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一期的Language Educator太精采了,裡頭有好幾篇看了很有收穫!先來分享第一篇:interpersonal assessment。

這一兩年,我把研究重心放在評量上頭,有信度、效度、意義的評量實在太重要了,但是評量的種類跟形式已經又跟十年前我跟老師學的時候有了很大的不同,這幾年我陸陸續續地補足了我對formative assessment 和 summative assessment的認識,學習了rubrics的製作、新的評量方式IPA,去年也如願以償地參加了OPI,本來以為今年把WPT那塊補足以後,就可以暫時休息,可是現在發現又有AAPPL還要繼續學,評量之路看來也是一條學無止盡的不歸路。

這篇interpersonal assessment的理念其實是有點借照OPI,但是應用在教學課室上,又比OPI再更聚焦一些,OPI測的是學習者的口語能力,在一定的框架內討論的範圍大,需要評量的語言功能也多。這裏的interpersonal assessment同樣以interview進行,可是範圍或說題目濃縮在每課的單元,所以說起來是有點介於performance和proficiency之間。我自己在課堂上經常給學生做1:1interview,因為我們一班人很少,我通常做得很隨性,因為我做的時候都是我認為學生已經準備好的時候,與其說是在評量他的口說能力,倒不如說是給他一個機會盡情地用中文和我說說話。

文章中所提到的辦法相對來說就顯得較為structured,每一步都做得很仔細:

1. 新的Unit 出來,除了老師掌控的non-negotiable的語言功能,其他學習目標由學習者決定。

2. 按AAPPL的形式,發下rubrics,內含score,descriptor,以及相對應的strategy。(這個我非常喜歡,要花點時間研究一下)

3. 每節課都給學生這份Rubrics,從學習的過程中就在不斷地自我檢視自己的學習過程。(這點我沒有做過,可以試試明年的中文二)

4. 最後的interview。做完上述過程以後,其實interview對學生來說已經是水到渠成,準備起來應該不費工夫。

我做的interview雖然也是水到渠成,可是水什麼時候到,其實取決於我,由我判斷。但是這篇文章的做法,會把ownership轉稼給學生,讓學生時時刻刻處於積極的環境。從學習的角度來看,這樣的做法似乎更有意義。我覺得給中文二做也算是合理。明年真的來試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