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暑假的時候收到一封信,長官說要幫我報名參加TPRS的工作坊,這麼好康的事,我自然馬上答應!

可是我當時晃神了,我以為是TPR的工作坊。在研究所念了很多第二語言教學法,就屬這套TPR(Total Phsical Response),老師們講得最少,原因不外乎,這種教學法實際運用的效益極少,似乎只侷限於初級班學生。所以當我一聽到有這樣的工作坊時,還滿心動的,畢竟以前沒看多少人專講這個主題啊。

工作坊當天因為早上要去教會,所以講者前半段的理論介紹我沒跟到。我到的時候已經開始在講TPRS實踐中的circle循環問法了。我感到一頭霧水,當主題教學、情境教學,都已經盛行了幾十個春秋,怎麼還有人回去做機械式的走法?和我同桌的林老師這時才點醒我,人家這工作坊不是TPR而是TPRS(Teaching Proficiency through Reading and Storytelling)。雖然前面的TPR在英文縮寫復原後並不相同,但是TPRS其實就是架設在TPR上所作的storytelling。他們所強調的都是comprehensible Input,這是一條與過去的主流外語教學路線不同的路,但是美國似乎有意要推,有許多學校開始使用這套教學法,也覺得頗有成效。

因為當天只是參加了一半的工作坊,我還沒有全盤理解這套教學法背後支撐的理念。我所看到的演示是,老師把一課的生詞打亂,重新分配,大約每四-五個詞可以組出一個迷你故事。老師用非常多的肢體語言(因為架設在TPR上),語速極慢。做所謂circle(我姑且稱它循環問法)時,學生基本上只是聽,偶而的回答都只是簡答,再由老師重複整個答句,我看到的第一支demo影片中,學生很安靜,老師很累,到了第二支demo影片,學生好像已經走過初學階段,老師速度快些,師生之間互動也多一些。所以憑良心說,學生的確是在進步中,只是好像很緩慢(???)。

且不論做法,TPRS的理念與我這十年來走的教法背後的教學理念完全是背道而馳,是兩條平行線。冰河有漲有退,教學法一樣潮起潮落,要說在不久的將來,這套TPRS會成為外語教學的主流,我應該也不至於太驚訝,只是我個人對它還是存有許多問號,如果它真的紅起來,那我到時候大概就成了所謂的「傳統教學」。扯完了我的心得,下面講點實際的分析。

教師要具備的功力:
1.拆組生詞(這還好,就跟平常在做的串生詞差不多,每個外語教師都應該具備這樣的能力)
2.臨場反應(以學生的興趣/狀況決定當天故事,串生詞的時候雖然不是做故事,但是提問帶生詞也是需要臨場反應)
3.一直說(這對我來說就太慘了,我一向只讓學生說)
4.編故事教材(因為中文部在這方面才剛起步,所以要能把它做起來,需要走向最終的閱讀,自然就需要許多寫「故事」的教材編寫者,當天的講者自己就出了幾本(童??)書,可是編故事讀本確實不那麼容易)
5.手語基本功(幾乎每個生詞都要有動作,啊,這真的太難了~)

學生要具備的功力:
1.不能笑場
2.不能睡著
寫到這邊會覺得我很壞,而且打從心底不看好這套教學法嗎?????

我回家另外看了一個短片介紹,它是從結果論來談。講者支持的理由是,運用傳統教學,學生忘得快,運用TPRS,學生學得很慢,可是不會忘。就我看,結果不是差不多嗎?在學校學習一門外語課,如果不是有點興趣有點喜歡,哪種教法走到最後不都只是「雪壓雪壓」嘛?不過,現在我過多的論定都嫌早,且看更多的研究跟實效再說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