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如果沒有對阿拉伯語或是中東地區有點基本背景的話,這本書讀起來會非常非常辛苦,可能第一章還沒看完就放棄了,但是,反過來說,如果是學習阿拉伯語或是對中東領域有研究的讀者,我覺得這本書不能不讀。

作者生長於巴勒斯坦裔,在一九六七年(也就是以色列六日戰爭那年)離開了家鄉,到約旦完成他的學業,之後定居在蘇格蘭。瞭解作者這樣的背景以後,再讀這本書,就能理解為什麼書中字裡行間充滿著對以色列以及對國際對於巴勒斯坦處境不聞不問的一種幽怨。不過這本書的精華之處在於他結合了以巴衝突來談中東的語言現象,這本書以「衝突」二字為中心,討論三種語言衝突現象。一是阿拉伯語自身之間的衝突,在阿拉伯語這把大傘下,分支出來的多種變體方言,使用者在使用時的心態。二是方言自己的衝突,作者以約旦為例,探討光光約旦內部本身的分歧,以及再一次,使用者使用時的心態。三是討論一塊土地上,不同語種並存時的衝突,從這裡來看希伯來語跟阿拉伯語在西岸之間的生存競爭。

作者多次在文章中討論到語言使用者的態度,就有點可惜這部分只做了阿語母語人士,在一個地區裡面看到的角度不算十分全面。不過書中第四、第五章討論約旦方言的變體性和以巴地區強勢語言,這兩點我真的看得很有興趣。我因為自己正在學習約旦方言,所以對於作者描寫的這些語音現象,感到十分震撼,也愈發感覺到自己在語言面前的渺小,原來一個音發a還是發ga,這背後竟有這麼多地暗示與考量,這方面的心得請看ق的變體一文。而第五章,作者用告示牌的文字顯現來談希伯來語和阿拉伯語之間的消長,原來一塊告示牌上,語言的排列組合、文字的書法大小全都有其算計,作者不知道花多少時間就收集這些例證,也真的是很讓人佩服。

A War of Wards,語言不是只是說話者的產物,不是只是呈現事實的一種方式。在很多時候,它更是雕塑事實、雕塑對方怎麼看事實的工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