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那幾篇很筆記,這幾天整理一下,我用這篇來做個對這門課的總結順便把最後那三講的內容也放來討論,這門課討論的是媒體在使用阿語時的選擇,教授以社會語言學的多種角度來檢視:
一、媒體該當使用標準語還是當地方言,媒體在選擇上必須面對的兩難是如果使用方言,權威性就顯現不出,而如果使用標準語,則與社會之間隔閡又太大。教授另外引用Prof. Suleiman的說法指出,阿拉伯人對於標準語的定義,不僅止是將之使用在正式場合如此而已,更有著「監護」此語言的使命。
二、社會類別對語言造成的變異性,諸如性別、社經地位、年紀、非主流語種等等,而媒體在應對這些變異性時如何選擇使用的語言才能讓自己保持中立及專業,除了外在的社會類別,不同的語境也會造成不同的影響。
三、語言除了社會表層影響的變異性以外,我們內部的認知系統,怎麼去內化、理解訊息也是需要考量的。教授從閱讀理論及心理語言學出發,提醒要能妥善照顧到不同背景的讀者、提供豐富正確的訊息,這是媒體工作者須要有的專業及職業道德。
四、引用傳播學研究中的「批判語言學理論」,特別引Van Dijk的學理來強調文本中的「權力」關係。傳播學的研究方法和學理,我真的沒接觸過,這一講聽得特別用心/ 辛苦(教授好像都以為我們都懂,上好快,再說一次這門課根本不是入門,就算阿語都聽得懂也要知道很多社會語言學跟像這種傳播學的理論才能懂)。媒體本身在工作上會受到權力支配影響,這個放眼當今國際,很容易可以明白。在一些不開放的地區,媒體的工作只會變成政府的宣傳手段,而在開放的地區,媒體背後的集團以及他們的立場也都主導著媒體的說詞。而另一方面,媒體也深深地影響社會,對於讀者我們而言,也是有一種「權力」分配的關係在其中,作為聽眾/ 觀眾,多數的時候我們只能被動地接收。當然,教授在這裡是很講究職業道德,但是我認為現實的生活媒體就是很難擁有純道德,所以這一講到頭來可能是在教育視聽接收者,我們在接收訊息的時候,怎麼去看其中的權力分配。第七講的作業也很有趣,教授讓我們去分析川普和希拉蕊(這門課是上一次大選那左右開的)的推特,從他們的推特上去看他們使用的語言。
五、從語用學探究語言裡的潛規則。教授先用了幾個小題目測試我們對阿語的潛規則,跟英文、中文、或是日文一樣,每個語言都有自己的潛規則,我說要到底是接受還是拒絕,教授也舉了好懂的例子,當我說「吼~好熱喔」的時候,然後你就把冷氣打開了,這裡實際上有三種語言,一個是實際說出口的語言「好熱」,第二個是我暗示的語言「你能幫我開冷氣嗎?」,第三個是最後出來的結果語言,就是冷氣開了。要能順利完成這個示例,那說好熱跟開冷氣的人這中間就有一個潛規則,彼此能理解沒說出來的話。那這跟媒體工作者的關係是什麼?教授點出做一個稱職的媒體人,要能把公開透明地把隱性語言提升為顯性語言,才能避免模糊地帶,其次是媒體人在訪談時有時要破壞合作原則,打破彼此說話的潛規則,故意提問好讓讀者/ 觀眾能很清楚地看到受訪者的想法。我上到這的時候,真心覺得媒體人好辛苦...
六、最後一講,教授談的是翻譯問題。現在網路交流,媒體工作者(或像是編譯)可能隨時能拿到第一手資訊,可是要怎麼樣忠實地把這個第一手資訊翻譯到自己的語言,這當中也有很多考量。除了我們說的翻譯信、達、雅以外,還需要考慮到文化翻譯,有些內容涉及文化及生活經驗,怎麼翻出來才算地道?又,國與國之間因為政治立場的不同,怎麼翻才能真的做到忠實原意又能很專業、很中立地與自己的讀者/觀眾之間在語言接收與傳遞間達到平衡,這些都是翻譯上需要考量的部分。
這門課很札實地給我們上了一堂阿語語言學,是一門很難可是很棒的課,真心推薦給對阿語、社會語言學或是媒體傳播有興趣的朋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