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們的教學進入了第三單元,「有夢最美」。在這個單元中,我希望學生能看到的是一些故事,然後,從這些故事中,看到夢想。

我們總共進行了三個星期,第一週只是引言,由於第一單元介紹餃子,大家一直嚷嚷著要包餃,所以欠著的餃子宴就已經先預定日期,想著包啊吃的就要費時一小時,所以我的引言做得很短,讓大家看個台灣勵志新聞短片,我發現學生對新聞的理解度,其實超乎我的想像,當然有些細節沒抓到,但是該有的重點都沒漏,不過我覺得學生沒有太多感動,是因為這是台灣的影片,沒有跟自己的生活發生連結嗎?

之前說過讀了一本博論,博論裡有一個「我的小革命」的單元。「我的小革命」這本書是時報出版的報導文學,將記者報導過的一些為了夢想努力的故事集結成冊,我覺得非常具有啓發性,也從中選了幾篇讓學生閱讀。我的做法是做了幾篇不同的報導,每一篇都做了生詞表,每份講義的第一頁也都只有生詞表,然後我把講義攤在桌前,學生看著生詞表自己找有興趣的去閱讀,結果,我們班那天只來兩個人...可怕的十二年級就是這樣缺席率永遠能創造出出人意表的記錄...我讓這兩個學生自行閱讀,靜默了三十分鐘,然後開始討論。在這樣的過程中,我有兩個發現:

1.要讓學生靜默三十分鐘閱讀,對我來說超級痛苦。所以我開始想,我到底有沒有辦法在課堂上用學思達閱讀「一篇」文章。當然學思達應該不會要學生閱讀那麼久,可是我的學生要能閱讀一篇文章,他們需要的時間真的很久。而如果我今天不要看長篇,而只是看一小段落,我到底有沒有辦法忍受那安靜的x分鐘?我的課堂除非考試,不然從不曾有過靜默,我要麼做活動要麼分組要麼教學,從來沒有過安靜的片刻,我到底能不能說服自己放手讓學生閱讀,相信學生不是在浪費時間。

2.我真切地在兩個學生身上,印證了真有視覺型與聽覺型兩種類型學生。從前只是聽說這樣的理論,但是今天只有兩個人,我仔仔細細問了他們的閱讀過程,就像過去在第二語言習得中金金曾讓我們做過的訪談實驗一樣,文是標準的視覺型,所以她覺得自己看雖然會碰到一點問題,但是她可以自己慢慢克服,她運用了一點點的閱讀策略。馬則完全陣亡,因為馬是聽覺型,她看著「博物館」這三個字,也看著拼音,卻沒有產生任何連結,但是當我說出「博物館」這個詞,她聽到我的聲音,豁然開朗了,她說「oh, museum!」。

那麼,我到底要用什麼樣的方式才能讓一堂課,既能滿足聽覺型又能滿足視覺型?雖然這堂課只來了兩個人,卻給了我很多的思考與震撼。

第三週,我請了Jean來演講,既然講的是夢想,總不能只是看看影片,讀讀文章,總得要有個人親身站在他們面前說。本來想找一位不熟之交分享流浪狗的經驗,但是被拒,正愁著苦無人選,Jean在FB上說她人在灣區,從事志工活動的人何其多,但是真像她去這去那的,我身邊也找不出第二個,神真是體貼,馬上將她賜給我!!!為了怕本班再次發生兩隻小貓的慘劇,我還特地邀了十一年級一起來壯聲勢,結果總人數高達十位!而且頻頻發問,課後還有很多人分享如果有機會他們想去哪裡服務去做什麼。Jean的講座一小時,第二小時我們談Khan Academy,理想、教育、學習,Khan Academy有話題性,跟學生完全連結,這週的討論我很滿意。

我這群十二年級的學生在這個星期陸陸續續地接到大學通知,祝福他們通通申請到理想大學的同時,我也希望他們將來都能服務人群,為了實現夢想而努力的那個當下,最是迷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