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幾天我在看一本博士論文,深深覺得,我怎麼沒有養成寫「教學手札」的習慣!?當然我寫了很多關於教學的東西、心得,可是我這邊指的教學手札是,每次教完課以後的反省還有課上的觀察。其實不是沒有,只是來到美國以後沒有再寫過,是因為我覺得又不是像以前一樣教大學生,幹嘛那麼認真?又或是其實離開了學術圈就忘本?我不知道,不過那本論文給了我滿大啟發的,尤其...尤其...尤其他又是信信指導的論文~~~@@"

上個學期,做電影的時候就應該每一次記錄的。期末的時候,我已經給同學預告過,申請大學也結束了,該好好念中文了,雖然大家很不以為然,但是我還是把暑假就已經準備好的散文講義拿出來用。男人告訴我不要那麼早準備,要像台灣連續劇一樣,明天要演的今天再寫,這樣才能把最新時事加進去,我後來覺得,其實滿有道理,我做好的那堆講義,現在能拿出來用的寥寥無幾,因為又有新的想法進來了.....不過開頭這兩週,我還是沿用暑假的想法,讓學生看梁實秋的「餃子」。

想讓學生看一些好文,可是學生對一整篇字非常非常非常反感,要能引起共鳴,只好從大家都愛的「吃」來下手。梁實秋先生的「雅舍談吃」裡面包含各類中華文化下的菜,文字樸實,不像現代很多人的食記用文字堆砌出色香味,卻又好像失了點什麼。我選了「餃子」,因為不管老中老美老墨老阿,餃子這東西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一篇文章,其實也是稍稍微地測一下學生實力,學生能讀出重點,但是有些比較細緻的部分就讀不出來,更多時候,我發現他們的問題還是在於認字能力的缺乏。走到越高班就越發現認字實在太要緊,一句話,大字不認得幾個,就好像我寫了一個句子讀出來卻是「我OO的OOOOO沒有OOO的好吃」,結果到底在講什麼,還是霧煞煞成一團。儘管學生認字功力是事實,但從「有用」、「生活化」這個角度來看「餃子」的詞彙,我個人身為老師選讀這部分也並不是很成功。許多他們不懂的詞彙,其實在日常生活中也不是太常用到。

不過,這篇文章還是達到我一開始的初衷,大家撇開文章,在討論上很起勁,魏、林都不同意作者說的「滑溜的皮不好吃」、「冷凍餃子不好吃」,沒辦法,我們這邊是香蕉,半個華人,他們喜歡的口味有時真跟我們不同。在文化面上,也有了很好的對比,文章中有一段談到,有一位太太受邀吃餃子後叫了一聲,「怎麼全都是菜!」主人大窘,學生問我為什麼「餃子不能都是菜」,我提出了華人請客務求「大魚大肉有誠意」這個文化,大家好像豁然開朗,其中,馬還大方分享被一位長輩強逼著吃了五盤的故事。

文章上完,我設計了兩個題目,給學生討論,一個是應應景,設計一下「情人節大餐」,另一個是談談媽媽的拿手菜,這個部分也還不錯。我首度嘗試在課堂上錄音,這批學生都已經十二年級了,還是沒被錄過音,討論完播放的時候,一個個覺得羞愧得無地自容。魏被錄到這麼一句「Oh ya, 義大利麵 is good too」,我特地讓大家一起再把這句子用中文說一次。我很喜歡設計小組討論,可是平常不會錄音,都是隨機旁聽,被糾的人當下會改,但效果絕對不像這樣錄音存證,全班一起糾正要來得好,或許真能解決小組討論到最後常失為英文聊天的困境。

最後是讓學生寫文章,「吃」這個主題真的還是很好,劉主動問我「酸菜」的說法,可見真的很想把它用出來,因為那是媽媽的拿手菜。尹還提議可不可以哪堂課拿來包餃子,這個想也不用想,全班大叫好。於是,文章雖然上完了,我們的課後延伸「包餃子」還未完待續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