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忙到翻天,沒時間上FB,還被我娘親追問為什麼都不去按讚...忙是忙得事出有因,話說我這人教書上課非常喜歡杞人憂天、未雨綢繆,人家的課表都還沒給我,都還不知道要教哪一年級,我已經就把所有可能會教的年級的課備完,當然下場就是常常要重備,因為要嘛派不上用場,要嘛狀況到時候不一樣,去年開始進入一般學校體制教書,暑假我就急吼吼地急著把三年的課備完,因為我一次有三個班啊,男人警告我,能不能挨過第一學期都不知道,叫我課備到聖誕節放假就好,我這次瞎了眼真聽他的話,結果,就是我第二學期的課,天天都在燒屁股,燙啊~~~

再繼續抱怨:(顯示為很久沒上網做閒事,一上網就要寫沒完)學校一、二月整個事情爆炸多,我自己要帶班校外教學去中國飯館點菜,中文部又決定集體張鑼旗鼓慶新年,我得幫國中部準備活動,學生最近又有表演,叫我去捧場,週末學校要學術比賽,我不但身兼評審,也還要當個參賽者的娘,最後壓垮我的當然就是史大工作坊第三回合(終於牽回主題),以上種種就是我為何每天無眠的原因,已哭。

第三回合,講員用「天氣」為題實際操練,憑著本人不三不四的西文,再次又在教室演練活動中小小地自我滿足了一番。第一回合教大家怎麼開場,怎麼給Comprehensible input,上一次給大家一些實用的活動,實際做Guided Practice,這一場則是討論怎麼讓學生能夠運用前面建立的語言知識,來往後延伸。設計活動對在座老師來說應該不是問題,但是有時候我們會不知道我們設計的這個活動是屬於Guided Practice還是屬於Extension/Application,我之前一直在想為什麼需要知道,能想出活動讓學生做就不錯了,還要再去想哪個要配到哪個嗎。但後來想想還是有其必要,當我們在備課時才會有所依據,可以好好檢驗自己是不是Guided Practice都沒做夠,就跳太快跳到Application去了。今天也學到了用「outcome」這個關鍵詞去區分,我們能看到學生有相同的outcome那是在做Guided Practice,而讓學生能有各自不同的產出,就是屬於應用與延伸。還有一個點我覺得今天也學到的是,當Helena在給我們區分Unit/Lesson時,她舉了Vacation這個主題其實就包括:天氣、交通、活動、穿著、風俗習慣等等,讓我再一次很親身的看到怎麼用大的角度去看主題式

不過這次雖然主講Application,其實講員很多示範還是在做Guided Practice,所以我又學了幾招。下次我會想試試看的:

學生 - 老師對抗賽: 老師指著白板上的圖片代讀,老師正確代讀時,學生應該正確複頌,老師錯誤代讀時學生如果跟著複頌,老師就得分,相反如果學生不上當,學生就得分。這個...我學生根本就會愛死啊。

A-B 互問:老師準備大概十題左右看圖回答的問題,讓學生輪流發問,這是個很快、很短的練習,如果能搭配authentic 圖片我想效果真的會很好。

pop-up:兩組學生拿著相同圖片,聽老師說,如果聽到老師描述的是自己的圖卡就站立,哪組學生站得快就得分,這也是個精彩的遊戲呢。

在Application/ Extension上講員設計兩個活動,一個是讓小組按照手邊資料設計七天旅遊行程,另一個是讓學生寫信給真假筆友詢問交換學生要注意的地方。

這一次的工作坊跟上次相隔兩個月之久,覺得在座的同學好像都變得很有感覺,也覺得自己雖然累歸累,可是能回來充電真好,而且充電還能看到放假中的老闆.....更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