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學習語言的時候,是很喜歡直接閱讀第一手文本的。雖然這很難,已經不知道是i+多少了,但是我還是很喜歡做這件事,詳情可參見[這篇]。
過去教中文的時候,雖然很想在課室裡嘗試很多不同的教學元素,但受限於學校的進度壓力,往往都留為空談。不過今年,我開始著手在每次的課室裡增添一些過去沒有做過的活動,閱讀經典文選就是其中之一。九年級的學生了,課本裡面的東西有時候不太能吸引他們,可是經典是經典,經典應該有魔力。
我首先選的是胡適的[差不多先生],很多人要想:"哇~這不是很難嗎?外國人看得懂嗎?"其實我也不知道,所以必須試。我於是製作了一份講義,這份講義基本上一段是一頁,所以這篇差不多先生被分成七頁,上面有拼音、簡單的生詞解釋,最後一頁是作業,幾題簡單的是非題加兩道問答。
我把它當作一個活動來進行,每次上課只花十分鐘在這份講義上,前面五分鐘請大家自己閱讀,後面五分鐘我講一次,一次只看一頁(也就是一段,我字體都放超大的啦),然後我問問題看看大家能不能有最簡單的理解。這是一個活動,它的宗旨在閱讀,所以我並不期待學生要能運用裡面的生詞、語法,那些有那些的學法。既然旨在閱讀,我只希望他們能理解正確,能說一說這個故事。
第一次上的時候,學生兩眼發直,因為第一次上我沒有(用簡單的中文)講解就直接問問題,所以他們回答的似是而非,好像會又好像不會,面對胡適大師那個年代的白話文,我從學生對於某些語句用詞的斷句亂斷看得出他們有點手足無措。後來幾次我讓他們看完以後,加了一點簡單的說明,我才問問題,不知道是因為我的說明還是因為已經看了幾次了,他們好像進入狀況,可以回答,而且他們在自己看文章的時候,有幾個女生看得非常認真.....
上個星期因為沒課,今天我在教的時候,就沒甚麼把握,第一怕大家早就忘了這個故事在講甚麼(畢竟一次就只看個這麼一段),第二也怕大家一拿起來就覺得痛苦。我索性開始閱讀前,先開放一段時間,請大家告訴我目前為止他所知道的差不多先生是怎麼樣的一個人,沒想到,這些學生紛紛舉手:「他把十看成千」、「他媽媽叫他買白糖,他買成紅糖」、「他是中國人的代表」、「他很有名」.....還有「他是男的」。
我真的非常非常驚訝!我首先驚訝的是舉手回答的同學裡面有好幾個是平常比較散的,我再來驚訝的是這些學生還沒打開課本就能說出這些關於差不多先生的描述。這證明了經典就是經典,大師說出的故事果然比課本上教過的東西要好聽好玩,只是每個星期看個幾分鐘就有印象。有學生問我"What's the point of the story?",這乍聽之下是個抱怨,但重新一想,這不就是因為他已經在讀了,才會有這樣的疑惑嗎?這不也正暗示著他想趕快看到結局嗎?沒讀書的人或不想讀的人根本才不管你講的故事有沒有重點咧!
今天的這個小成果讓我非常非常高興!(這同時意味著我可以打著經典文選的名號,用學校發的補充教材費用去好好選購幾部中文作品了!嘿嘿嘿~)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