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總在長週末舉行座談,昨天的開場是何于菁老師的AP中文課程設計。我聽完很激動,因為:

(1)我總算不再孤獨。何老師的理念與我今年為學校設計的課程不謀而合,即使仍有許多質疑的聲音,我卻清楚地知道,我們是走在對的軌道上,就算是不歸路,也是條正確的不歸路。
(2)這次的座談中,收獲最大的便是何老師現身說法給分的標準。課程設計、活動創意我或許在行,但沒有實戰經驗,能很明確地運用AP參考書中的給分標準,還是沒那麼自信,但是昨天的分享有很大一部份都在做實例分析,非常實際。
(3)昨天與會的老師,聽說超過20位。這代表我們學校的老師很有感覺,即便有的老師教的是小朋友,有的教的是畢業生,但無論是哪一級,pre-AP,post-AP,我們都有著同樣的關心。

昨天的分享大約可以分成兩條線:學生自主學習的大觀念與因應AP考試的實體設計。我把一些座談後心得寫在這兒,希望能有點貢獻。

- 不做本末倒置的課程設計:這課不是為了AP,不是AP模擬考班。而是當課程的重心擺對了,順水推舟地,華裔學生自然能在AP中文取得高分。
- 還在餵奶嗎:這是我聽過最好的比喻。我以前跟教務主任或其他老師講解我的理念的時候,用很多術語。昨天何老師就是放一張寶寶喝奶圖,就簡單解釋了僑校一直難以全面被解放的那部分,也就是太多的老師還在做餵奶的動作。學生來到教室,打開課本解釋生詞、溜課文、教句型.....學生坐在教室就是等著你給他東西喝,而且難看就難看在,他根本也不想喝。什麼時候,我們才能鼓勵學生、老師,把這種傳統又飽受束縛的教學模式給脫掉,為什麼不是讓學生一進教室,就直接做活動,直接去用這個語言?拼了老命餵奶,到底是我們真的認為學生這樣才會吃飽茁壯?還是因為我們不願意去想活動,不願意去改變,不願意去承認自己過去最排斥的填鴨是我們唯一擅長的教學形式?
- 寧可在課上寫作文:這部分是我在實行新課程時,最擔心家長質疑的部分。這畢竟不是主流學校,一星期我們就這麼個兩小時,大家都會問「為什麼不回家寫?這樣在課堂上很浪費時間。」我很高興看到何老師的分享中,她也是在課堂上寫,而且更將單純的寫作活動做成了一個全面性,有討論、有分享、有彼此監督的語言活動。我不願讓學生把作文帶回家寫,因為他們通常兩種狀況,一是家長操刀,二是學生毫無頭緒坐在桌前一個下午也寫不出個一兩行,我們做老師可以眼不見為淨,反正有東西交出來就好,但是大家捫心自問,在課堂上跟在家寫,哪個是浪費時間?

在實體設計中,華裔學生畢竟還是比非華裔占了多點便宜,因此對許多學習外語的人來說,最難處理的聽力,基本上倒是學生的甜頭。所以昨天老師分享時,也是比較偏向說、寫這兩個區塊,所以我說昨天來參加座談真是太好了,因為輸出的展現,正是我們這個學期課程設計的重點部分。至於讀喲,等到九年級才來救太難了,這得從頭扎根,那是另一回事了,所幸,如果在考試中,說的表現突出一點拿到6分加分,是可以彌補閱讀能力的不足。

很有收獲的一場座談。^^

上帝肯定是聽到我上上個星期對自己設計教材的苦了,才接連兩天,把Mindy跟何老師帶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