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之所以訂下漢字1.0是我覺得也許過陣子我還會再改變我對於漢字的想法。當然,在這裡討論的都是對外漢語這塊,而簡體好繁體好這種問題我就不管了,繁簡體該教哪個,放聲說話者眾,有實據能以學術立場或是行動研究證明己論者少(??無才對),我不是老闆,所以只能訓練自己在哪個環境人家要我教哪個我都能教,只能如此而已。
現在對於漢字教學的做法有兩種哲學:一種是初階完全不碰,只做口語;另一種是死抓著不放,筆順都糾。我走的依舊是折衷的路線。
初階完全不碰漢字的學者/老師,認為漢字對於初學者造成過大的負荷,既是對外漢語,首重溝通,能說能聽最為重要,做了漢字,拖慢了學習進度,也給學生造成漢語難學的印象。另一種學者/老師,認為漢字是中文的基礎,不會漢字等於不會中文,不會筆順就等於不會寫字,所以教漢字一筆一畫來,甚至用上可以錄製螢幕的app監控學生寫字的每一步(說真的,這也太累了吧?!可是我真的看過有老師學者這麼做,我想他們應該不會天天看)。我之所以走折衷是因為我帶過兩種類型的學生,都做不好。第一種學生,或許能在理想的範圍內從零起點快速進步到初高級,但是...就像文盲,沒有文字的輔助,課後無法延伸練習閱讀,初級不看漢字,養成了脫不掉漢拼的惡習。而第二種,當然也很糟糕,學生視漢字如猛虎,一想到要寫字就四腿發軟,若是考試就整個仆街。兩種班都不好帶。
其實老外還是年輕的小外都一樣,看到漢字,是兩個想法並存的:「好酷,可是怎麼寫得出來啊?」作為老師,只能找到平衡點讓學生一直覺得會寫漢字真的好酷,而且也不是那麼難。我從一開始就教漢字,很多人說不必從部件作起,我還是很老派的一橫一豎然後做部件。youtube有些象形字的小動畫,滿能引起學生興趣,台灣的書店也賣那種小孩寫的練習簿,給大一點的學生寫,他們還是寫得很高興,做部件有助於學生認字、記字,看到漢字會像是看拼圖一樣,而不是毫無章法亂記。我也會告訴學生筆順,因為筆順有助於建立寫字習慣,習慣養成了,他就不會見一個漢字重學一個寫法,可是我絕對不會去「考」筆順,那真的太無聊了。教學的每個步驟都要知道這樣教、這樣走的理由,學生也是一樣的,你開宗明義告訴他筆順存在的意義,他若同意你的看法自然而然會做筆順,他若不同意你的看法,只要寫出來的字長一樣,那又何苦來哉要去說服他怎麼寫呢?而且,哪個老師打包票自己的筆順都是跟字典長一樣呢?我就出包過好多次。有時候,要做到「不拘泥」其實很難,老師尤其是這樣。我多數時刻大而化之,但即便是這樣的我,有時還在教學上太拘泥小節,老師要能知道教學重點,筆順啦或是聲調記號到底該標在哪個母音上面啦,真的真的不要去考。
我發現一開始就教的好處是,有些簡單的字靠著肌憶法,學生很快就能寫出幾個大字,靠著幾個大字他們能自己拼句,其實也很有成就,但我完全同意不能讓漢字拖慢了學習說話的進度,所以老師要能放得下,重點漢字、高頻漢字選出來讓學生練就好了,不要想每個漢字都要學生學寫,說真的吧,你考他他寫了,過一個月不寫不考,還不是都忘了。說話倒是真的不能停,得繼續往上衝的。
講點實用的,我帶著學生跟漢字琢磨了幾個月後的心得:
1. 漢字結構、部件值得花點時間做一下,基礎打好了,後面他們可以自己來。
2. 發展一些比較有趣的活動、遊戲來練漢字:學生喜歡玩cards,加入一點撲克牌的概念發展一些什麼釣魚啦、心臟病啦之類的,讓學生寫字然後去玩遊戲,他們會對寫字產生好感。這雖然無助於說話,可是讓他們對漢字有信心、有興趣,我覺得是重要的。50分鐘,要國中生全拿來一直講話,也是會累的,不同於教大學生的做法,中學老師們,我再登高疾呼一次:一定要能放下。學校給你50分鐘,國中生的專注力卻不是50分鐘,算算最專注的時刻有十五分鐘就不錯了,那15分鐘拿來練說話,其餘的時間鬆一鬆,玩玩字卡、甚至上白板寫字都有助於師生在漢語課的身心發展!
3. 不要用漢字去評量一個學生的語言能力。小考考考漢字是可以的,短期記憶一拼,學生可以吃下去(也有必要,總得讓他們花一點點時間在漢字上,讓他們知道可以做得來做得到,也不難),大考,現在美國走的是IPA(integrated performance assessment)也沒有機會讓你做漢字,但如果有時候要做傳統型的大考,我覺得漢字還是要適時地放掉,讓學生...打字吧。
這篇文章是邊喝紅酒邊打的,可能文中多有不順,大家就包涵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