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印象中,去年的外師研討會因為疫情的關係沒辦成,今年的線上化,我當然就報名了,而且也做了報告(會前一直要我們用目標語,可是我發現來參加的老師好像大多不是華人...)。我的報告因為跟去年史大作的報告是一樣的,所以其實也沒有什麼好說的。
但是今年選報的工作坊我覺得很精彩,今年我上了Azama老師還有他的團隊的課,討論「Grading」。我聽不同的講者談這個主題已經好幾次了,但是我覺得這場工作坊是講得最清楚的,第一位老師談的是目前大家在給成績這件事上碰到的難題,第二位老師接著引了一篇好文,讓大家思考可行的做法,最後一位老師分享他們所做的嘗試,把成績分成兩種,學習歷程是歷程,成績是成績。過去我在聽這個主題的時候,多數的講員只能點出我們的問題,好一點的可能可以討論到「可行」的做法,但沒有人能真的分享出一個實際的作法,可以解決:
- 我在Major Assessment底下拿了B+,這個到底是什麼意思?B+是什麼意思?我要怎麼進步?
- 老師說鼓勵我們犯錯,可是每次犯錯都會被扣分
- 我只是需要比別人再長一點的時間做到,可是之前那些我學習的歷程卻都要算分
我真心佩服他們做出來的成果。雖然每個學校的設定不同,沒有辦法照單全抄,但是概念卻是共通的,我們外語部在疫情前也朝著這個方向努力,但是碰到疫情,project稍稍停擺,不過我覺得我們做的方向有點被LMS綁住了,工作坊分享的這種Learning Chart應該是更能幫助到學生。這個工作坊上得太開心了,感覺明年的評量肥肉又有新的想法了。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