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太習慣在台灣時那種被賞飯碗吃飯的日子了,所以剛來美國的那一兩年,找教職常常沒消沒息,讓我多少心灰意冷。找到後來,也就不甚積極了,不過,最近我發現我為什麼找不到,有很多在研究所學過的一些基本觀念,我都忘了,我也發現習慣了教華裔以後,我就再也沒去想過如何對外籍學生解釋最基本的「了/著/過」或是「把」,我發現如果考官問我這問題,我可能會結巴,在這個當下,我了解到,我現在最需要的或許不是猛頭履歷,或許是,重新坐在桌前複習一下我過去學的東西,反思怎麼用回到課室現場。不過,今天要講的其實跟以上的反省,無關,哈哈哈。
有一天無意間聽到交大劉美君老師一段話,大意是教外語要像是PE課(體育)。我當下產生了新的體會,並且理解為什麼中文學校/僑校到了高班(此處高班並非程度而是年齡),學生全員意興闌珊,流失的人越來越多,留下的人都是X馬當活馬醫,當然有少數用功者,但現實是,那就是少數。剛好,我們菜陶貴今年開始參加社區的足球隊,我有了很好的觀察。
踢球,一開始的時候嘛難免介紹規則,足球的世界不能用手(我知道守門員例外啦),要把球踢進球門才算分...教練逐步介紹足球世界的規則,這就像學生一開始學習一樣,教他們中文的發音、部首、語序,有了這些基本遊戲規則,他才能開始學技巧。規則講完,怎麼學技巧,教練一個動作,學生一個動作,然後分組練習,語言課也是如此,老師教這個句型,學生說這個句型,然後兩倆對話。我們中文學校如果比較不矮板的老師大概都是這麼做,偶而來點刺激的上台發表、帶個遊戲這樣。
但是這樣的做法為什麼到了高班真的行不通了。各位不妨想想,我們參加足球隊,學了規則、跟隊友傳球練習射門,如果一直停留這個階段,學生、家長會怎麼想?當然就不想學了,為什麼?他們要什麼?
是,他們要的是一場真正的比賽!中文學校的學生亦如是,高班就從九年級算起好了,那是他們在中文學校學習中文旅程的第十年了(因為普通從幼稚園就開始學),到了第十年,他還在聽規則、跟著教練做動作,已經第十年了,他要的是一場真正的比賽,是一場教練您可以休息看我們表演的比賽。
我在看孩子踢球的過程真的有這樣的感想,高班老師大可放手,不必覺得自己話講得太少對不起拿到的薪水。不,高班老師要做的就是不再說話,像個評審、裁判一樣,如果有人犯規了,告訴他他犯規,簡單說明遊戲規則,然後繼續辦一場又一場的遊戲。所以不要再念生詞念課文了,那些都不該是重點,語言教室的比賽是什麼,是讓學生演戲、讓學生辯論、讓學生發表、讓學生對著文章批判、讓學生自己設計問題自己考自己,學生說錯了、不會講,我們再出手,其他的時間就讓他們盡情地比賽吧。這麼做,會不會稍微有機會在最後的流失前,多多少少地力挽狂瀾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