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設計第二回合又來了。這一回著重在Guided practice的設計,講員設計很多不同的活動讓學員實際參與。我驚訝地發現即使三十路已經走了一半,阿語、日語、西語、英語都那麼不搭不七的學了一回,我熱愛外語的天性竟然還是沒變,一整天的課程設計,我最清醒的時刻就是講員實際演練教授義大利語的過程,而且配搭的各種語言活動,我依然能夠輕鬆完勝同學。Mi Piace latte,這次的課程主題訂在食物,大家學習興致都很高,而且下課前半小時,講員還親自手作Bruschetta,對於課程設計工作坊的好感度大幅提升。

新學到的把戲包括:

1. peer testing:老師設計好問答單,讓學生相互測試、相互回饋,夾雜著計分機制,算是融入gamification的觀念,跟機械式練習做了滿好的平衡點。

2. hands-on activity:可能自己以前受到的訓練都是教授成人,我在設計hands-on的部分非常非常的弱,我們學校同樣跟我教中學部的法語老師(還有西語老師)都超級擅於做手工,他們大量在語言課中融入手工活動,學生都很喜歡。我上一回用了一個從工作坊學到的真人娃娃手工,原本很沒有自信害怕大家覺得幼稚,沒想到六年級生還真的都做得很高興Orz。這次的主題是食物,老師拿紙盤、超市海報讓學員手貼食物上去,再搭配學習單,看起來可能也是個可用的點子。

整體來說第二回的經驗比第一回還好,小小的美中不足是我覺得流程還是顯得有點雜亂:不知道到底是哪個環節出錯,所以講員一直很趕,頻頻提及我們沒有時間、時間很趕,其實課程是講員們的設計,如果真的時間不夠,就刪掉一個(或很多個)ppt,把它當作是回家功課,請學員回家自行閱讀就可,在流程中讓學員們知道我們落後時程表非但無助於趕上進度,甚至也讓我們在每個活動中進行得很倉促。其實這也是對我自己很好的提醒,有時候我們為了趕進度,是不是忽略了學習者的感受與吸收力呢?再者,就是講員的指示有時不夠充分,講員都是資深老師,師生建立起默契以後,有時候活動也不須給得太過詳細,學生就能明白,可是我們跟講員畢竟也是第二次接觸,很多活動我們其實不知道怎麼做,這再次給了我一個很好的提醒,如果連身為語言老師的成年人都會對於活動的指示感到困惑,更何況那些心智還在發展中的青少年呢?最後,是功課。第一回合的功課,據說全班繳交的只有兩名,連我這個語言課好寶寶都只是在家做做並未上傳,何以致此?因為很多相關閱讀資料我們都找不到,這於是又再給了我一個很好的教訓,有時候老師以為自己對於功課的說明很清楚,其實學生根本丈二摸不著金剛,我們在出作業的時候是否也從學生的角度來看過呢?

挑人的缺點容易,看自己的難,這幾項我所挑出的缺點其實都是自己每天教學時最會犯的錯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