其實大同小異,評量的目的是繼續收集證據,而作業就是要幫助學生練習,讓學生知道我們的期待值在哪。
原則1:不要把作業變成busy work
**學生喜歡有意義的作業、能幫他們準備評量的作業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