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陣子最紅的新聞讓我想起了時不時心裡有點隱隱作痛的一位朋友。
我其實不太喜歡用文字討論台灣境內新聞。話語很容易被斷章取義,文字又何嘗不是?而某些事件在瘋狂的報導後,激起了台灣群眾共同的正義感,那種團結的集體情緒是台灣人可愛的地方,但有時候也是讓人喘不過氣的地方。這則新聞聲音已經太多,在謊言與謾罵的背後,我比較在意的是「如果當初」。
N是我曾經很要好的朋友,我們小時候就認識,這麼多年下來,我們這幾個不僅僅是唱KTV、看電影、吃火鍋、喝酒泡茶的酒肉之交,更是那種會分享工作愛情得志不得、家庭秘辛的關係。他是一個很聰明、工作能力很強的人,豁達開朗,很多時候我過不去的小事,被他講講,似乎笑笑好像也就可以在茶餘之間煙消雲散。這樣的一段友誼,在我後來工作念書兩頭燒的日子不知不覺地被忽略。那段時間,我很少跟朋友見面,就算見了,也很難能像從前那樣談一些很深入的東西,因為根本沒有時間。我到現在再回頭去看,還是很難想像那段日子的每個星期我到底怎麼有辦法在學生、老師、助理、室長、主持這幾種身分下轉換而不分裂,於是乎,「朋友」這種身分真的很理所當然地就只能久久拿出來用一次,我們再不是像剛認識的學生時代,可以講電話到三更、一個月看個好幾次電影了,我跟他們變成很久才能碰上,有時候對方一忙,那也就只剩下生日聚會,一年那麼兩次,一次替他,一次替我,再後來,連生日也都不見人影了,然後,我到了異鄉。
去年回去的時候,我問了另一個好友D,我難得回去一趟怎麼此番不見N,D表情一凜跟我說「他現在在牢中」。我當下心裡其實很難受,如果當初我多花一點時間跟他們見面,我是不是就會比較清楚他的狀況,我或許就可以硬性軟性地勸她兇她讓他避免掉蹲牢的下場?
叫囂是很容易的,責怪也是容易走的一條路,難的是「關懷」。很多悲劇的背後,欠缺的其實是可以像盞明燈的「一份關懷」。如果當初能夠有了那份關懷,N或許就不會受她朋友連累,甚至她的朋友也不至於誤入歧途;如果當初能夠有了那份關懷,那種無法宣泄被壓抑的情緒或許可以找到其他管道而不再訴諸於暴力;如果當初能夠有了那份關懷,犯了錯的人或許就更能體會誠實方為上策而非為了謊言一圓再圓落得人人喊打。
如果能夠付出了那難求的一份關懷.....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