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聽陶老師演講都會覺得很醍醐灌頂,這是我近期第二次聽陶老師演講,可能因為主要對象是研究生,我覺得老師講得比上次更細,而且這次三個方面,從詞彙、語法一路談到篇章,涵蓋的範圍也比上回只講補語語法更全面。下面是幾個反思還有問題,昨天因為加州時間實在很晚,我有點不好意思發問,可是很希望有一天能夠親自提問老師:

1. 學習者視角
陶老師不斷提到以「學習者視角」出發,在美國大家都說student centered,可是到底怎麼樣才是做到所謂的學習者為中心,我覺得在華語教學的領域中普遍談得還是比較空泛,站在第一線的老師要能做到真正的學習者視角,也還有很大一段距離,因為我們也不知道學習者的視角到底是什麼,可是陶老師在演講中舉的例子,我覺得是講得最實際的。我們所決定的這些語法順序,到底是怎麼而來,教材安排的順序是怎麼而來,是專家視角、老師視角,還是我們真的思考了學習者視角。老師在說明的時候,還自問自答,解釋了無必要的「複雜形式」,因為一個語法的形式複雜與否怎麼界定?我們更應該專注的是大量、高頻的「基本形式」。

2. 對學習者有幫助的說明
應該要給學生提供非常明確的語境和對比。在什麼語境下怎麼使用,同樣的功能,什麼時候使用形式A什麼時候使用形式B。這些是需要說明清楚的,可是我們通常都沒說的。
 

3. 轉寫語料的功夫
老師昨天在最末尾講到他自己從研究生做起的時候,就是不停地在轉寫語料,而很多時候,很多關於語言學裡面的奧秘就是在轉寫中得來的。我覺得這個收尾真的很棒,雖然我距離菸酒生已久遠,可是也會讓我想起曾經熱血的自己,跟現在耳背嚴重轉寫困難的自己XD,我這兩年的報告都比較專注在教學設計上,我覺得我應該慢慢回到自己最喜歡的二語習得,好好做本體研究才是真的。另外,不知道為什麼我覺得老師昨天面對研究生的時候,講得更起勁XD,可能覺得從新一代播種更有用!

在聽老師演講的時候,我也想到一些問題,跟老師的主線「運用語料庫來提升教學品質」可能並不直接相關。不知道有沒有文獻討論,那些課本沒教卻大量出現在日常對話中的詞彙/  語法/ 篇章,學習者是怎麼習得的,是受到目標語環境的影響嗎?有沒有些實例看到在教學中引用語料庫介紹這些日常生活的高頻用法在非目標語環境中對初級學習者的成效有多少?怎麼評估?

我如果等一下沒有喝咖啡自我冷靜一下,就是我去寫信給陶老師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abah 的頭像
    sabah

    sabah

    sab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