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所接受的外語教育中,一直都是主打文法,所以當我們在完成我們的學業教育以後,往往出現一個大家都知道的問題,就是考試考得比別人高分的到了國外常常是鴨子聽雷、雞同鴨講、不知所云、結結巴巴。上述所有症狀的根源,就是出在我們的耳朵沒通,聽不清楚聽不懂,我的英文是最明顯的例子,我現在正在想辦法自救中。當我自救的同時,我發現了要把耳朵打通是一條既孤獨又漫長的路。

孤獨,因為很難找到同伴想要一起通耳朵;漫長,因為這不是背單字念文法,耳朵沒打通,就是不會通。

我也想起了我的學生。然後我想起研二來客座的張本楠老師,突然非常後悔自己當時為什麼沒去修一下,聽聽「聽力教學」的理論,學學「聽力教學」的策略。

我在自救與教學兩相伴的旅程中,我首先發現了:

1.漫無目標的聽只是在浪費時間  老師*應該有意識的挪出時間做聽力訓練
我們沒有那個能力像以前國高中生時代,可以一邊看書一邊聽廣播,我們以前可以很驕傲的說,書也看了,可是廣播主持人講的笑點也沒有漏掉。為什麼我們沒有那個能力?因為我們不是母語者,我們做不到一心多用。所以要聽,就要專心聽、有目標的聽。所以除非是拿著紙筆閉上眼睛專心聆聽做筆記,否則一邊上網一邊聽BBC、CNN是沒有意義的。而這反映在我的教學上則是,要做聽力教學,就要專門闢一個時間,10分鐘也好、5分鐘也好,學生必須很專心的聽,心無旁騖的聽,如此你才會「聽到」。所以這學期開始,我每次上課開頭都有聽力訓練的時間,我也告訴家長,孩子上課不要遲到,否則他會錯過我準備的聽力練習。

2.漫無目標的聽只是在浪費時間  老師應該有意識的找方法來訓練
聽力訓練基本上就是「聽」。沒錯,但是怎麼樣才知道自己「聽了」,是另外一門學問。我很喜歡坊間一位英語教學工作者成寒,她所出版的有聲書,讓學習者除了聽以外,還設計了克漏字的練習。這樣的「材料」,才能讓我們肯定自己到底聽了什麼、聽了多少、還有更重要的,聽不見的是什麼。克漏字是一種辦法,聽寫也是一種辦法,都可以檢測我們的聽力訓練。我給學生準備的聽力教材裡面有笑話、故事,有聽寫,有聽歌寫拼音,這是因應不同的材料準備的練習。昨天上課,我準備的內容是一則「哪裡哪裡」*的老笑話,我開宗明義告訴大家我們現在要做聽力訓練,請準備紙筆,把我的故事寫出大意。學生要求我再講一遍,在我說了兩遍的故事以後,幾乎每位同學都能把整個故事寫下來,誰跟誰對話,講了些什麼,有的更好,在故事最後還能寫上bad translation,表示他們其中有些人不僅是聽到了還聽懂了!我不期待每個人要能聽懂這些中文笑點,聽到是我的目標,懂得這個笑話的精髓可以是我做完聽力練習的補充。

這條通耳之路還在繼續進行中,我自己在英文方面已經通了一個月,感覺還沒有真的很有成效,不過又滿高興的是,上次有一個Ed Westwick的訪談,我好像通了。

 

[1]每個老師教授課程目標不同,我所指的是,以聽力為指標、想改善學生聽力的老師

[1]這個笑話實在太老,真有興趣者,告訴我,我會寫出來讓大家冷一下。X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