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還是持續這半年新養成的每天讀一點阿文習慣,做點教材review找點靈感,也順便複習一下。這回看到的故事是حي بن يقظان,英文翻譯起來是Hayy bin yaqzan,大陸翻譯一樣饒舌,叫「哈義 本 葉格贊」。他的故事在國內不太有名,我覺得這跟男主角這個非常長的名字有關,哪本小說名字會取這麼長啊?不過也不怪他,這是阿拉伯人的取名習慣,這故事的作者名字更長,叫Abu Baker Muhammed bin Abdu almalik bin muhaed bin Tufeyl alqeis,還好大家都簡稱Ibn Tufeyl。Ibn Tufeyl是中世紀有名的哲學家兼醫生兼文學家,這個短篇故事是當時相當有名的作品,作者藉書中主角的遭遇及故事闡明自己的哲學理念,後來翻譯成多國語言,更傳聞,西方文學「魯濱遜漂流記」是源自於這個故事。我不在這邊談魯濱遜,我們一起來看看哈義本葉格贊他的故事:

因為哈義本葉格贊的母親擔心他的孩子會被殺,便把還是小嬰孩的男主角,放在小木盒裡隨大海漂流,最後飄到一個無人島上。島上一頭母羚羊因為聽到嬰孩哭聲,把箱子叼起把小嬰孩當自己的孩子一般養,男主角因此跟母羚羊相依為命,在島上跟眾多野生動物相處,很能跟這些野生動物溝通,時間慢慢過去,小嬰孩轉眼變成小男孩,有了思想,他開始感到納悶,他身邊的這些野生動物都有很多特殊技能,要麼是有利角要麼是有尖牙,要麼是強而有力要麼是速度飛快,只有他赤身裸體,身上沒有毛皮沒有羽毛覆蓋,什麼技能也沒有,每次跟大家搶食物,他總是最後才吃到,一不小心,他的東西還被別的動物搶走。

男主角從樹上找來大樹葉替自己遮蔽重要部位(書中真的有這樣講,讓我邊讀邊囧),可是樹葉總是不堪風吹雨打,一天到晚要找葉子也很煩,後來男主角就從一些死掉的老鷹身上下手,把它的羽毛跟尾翼都拔下來,編織在自己身上(鳥人?),沒想到這麼一做好處多多,不但不再光溜溜,其他動物也不敢找他麻煩。可是同時,把他當孩子養的母羚羊也因為上了年紀日漸消瘦老邁,男主角雖然盡心照顧她,但是母羚羊最終還是倒地不支,男主角發現母羚羊再也不動時,悲痛欲絕,檢查母羚羊全身上下,只想看看是哪個器官出了問題,他要把她救活,可是男主角看遍全身都找不到任何傷口時,他開始想這致命的傷口可能不是發生在看得到的這些外在器官上,他想到以前觀察動物的經驗,直覺認為這個致命的傷口應該是在他看不到的器官,而且這個重要器官應該是在全身正中央,不是頭部、也不是肚子,應該是在胸腔。男主角用克難的手邊工具,把母羚羊給解剖(不要懷疑,各位,看到這邊我也很傻眼)了,最後終於發現了這個最重要器官--心。

男主角又轉念一想,母羚羊大概是走了,離開這身皮囊,她到哪去了?她是自己願意離開的嗎?還是是有誰讓她離開的呢?男主角一直想一直想,最後想通宇宙奧祕。

我看的故事因為是節錄的,所以只寫到這邊,沒有寫出後來他怎麼想通宇宙奧祕,也沒有交代想通以後發生什麼事。其實我應該要知道的,因為當年大三修過的一門「阿拉伯哲學」,這個故事我也讀過,但是當時年記小不知道要用功,就算用功十多年前學的東西現在也是記得七零八落,就像這個故事,十多年前讀跟現在再讀,我最震撼的還是男主角把那隻視如己出的母羚羊解剖的畫面,其他通通沒有印象。現在想想,阿哲那堂課雖然當時上得有點痛苦(因為全班只有四個人,每個月都要輪一次報告很累啊~),但是學到的人物其實都非常有代表性,可以說是當時中東的智慧結晶,不知道我那本課本到底跑到哪去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